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视野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009-06-28王一安

消费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摘 要]高中历史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不算多,但十分重要,而且有可能是教材中最难处理、最不易讲清楚的一节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立足全局意识,一方面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纳入世界范围之中予以考察,另一方面,重新构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体系,初步形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全球视野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王一安,男,历史高级教师,重庆市首届中小学中职学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首批市级骨干教师。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当时乃至整个二十世纪余下时期、甚至今天的人类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中历史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不算多,只有“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两个子目,如果仅从教材的文字叙述看,比较简单,是一节容易讲清楚的课文。但从世界现代史的全局体系来看,这节内容十分重要,而且有可能是教材中最难处理、最不易讲清楚的一节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初步形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现在公诸于众,供同行老师们参考。

一、立足全局意识,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纳入世界范围之中予以考察

世界近代现代史(以下称世界史)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高中世界史的教学要以世界为全局,将具体历史纳入世界范围之中予以考察,论其演进,这就是本文所指的全局意识。笔者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节的教学中,立足全局意识,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和基本的历史联系分析法,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当时世界局势的相互联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诸多措施及其取得的方方面面的成就的内部联系两个角度,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师生之间相互问答与应和中,重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并深刻体会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现象和本质、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中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运用纵横对比的方法去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二、立足全局意识,重新构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体系

现代学习理论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现代教学论也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节而言,本节虽只有“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两个子目,但却提及了列宁逝世与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与严重问题、1936年苏联宪法、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等多个历史事件,给人的感觉非常凌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较大的障碍。所以,在本节教学中,笔者立足全局意识,将高中历史教材中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关联的中外历史事件集中起来进行类化,重建了本节教材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三个标题为切入口,通过具体、深入、有趣的讲解,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取得重大成就,又存在着严重问题;苏联模式曾经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既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又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更让学生认识到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它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只能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有重要影响,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附:详细板书结构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环境:1.苏维埃政权巩固、苏联成立;2.社会经济基本恢复,但小农经济占主导,大大落后于西方;3.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4.没有经验可借鉴;5.理论准备不充分;6.传统文化中缺少民主意识。

(二)国际环境:1.受国际帝国主义包围;2.共产国际领导各国无产阶级声援苏联;3.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转入低潮。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一)工作方针:“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二)主要措施:1.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开展农业集体化改造;3.探索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开展“五年计划”建设;4.开展立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5.外交上最大限度地维护苏联的利益与安全。

(三)主要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巨大:(1)工业:(2)农业。2.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法制建设上:颁布了1936年新《宪法》;(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原因、特点、评价。3.军事上:提高了军队装备,增强了国防实力。4.外交上:(1)团结了国际无产阶级力量:共产国际七大;(2)积极与西方国家接触,开展反法西斯斗争。

(四)存在问题

1.经济方面:三点。2.政治方面:(1)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过分集权;(2)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3)阶级斗争扩大化:30年代大清洗;(4)少数民族权利受到忽视。3.外交方面:由反法西斯斗士变成了法西斯帮凶。(1)与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构筑所谓的“东方战线”。

(五)对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

1.美国罗斯福新政

2.德日国民经济军事化

3.西欧、北欧实行福利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一)推动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建立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完成

4.中共八大的召开

5.整风运动的开展

(二)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

1.三大改造存在严重问题

2.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导致个人高度集权。

3.导致极左路线长期占主导,导致“文化大革命”

4.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困难局面的出现。

(三)对当前中国的启示:

1.经济上: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防止个人专断。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