APP下载

德语跨文化交际与生态教学观

2009-06-28贾峰昌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德语跨文化交际

贾峰昌

[摘要] 跨文化交际观念的导入应与基础德语教学的生态教学观同步进行。教师在德语学习最基础的阶段即可以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基础的德语教学内容。本文拟从生态教学的理念角度出发,说明跨文化交际教学实为一种强调生态教学的观念。

[关键词] 德语 跨文化交际 生态教学

一、引言

我国高校德语专业目前使用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是2001年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对1991年版修订而成。本大纲首先在“教学目的”中加进了译的内容,提出了学生应能用德语交流比较简单的信息的要求,强调提高文化素养,重视跨文化交际的培养。修订版大纲提倡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强调师生互动,以人为本,个性化等特点。当然,这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生态的模式,因为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创建生态化的德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三大步骤:营造生态化的德语学习环境,创建生态的德语学习及教学过程,突出评价过程中的生态特征。在生态教学模式的框架下,以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的教学过程涉及到四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即:(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之间的生态关系;(2)学生主体与教学内容客体之间的生态关系;(3)教师主体与教学内容客体之间的生态关系;(4)学生主体、教师主体与各自内在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因此,教学过程生态观的基本理念的认识与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生态教学观管窥

教学过程生态观是生态理性教育的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生态观的框架下,教学是一个由不同“细胞”(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生态网络,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生机、和谐的生态网络。从广义上说,教学是一个由生活世界、认知世界与知识世界构成的生态网络。所谓“生活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的生活世界,是交往参与者通过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行动在经验场域上促进社会演化的场所,是人们进行一切交往行动与理解活动的境域(哈贝马斯,1981);所谓“认知世界”,是指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既可是人们早已获得的共享知识,也可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刚建立起来的知识;所谓“知识世界”,也称为科学世界,是由精神产物、文化产物、语言、概念、理论以及客观知识组成的世界(波普尔,2001)。因此,教学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其本质不是把知识世界中的事实、理念以及合理性的认知模式传递并储存于学生主体的大脑中,而是把教学生态网络中的学生/教师的认知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如何有机地、互动地“视界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教学世界(即生态网络)的过程。三个世界融合过程就是培养与开发学生/教师的内在人性潜力与个性潜能,师生则可生态地解决教与学之间矛盾,并在生态地解决矛盾的进程中全面训练出主客一体和身心一体的生态智慧的过程,是创设能够发展学生主体的个性智慧潜能、陶冶个性的道德性格、体现学生/教师生命力的生态世界的过程。

在生态教学世界中,学生与教师体现为一群个体共同探讨“生态网络”中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过程中相互影响,构成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关系:师生之间是合作对话关系、平等民主关系,而不是授受关系、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操纵与被操纵关系。同时,生态教学观是瞄准生态网络内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的教学,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关联,学生与教师的关联,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学生/教师与内在自我的关联,生活世界与认知世界的关联,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关联等。以和谐的关系与关联构成一种教学过程生态理念:学生/教师在生态教学世界里所形成的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个性、生态智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学生生态地看待教师,教师生态地看待学生,同时学生教师生态地看待各自的内在自我,生态地看待教学内容,生态地看待认知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生态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最终又生态地看待自己的生命。

三、德语跨文化交际研究

要保证生态教学的顺利实现,我们首先要建立起“跨文化意识”(Wang Yang,1986) 它来自于对本国和他国之间异同点的认识,意识和理解。这种意识包括:对两国的地方和社会方面差异的意识;对本国和他国其它文化存在的意识;对他人看待一个社会时常用的刻板印象的意识。“跨文化技能”(毕继万,1992) 指的是:能把本国文化和陌生文化相联系;具有文化的敏感度,具有在多文化情景下识别和使用各种技巧的能力;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能够在本国和他国文化间做出反应和有效处理跨文化误解与纠纷的能力;消除刻板关系的能力。由此可见,现代外语教学对人才的定位已经,从一元文化过渡到二元文化和多元文化。外语教学法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外语教学更强调文化因素,特别是交际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胡文仲,1999) 跨文化交际学关注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情景等因素,探索交际行为、编译码过程、交际方式、语篇结构等方面与其底层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让读者明了不同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各种文化差异,发展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高度敏感性。而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具体要做的就是在语言教学中注意传授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并进行交际;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比较能力。

其次,教师明确生态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跨文化交际研究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从大的方面可以从研究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入手,也可以从社会心理研究入手,但是,对德语教师来说,我们认为主要还要结合德语教学的需要, 从与语言教学有关的某些方面从事研究。价值观念的研究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大量的材料以后,才能有效地进行价值观念的研究。结合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1)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2)研究词汇缺项;(3)研究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4)研究常用的文学典故;(5)研究语篇结构;(6)研究文体特点;(7)研究语用规则;(8)助研究讲话顺序;(9)研究非语言交际。

目前,环绕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题目。对于德语教师来说,研究与语言本身紧密相关的题目容易取得成果。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德语的同时应该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但教师手上缺乏可用的参考书和材料。如果能够在几年内编出几本词典和参考书,说明词的文化内涵,介绍有文化背景的人名和地名以及文学典故,探讨中英文在文体和语篇方面和区别,给教师以实际帮助,那么,跨文化交际研究必将出现新的局面。

四、生态教学中的跨文化目标与实施

要提高中德交流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德国教学中必须重视与确立跨文化交际在外语课堂上的具体三项具体目标:

其一,情感方面的学习目标。具体包括能够多方面地来理解、觉察事物的能力,即移情能力的培养,能够进行换位思考;有助于学习者融入到跨文化交际的情景中去,并保持长期的换位思考的角度。如在德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根据平时在学习中学到的和在影视作品中的情景设想每时每刻与德国人交谈,按照德国人的交流方式来操练德语,只要讲德语,立刻设定自己在德语国家环境中。

其二,认知方面的学习目标。认识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点;获得语言知识,获得文化的分析能力、描述能力和文化比较能力。

猜你喜欢

德语跨文化交际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