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对策研究
2009-06-28陈延娜
陈延娜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并对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了对策研究。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形势 对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面临新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5万增长到2009年的611万,增长率为431.30%,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在校学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
为使就业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对天津科技大学在校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包括研究生、各年级本科生,以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为主。主要了解他们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94份,问卷回收率98.8%,调查结果如下:
1.毕业后的打算
36.8%的人选择了直接就业;32.6%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而27.6%的人选择先就业,后深造;3%则选择了出国留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
2.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5%的人胸有成竹,认为比较容易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52.2%的人认为通过自己努力应该能找到工作;而25%人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还有16.9%的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担忧。
3.对就业地区的选择
50.8%的大学生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或东南沿海城市;只有3.6%的大学生希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39.3%的人对此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还有6.3%的人选择由父母决定。这表明,经济发达地区或东南沿海城市仍是许多大学生向往的地方。
4.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29.7%的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18.3%选择国有单位;另有18.3%的大学生选择私营民营企业;而33.7%选择外资企业。外企、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的首选。
5.求职过程中更侧重哪些方面选择职业
72%的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个人能力的发挥;20.3%的大学生更注重高薪报酬;5.8%的大学生则注重工作岗位的选择;还有1.9%的大学生倾慕于公司的名气。
6.对于第一份工作所期望的薪金
31.1%的大学生期望是1500~2000元;44%的人期望是2000元以上;20.3%选择1000~1500元;另有1.7%的同学是1000以下。
三、就业对策研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使每位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高校要改革教育体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部分高校在扩招的形势下,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大而全,从而忽视了自身优势,导致专业设置不规范,课程建设弱化。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依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可通过走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专业特色。要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设置学科专业。如笔者所在学校在泰达校区建立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提出要满足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轻工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为此对专业总体目标进行调整:对学生学业提出强化实践环节;并及时更新通识教育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学校精品,从教学、管理、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受社会欢迎、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并以其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受到企业和学校的欢迎。高校可借鉴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征求合作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协商所需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安排。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达到了双赢目的。
3.高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
(1)加强全程指导工作。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日常的学生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系统规划相应内容。如一年级侧重于适应性成长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侧重于初步的职业定向和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的指导,可请企业家、教授等进行名师讲堂;三年级侧重于择业价值观、职业理想指导;四年级侧重于就业形势政策、择业技巧和角色适应的指导,三、四年级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促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2)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择业平台。首先,“走出去”,学校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如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借助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难得发展机遇,整合学院内资源,以走近滨海,联姻企业为突破口,扩大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开展了“走进滨海新区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校园招聘、职业指导、就业基地建设等达成了初步意向;其次,“请进来”:邀请相关企业到学校召开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式的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要加强学校就业市场的管理工作,规范择业和招聘行为。
(3)开展“六项工程”,促进毕业生就业。首先,强化“一把手工程”。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工作领导组和工作组职能;第二,深化“基层就业工程”。挖掘基层就业空间,动员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第三,开展“无障碍就业工程”。第四,推进全员就业工程。鼓励教师在科研合作、项目开发等过程中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五,开展“就业安全工程”。第六,开展“留心工程”,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促进毕业生全面就业。
参考文献:
[1]张玲.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22-25.
[2]倪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8):127-128.
[3]刘效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8,(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