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美术教育指瑕
2009-06-28周涛
周涛
[摘 要]缺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大学美术课教学共识,至于怎样实现这一目的,没有明文要求。而目前大学美术教学仍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巧训练,没有把提高大学生的普遍的审美作为主要任务完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影响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本文试分析其中不足。
[关键词]中国大学美术 教育指瑕
美术具有直观的特性,使人一目了然。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低弱的我国古代,美术作为重要的载体在大众中传播知识与思想。那些对现代人来说依然晦涩难懂的史书记载,留下太多抽象的概念,很难在普通人的脑海中重现古人的辉煌;唯有美术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老祖宗们生息的原始状态一一呈现给我们,让我们直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的发展状况,从这方面来说美术就是直观的历史。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一隅向来绚丽多姿。原始的彩陶、秦汉的雕塑、魏晋的壁画无不透射出古人创造性的技艺和纯朴的审美境界;
我做过本校美术类大学生对中国艺术品分析调查,当被问及对中国哪个时代艺术印象最深时,99%的学生说唐、宋;再追问:“你认为唐代审美特点是什么?”时,87%的学生能说“唐代以胖为美”;又问:“到底胖到什么程度为美”,换来一脸茫然,无人能答。这些看似简单的问答却让我觉出美学教育在现实中国美术教学中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这也是造成当代中国人在外来文化面前普遍存在失落感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教学弱点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二:一是缺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二是提供学生实践机会少,造成学生动手少,对中国美术中笔、墨、纸的运用难度认识不足。
目前大学中,中国美术教学大多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巧训练,离提高大学生审美标准的主要任务还相距甚远。美术教学在大学阶段也应着重美术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增加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应此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不能过于笼统,更不能让学生对中国人一贯的审美情趣知之甚少。
例如:又以“唐代以胖为美”为话题,唐朝人究竟以胖到那么程度才为美,美术史书上语焉不详,致使大多人对唐代美术有一个极大的误解,似乎唐代与现代“强调骨感”的审美标准大相径庭,仔细考究中国文学对美的描写却会得出另个结论。
对美人的描写,《诗经·卫风·硕人》有云:硕人(硕人指荘姜)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古书上说的一种昆虫,像蝉比蝉小)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鏕鏕。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括),施罛(弧),濊濊(活),鱣(邅)鲔,发发,葭葵揭揭(子)。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而稍后的宋玉《神女赋》有: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妩,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视,王览其状。其状莪莪,何可极言。貌丰盈以荘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
清代洪昇《长生殿·窥浴》有:“悄偷窥,亭亭玉体,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娇辉。轻盈臂腕消香腻,绰约腰身漾碧漪。”
对眼神描写,《九歌·湘夫人》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悉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山鬼》有这样的描写: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傅毅《舞赋》:“腾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乐康。嚴颜和而怡怿兮,幽情形而处扬,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眉连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的砾而昭耀兮,华飞髯而杂纤。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方,动朱唇,纡清阳。
从上面文字描述可以证明,唐代的胖实为“丰腴”,那半闭眼睛正是中国艺术魅力所在。细心对比东、西方艺术,中国美术的造型特征与西方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如出一辙。
另一个例子是东汉前期霍去病墓前雕塑系列。一般教学书上说,雕塑处理追求是石质的原生态审美特征,正是基于这点,保留下的石头原始形态,平面化的处理手法巧夺天工,但如何巧却没有下文。我认为,正确理解霍去病墓前雕塑巧应与当地的环境相连系。
霍去病墓在西北的祁连山下,那里地域广褒,山势雄伟,在大西北辽阔的地域由于气候生长牧草,牛羊成为主要的动物。《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杂歌谣辞四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极富诗意的境界,相当准确地描绘了西北的地域特征,而霍去病墓前雕塑处理是怎样与环境相协调是理解该作品艺术特征的关键。霍去病墓南北长101.5米,南宽56.7米,北宽58.4米,高18.3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体积62961.24立方米。 墓周乱石嶙峋,花草萋萋,苍松翠柏,蔽荫墓身,望之蔚然苍秀。墓南面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径,通墓顶端,人们可以循小径而登其上。揽览其全景必须站在数百米开外,辩别雕塑的细部已没有可能,如果细心雕刻成圆雕,则费工费力,却达不到效果,突现不出其精细程度,显然在制作过程中出力不讨好,雕塑家的处理手法在注重大体轮廓,在这样的环境下,无论夕阳落日,还是朝霞余辉,风吹牧草,雕塑、大漠、山脉和茂陵的环境,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使人感觉苍茫、大气,与天地浑然一体,其中诗意壮阔、宏伟,真正做到了中国画家所追求的“远看其势,近看其质”的表现手法,这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所在。只有理解艺术家审美智慧所在,才能更好地提高审美水平。
一方面,要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美术类学生普遍的审美能力需要更切实际审美教育而不是抽象的讲述,这样才不至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教学要求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一种技艺在人们心里的地位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技艺的难度,如果技术掌握很过于容易,那么人们心里很难去景仰它;如果很难掌握则易于对那些自由运用此技术的人产生崇拜感,中国美术之所以不被人们重视,很大的程度上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它的难度,由此崇拜的机率大打折扣,因此我认为在大学中国美术教学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也是大学阶段美术学习的基本方式。通过中国画的实践,认识本民族审美的特性和美术特征,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课程,在感知体验国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中国艺术的感悟和认知,校正和提升对中国艺术认知,从而在创造与成功的愉悦体验中保持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国文化。
当今张艺谋的《图兰朵》及吴冠中的画作能得到世界的赞许,他们的作品中展现的中国元素不能不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民族的即世界的,国家之所以站立于世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被外人所牢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瑰宝,因此大学美术教育若能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本国的艺术特色,发掘出更多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才能创造出传承后世的新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