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谈心屋》的创作反思
2009-06-28王雪飞
王雪飞
[摘 要]电视专题片《谈心屋》是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一次新的尝试,本次毕业设计采用跨专业团队组合形式,主创成员分别来自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2008年,本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本文主要探讨作品的结构和情感基调问题,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专题片 结构 情感基调
一、创作背景
2003年4月南通大学关工委成立“谈心屋”,发展至今,已成为我校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辅助渠道。谈心屋的指导教师全部由离退休老教授、老干部组成,“它就像一座年龄的桥,让不同年代的老教师与大学生走在了一起”。谈心屋的宣传推广主要采取展板、图片、报刊、广播等传统形式,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却没有使用电视这一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给予展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创作过程
(一)关于《谈心屋》的结构
作品的结构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大致是总分总的形式。
如何开头?在听取谈心屋老师的意见后,决定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传统方式,以旁观者的角度,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剪辑以叙事为主,节奏平稳,再配以平缓、柔和的音乐,带领观众逐步了解谈心屋的基本事实。
作品的主体部分主要分由若干故事组成,紧紧围绕六个站,即“思想上的加油站”、“业务学习上的辅导站”、“生活道路上的指导站”、“心理健康的咨询站”、“帮助解决困难的接待站”、“学生与校方的联络站”展开叙事和表意。谈心屋的老师多达80人,限于作品篇幅,我们不可能逐一讲述,只能以点带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例。
应用心理学的同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按照典型性和科学性原则进行了筛选,最终选取了六个故事。这些故事基本上属于过去完成时态,当事人要么外出实习,要么早已毕业离校,要想组织采访已无可能,那么如何向观众展现又成为一大难题。通过观摩高清纪录片《故宫》、《圆明园》、《探索.发现》后,我们决定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利用主观镜头、道具、光影、声音、场景模拟、演员表演来营造过去时空、再现历史真实的意向性表达方式,传递给观众一种看似难以捕捉,却又真实可信的强烈的历史气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不仅适用于画面资料保存很少的历史题材,而且也适用于对其他“过去时”发生事件的叙述。通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认为情景再现应遵循如下原则:
(1)少而精的适度原则。“真实再现”要抓准典型情节或是关键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缀。
(2)运用多种表现手段的神似原则。运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做好艺术处理,把握好“再现”的分寸,使之与纪实部分和谐统一,造型技巧上注重对光影造型和声音的运用。
(3)恰当交代,防止误导。“真实再现”是把虚构策略用于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一种方式,“再现”的部分在本质上再“真实”,但在形式上也是人为的扮演和创作。
为了使谈心屋老师的群体形象更加丰满,在主体的最后部分采用了类似排比句的修辞手法,用四组镜头分别介绍了刘福斌、张慎延、葛晖旰、徐慧君等四位老师。作品的尾声部分集中展现了谈心屋的各项荣誉和社会影响,最后采用抒情式结尾。
(二)关于《谈心屋》的情感基调
谈心屋是“心与心的桥梁”,是“心与心的对话”。因此能否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是判断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我们认为,在总体情感上,这部作品不应采取严肃的说教者姿态,而是应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以平等的视角和观众展开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而随着叙事的展开,情感上应出现适当的起伏变化。
从开头部分直至谈心屋老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辅助学生学习,均按照事件发展的一般逻辑顺序,节奏舒缓,营造低沉、质朴的情感基调。此后,随着更多故事的讲述,情绪感染力逐步增强,观众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直到小钟同学下跪时,结合慢动作剪辑技巧、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主题曲以及动情的解说,将观众的情感完全推向高潮,此后音乐淡出,观众情感暂时有所回落,趋于平稳。在接下来表现扶贫帮困时,观众的情感再次因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在表现学生们给吕少敏老师发来的祝福短信时,我们没有直白式的表现,而是采用了联想式蒙太奇技巧,柔化处理的画面结合深情的人物独白,有力地强化艺术感染力,将一个伟大慈祥的母亲形象勾画出来,观众的情感再次达到高潮。在结尾部分,我们选择了一组优美的空镜,并配以大气磅礴的音乐作品《辽阔的草原》,又一次推动观众情感,留下无穷回味。我们邀请了校普通话测试员陈艳秋老师进行配音,她准确把握了作品情感发展的脉络,语气随之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在剪辑阶段,团队成员还成功应用了背景音乐、音效、同期声等声音语言。根据内容和感情的需要,经过仔细推敲,最终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达到了表现情感、烘托情绪、刻画意境、营造氛围的目的。在黄老师收发短信的段落中,我们将短信声、电话提示音、钟表嘀嗒声等音效进行了适当的夸张处理,分别起到了制造悬念、引发观众紧张情绪的功用。
三、结束语
电视是充满缺憾的艺术,追求完美的精神不可或缺,然而世界上却不存在堪称绝对完美的电视作品。作为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尽管倾尽全力,仍存在不少缺陷,综合各方面的评价意见,总结如下:
(一)主体部分略显单薄。
由于全片篇幅的限制,每段故事只有三到五分钟的长度,并未详尽的展现某些故事的所有细节,因此有老师提出故事不够完整、主体单薄的问题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二)人物采访的同期声质量不够完美。
人物采访是本片的重要任务,我们特意使用了JVC专业新闻采访用话筒,以保证得到高品质的同期声效果。但在剪辑时,发现某教师的采访存在混响时间过长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采访时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未及时准备好话筒而采用了机器内置麦克风,再加上采访地点过于空旷,导致声音经墙壁多次反射、折射后影响了录音质量。虽然使用了Adobe Audition软件试图降低混响时间,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自从开始工作的那一天起,所有指导教师和同学便投入了巨大的情感、热情和创造力,谈心屋的老师们更是全力支持。这部作品凝结了每个人的心血,笔者为曾经服务于这个团队而感到自豪。《谈心屋》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此,真诚的希望各位同行不吝指教。最后,笔者代表本团队所有成员向谈心屋全体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专题片创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5
[2]石屹。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关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0
[3]李佐丰。电视专题片声画语言结构[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2
[4]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