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采取的策略

2009-06-28吴红杏

消费导刊 2009年22期

吴红杏

[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本文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采取的策略作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 采取策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这一精辟论断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指导方针,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现实道路。在具体推动中笔者觉得应该采取如下策略。

一、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观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开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调整。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党的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党历史上做出的第一个专题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决议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进行了阐述,明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用文化建设包容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再认识的一个新成果,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全新观点,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设立的新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根据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许多新观点,刘云山同志撰文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要求。他指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牢牢把握‘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在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以此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二、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误入歧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科学性和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中华民族是追求科学的民族,“五四”以来中华文化建设更是在科学精神指引下前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地要在科学精神指引下进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特征所要求的,应该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融合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传承不绝,生命力令人惊叹,究其原因,就在于民族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蓬勃发展,开放、兼容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更是使国家强盛的文化。我们要敞开文化大门,强国富民。

(二)时代性和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置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时代特征和精神。因此,要结合当前,面向未来,要创新创再生,推陈出新。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不断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新的文化。

(三)民族性和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有自己的民族根基、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才能走向世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自人民群众,代表着人民的意愿,并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服务。我们要牢牢铭记江泽民同志的教导:“植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4]。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208页

[2][3]《人民日报》 2002年12月11日

[4]《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