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孔子的和谐思想

2009-06-28周冰洋

消费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孔子

周冰洋

[摘要]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 和谐思想 现实意义

一、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之“和”的精神

孔子的和谐思想还体现于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之“和”的精神。孔子推崇“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致中庸的人就是“至人”了,这种人是很少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民鲜久也。”何为中庸?《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也?子曰: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不好,只有求其中和,取其两端,无过无不及才为佳。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他把“中庸之道”提高到为人处事的学问的高度,实不为过。此道出了“中”“和”的含义以及其“本”和“道”的地位。

只有达到“中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生生不息。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适中”,说明了人们的所作所为应符合而不是背离“中庸之道”,做到了“中庸之道”便能做到时时审查检验自己的言行。

二、体现心灵和谐的“仁”、“礼”思想

儒学对心灵和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仁”、“礼”上。“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仁”是其基本内核,“礼”是外在表现形式,它们都体现了“和”的精神风韵。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可见“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而“礼”也是孔子推崇备致的,他要求“克己复礼”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困境,认为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只有和有仁德的人居住人才会获得智慧、才会有美好的心灵。“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有仁德才能过安乐的生活,才能安心去实行仁德,“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人,知者利仁”。因此,“仁”为孔子的终身追求目标,没有“仁”就不能成为君子,就不能成为“仁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把贫富贵贱与“仁”进行比较得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同上)的结论。这里的道即是按照“仁”的准则去行事。孔子认为“仁”应该做到“恭、宽、信、敏、惠”,他说:“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实际上是以宽容爱人的道德来规范主体的修养,进而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孔子的一言一行都以“仁”为指导,以“仁”为其内心修养的境界,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并以其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朝闻道,夕可死也”(《里仁》)孔子为了实现“无终食之间违仁”,只有通过“仁”的境界修养才能实现自身心灵的和谐。

孔子追求自身心灵和谐的另一途径是通过“礼”来实现的。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一个“仁”与“礼”两位一体的结构,“仁”以“礼”的诸范畴为附着,“礼”以“仁”的心理层面为基础。孔子和谐思想就是把“仁”的心理思想投射到“礼”的诸范畴中去以达到“仁”和“礼”的和谐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仁而不仁,如礼何?”。(《八佾》)因此,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只有“克己”才能符合“礼”,只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才能实现“礼”。在《乡党》中有很多关于“礼”的论述。孔子和不同的人说话有不同的“礼”,“朝,与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铟铟如也;惟谨尔。君在踌躇如也,与与如也”;在迎接宾客时也有严格的礼,“君召使槟,色勃如也,足蹶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搀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也”。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处都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出使别国,在举行典礼时“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粗粗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煦,愉愉如也”。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很重视礼节,“立不中门,行不楫吁。过位,色如勃也,足锯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者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恰恰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踌躇如也”;在饮食起居方面也很讲究,严格按照“礼”行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不新鲜的肉,变质了的东西,未煮熟的东西不吃,喝酒不能喝醉,每次吃饭适中,吃好即可,不暴饮暴食等等。在礼貌待人方面也很讲究,“问人与他邦,再拜而送之”。综上所述,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仁”与“礼”的境界修养,心灵才能和谐。

三、孔子和谐思想的现实性

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和平与动荡同在,冲突与危机日益加剧。主要表现为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即:人与自然的冲突及其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及其人文危机、人与人的价值冲突及其道德危机、人与心灵的价值冲突及其信仰危机,人与文明的冲突及其智能危机。人类一方面正面临着环境污染,等违背自然规律而导致的危机,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取代了院落式的邻里关系,人们被封闭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互不往来,人与人之间就变得冷漠、疏远、孤立。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盛行。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我们必须找到方法来化解各种危机所带来的种痛苦。实际上,孔子的“天人合一”、“中和”、“中道”、“爱人”、“克己复礼”、“仁”、“礼”等思想富含和谐思想,这对化解当今世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晓昕,李友学。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4: 31

[2]林存光,郭沂。旷世大儒孔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7): 150

[3]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