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价值
2009-06-28黄代海
[摘 要]高校体育场馆在完成既定教学工作之余,面向社会开放以发展社会体育,创造社会效益已成为体育场馆得以充分利用的发展方向。科学地、合理地、充分地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脱离“育人”宗旨,应努力处理好社会体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经济价值
作者简介:黄代海(1979生-),男,重庆人,贵州财经学院体育工作部教师,体育教育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整个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高等院校正日益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就不可能继续像以往那样完全通过国家划拨经费的形式来维持一种简单的投入而无产出的状况,而必须通过相应的经营活动创造必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必然趋势
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外部基础,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缺乏。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占据了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规格齐全、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在各高等院校。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在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体育锻炼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提供各种活动场地和设施,这为学校的体育场馆创收,解决学校在运营体育场馆资金方面的难题,提供有利的保障条件。
(一)高校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得高校难以承担高昂的体育场馆使用和维护费用。场馆维修与保养的投入不足,导致设备主要应用于教学与训练中,利用不足;或是人满为患的低档次场馆陈旧、缺乏,严重影响体育教学和为大众健身服务的效果。
(二)吸引社会参与不足,导致学校体育场馆落后保守。高校体育场馆的落后或是自我封锁,使得与外界联系沟通甚少,许多社会性的比赛、训练、活动以及赞助、资助、共建也就无法实施,导致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滞后,缺乏高素质专业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体育场馆一般由体育教学单位的后勤人员兼管,而这一部分人员一般都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模式的滞后。
二、科学经营高校体育场馆,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
高校体育场馆要对场馆使用计划的安排实行科学、合理地分割,以实现计划内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训练、比赛和有偿开放场馆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对体育场馆分时段安排,制定合理收费标准,软件应用管理,资金管理等,实施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其开放时间的合理化,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增加体育场馆的创收,开展增收节支,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一)合理化协调体育教学与场馆经营。首先,对于体育服务类与场馆出租等经营,不能与日常教学以及学生体育活动发生冲突,可安排在晚上、双休日与节假日进行。其次,要加强对本校体育教师的管理,其经营活动必须是在保证较好地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方可进行。第三,对学生的收费要低,不要片面追求经营管理的利润最大化,从而保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第四,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保证产出要大于投入,否则整个经营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最后,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培养人、教育人。离开了“育人”这个宗旨,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即使经济收入增加了,这种改革也是失败的。
(二)规范化拓展体育运动服务。(1)承担体育赛事。高校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完备的教学场馆设施,在完成学校正常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及时掌握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信息,发挥优势,做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使高校体育场馆在完成教学、训练活动基础上成为社会性的场馆,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大突破。同时,通过体育赛事,还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吸引场馆广告。努力吸引社会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广告支持和投入,积极开拓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广告投入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无偿赞助、有偿资助等,只要对高校体育发展有利的,都可以被充分利用。在双方互利互惠的基础同时,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经营,使更多的场馆融入到学生和社会生活中去,服务于广大师生和社会。(3)开发体育产品,发挥教师专长。开发新的体育产品,对高校体育场馆实行专业化管理,不同的场馆可根据其设备、投入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有偿服务标准。使之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健康良性发展。根据学校体育的特点,适当开展有偿的教学服务。高等学校蕴藏着众多体育专业人才,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有偿服务中体育教师应注意扬长避短。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空余时间,可以面向校内外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学习班,例如:太极、散打、健美操等。这样既可以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到了社会体育指导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保教育育人的宗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修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能够正常开展,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因而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指标对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活动进行衡量,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必须在充分保证教育育人为宗旨的前提之下的,积极开展经营活动,不能本末倒置。
(二)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市场主体。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国民的健康观念已得到改变,而且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加大宣传力度,不仅可以吸引市场主体,也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在场馆经营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同时,宣传也是自身服务品牌建立、推广从而被全社会接纳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利于寻找赞助及合作伙伴。
(三)加强规范利用的制度建设。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资产从属性上看,属于国有资产,体育部门只拥有使用权,并行使学校授予的日常管理权,经营者享有经营权。既然是国有资产,就必然涉及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因而体育部门中决策者并不拥有其所控制的资源,他们无法占有由他们的行动带来的全部收益,他们也不必承担所有的成本。经营者考虑的只是利润,任何影响他们利润的做法都会影响其经营的积极性。如何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说明。既要保证直接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又要减轻学校管理部门的财务负担。
总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管理是一个新事物,它涉及到观念问题、制度问题以及方方面面的权利与利益问题。开展体育场馆经营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如何开展经营管理,这需要管理者与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顾亮,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探析,[M]
[2]黄滨、俞建龙、骆红斌,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讨,[M]
[3]胡济群,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现状与对策,[M]
[4]李燕秋,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M]
[5]文世平、廖小林、王若虹,大学体育场馆建设与发展趋势的研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