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2009-06-28林立成

消费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公允价值交易市场金融危机

[摘 要]文章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剖析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作用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而提出要在认清公允价值应用前景和局限性的前提下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而不是摒弃它。

[关键词]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交易市场 估值技术

作者简介:林立成,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徐真真,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会计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步入繁荣,产生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它们往往是已经签订但尚未履行的合约,其市场价值在实际履行或取消合约时经常出现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由于其历史成本计价以及基于交易的确认,在确认以上合约的损益时实际上揭示的是一个累计的数字,而公允价值会计则因其是基于事项(价值变动)的确认而更能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在80年代后半期,美国有2000多家银行因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而之前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上的财务报告却未能发出任何“预警”信号,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从那时起,公允价值的应用便逐步推进,从金融工具、信贷资产到长期资产、固定资产等。

2006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显现,直至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危机从华尔街到全球越演越烈,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金融界指责为“帮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导致某些金融负债和难变现资产的不当估价与判断,不停止公允价值计量,危机就无法消退。与此同时,美国证券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采取了允许金融机构不必按当前市价确认金融资产价值,重新分类金融资产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等措施力图缓解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面临如此不同的境遇?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提供令人信服的真正的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一)公允价值的三个定义

2006年9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157),开创了以准则公告形式对某种计量属性进行系统论述的先例,统一了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使用的“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方法,为公允价值及其运用建立了完整的计量和披露框架,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FASB在SFAS157中如下定义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1]。

IASB在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明确界定:“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2]。”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3]。”

由于IASB和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FASB的定义有类似性且FASB的定义更具有影响力,因此下面以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例进行分析。

(二)FASB定义分析

1.计量日

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其他计量都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为前提,计量日(通常指初始计量)一般指已完成交易的交易日。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也可以把它称为现行交易,其计量(初始计量)日通常指“确定承诺日”。至于后续计量,可以是以后的报告和交易结束日[4]。

2.有序交易

我们还可以发现,公允价值是以市场有序交易为前提的估价,而且这个交易是假想的交易。根据估价技术所采用参数,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分为3个级次:第一级次是有活跃市场交易的,直接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不做任何调整;第二个级次是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采用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不活跃市场报价或者其他可观察的参数,并做出适当调整;第三级次是没有交易市场的,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它还规定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级次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第三级次判断[4]。

3.脱手价格

FASB注重报告主体当前持有资产而不是欲购置资产的财务报告,倾向于从出售者的角度考虑公允价值。脱手价格反映了当前情况下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未来流入和负债未来流出的预期,同时也符合FASB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二、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关系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揭示投资风险

此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2000年后在制造业、服务业缺乏投资机会的条件下,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银行和投资者甘冒投资风险进行次级抵押贷款交易,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分散风险,信用评级机构也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放松了对投资者和衍生产品的评级。而后美联储迫于通胀压力不断上调利息,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借款人还款成本激增,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逐步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而后通过资产证券化引发金融危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以现行的交易为前提,捕捉公开市场价格,通过损益账户调整企业的风险资产账面价值,及时、透明、公开地揭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风险,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6]。

(二)金融危机暴露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缺陷

1.市场不总是有序交易、不总是活跃市场。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因此参照假想交易的价格便成为计量公允价值的关键。金融危机下,限于困境的资产卖方在市场上非理性的甩卖行为使得市场不再有效,市场报价近乎“清算价格”,严重时甚至出现流动性缺失的现象,交易市场中没有买家,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根本不存在。这也使得第一或第二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不再适用,公允价值计量失去了成本较低、可靠性较高的途径。金融危机使得市价不公允,而金融机构迫于审计师的稳健性原则的压力,仍按市价确认了大量的损失,此时的公允价值沦为反映投资者恐慌心理的工具,加剧了资本市场的动荡,加剧了金融危机。

2.估值技术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当金融危机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从第一或第二级次掉落至第三级次时,SFAS157却未能为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及时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按模型估算出的结果,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6]。没有了可靠性,相关性也无从谈起。

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通过捕捉市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金融风险,但由于市价的瑕疵又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风险,同时估值技术又缺乏可靠性,不能有效承担弥补公允价值缺陷的责任。公允价值会计固然在按非正常市价计量时会放大投资风险,但并不是说它导致了风险,导致风险的根本原因还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滥用。

三、对公允价值会计未来的思考

(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虽然FASB在颁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5)中提出了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在SFAC7中改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7],但从根本上划分,会计计量属性只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类,公允价值会计是价值的直接计量(即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8]。因此我们可以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中审视公允价值的未来。

1.可靠性

历史成本由于基于已完成的交易,能够获取原始财务资料,据此可以重复验证,具有很好的可靠性;而公允价值是基于假想的交易,参照的市场信息毕竟只是参考,且经常变动,说服力不强,可靠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我们可以构想,在完善有效的市场中,公允价值通过投资者认同的市价获取,不仅相关性,可靠性也必将大大增强。

2.成本效益

历史成本在后续计量中只需要摊销,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信息再加工成本),而公允价值虽然具有相关性和公允性,但在有些时候因其成本大于效益而被舍弃。但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计量模型的完善,公允的计量标准资料之获取成本将大大降低,例如股票市场的股价信息、外汇市场的外汇牌价。

3.信息需求者的观念

过去受托责任观大行其道,人们更多关注信息的可靠性,使用历史成本更为广泛。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经济业务,使得当今投资者对信息相关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决策有用观已成为研究财务报告目标的主流观点。价值增值是投资者的追求目标,而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述,因而具有高度的决策有用性,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4.局限性

历史成本由于关注过去不能提供未来的信息,其弊端十分明显。虽然公允价值在提供与未来相关的信息时更具优势,但它归根到底也仅是一种估价!它没有也不能消除投资风险[9]。同时成本效益原则决定了会计的定期报告和披露,要求公允价值会计提供最及时的信息也是不切实际的。另外,某些资产(如存货)的增值通过销售实现或许更合理,公允价值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是值得考究的。认清公允价值的局限正是为了更好地将它运用到能用好用的地方。

(二)改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一和第二级次都提到了活跃的交易市场,在此之上获取的市场报价是最经济、最可靠的。因此健全市场信息披露、加强对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引导投资者理性作为,完善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是公允价值会计有用武之地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我们不可否认,市场完全有效和信息完全对称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并非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有较为有效的市场,在金融危机中更是如此。因此,在市价不公允的时候,我们期待能通过制定统一的准则规范估值技术以及加快经济理论计价模型的研究推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发展以弥补市场报价不公允时的公允价值计量缺陷。

四、结语

公允价值会计虽然也有其局限性,但从其产生和应用的目的上来看就是为了揭示投资风险,提供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这次金融危机只是使得其计量的前提丧失,暴露出其计量上的缺陷,这是可以通过改善弥补的。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这恰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终止公允价值得到的可能只是一时的账面美观,不仅不能化解金融危机,反而可能掩盖金融危机的深层问题。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争议应该是如何改善的问题,而不是是否废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ASB.2006.SFAS No.157.Fair Value Measu rements[EB/OL]http://www.fasb.org/pdf/fas157.pdf

[2]陈铁东。关于FASB和IASB的公允价值定义的综述[J]职业圈,2007,(4)

[3]庞碧霞。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创新运用[J]财经科学,2007,7

[4]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学习,2009,1

[5]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价[J]会计研究,2007,(10)

[6]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1)

[7]葛家澍,杜兴强等著。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235

[8]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

[9]普雷维茨,莫里诺著,杜兴强等译。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76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交易市场金融危机
实现“双碳”目标 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中外场外交易市场比较研究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