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传统与再生

2009-06-28维舟

凤凰周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西学现代化文明

维舟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美]列文森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世界各国步入现代的进程中,中国的儒家文明是各主要文明中唯一一个遭到灭绝命运的。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不同,当代新儒家在生活中仅仅只以学术思想的形式存在,与生活不甚相干。这一事实的背后是中国人自近代以来极为深刻严重的思想危机:由于儒家思想一贯重视以普遍王权来整合维持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所以当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崩坏之后,文化秩序也随之瓦解。

两百年前绝不会有中国人预想到这一结果,那时人们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当后人回顾这一历史阶段时,却不禁要将之视为一个悲剧。自黑格尔提出中国是“没有历史”、处于长期停滞的帝国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对这一理论的合唱中来。韦伯在比较研究诸文明之后,认为儒家和道家思想均不利于从内部自发演化出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唯有从基督教新教的伦理中才能诞生。这一有争议的理论随即深刻影响了许多学者——其中也包括本书作者列文森。

在近代深重的政治、文化双重危机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也认识到:现代化是一个必然且不可逆的历史进程。但关于传统怎样向现代转化,却是一个有着极大争论的庞大议题。随之而来的是“精英的分裂”——一些人主张中国传统与现代民主存在内在冲突,所以要全盘西化;另一些人则不承认西方的入侵为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认为中国原本也能内在产生现代化,却被西方的入侵扼杀和摧折了,这就是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这两派的观点都有偏颇,但主要的核心则是一样的即中国能否自发实现现代化?列文森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答得相当决绝。

列文森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论述,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脉络决定了其自身的历史走向。在他的术语中,“历史”是一个特定概念,相当于“发展”,涉及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无疑,这是一种线性进化论的历史观。由此他区分了两种变化:传统社会内部的变化,及传统到现代之间的变化,而只有第二种才有历史意义,因为在他看来第一种实际上是停滞而无发展的“高水平均衡”状态。这方面他列举了一系列例证,如中国传统上科学不具有社会声望,官僚没有专业化等,以此证明中国自身很难孕育出科学精神等现代价值。

中西文明有着极大的内在异质性,因此当这种转化在巨大的压力下骤然降临时,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着精神上的严重困境和内在冲突。他们最初提出的主张是“中体西用”,试图在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利用西方思想。列文森虽然对此抱有同情,但他也以一种无情的冷静洞察指出:“西学越是作为生活和权力的实际工具被接受,儒学便越是失去其‘体的地位。”越到后來,这一点越发明显,原本是为了强固民族文化生命而吸收西学,到后来却变成为了吸收西学和实现现代化,必须扬弃传统。

这种异化带来中国20世纪思想界的极大混乱和一系列矛盾行为。许多人一面激烈反传统,一面又抱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自尊心,以至于形成一种列文森所说的“躁动不安的”民族主义。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传统实际上被客体化对待了,成了博物馆里的陈列,这些价值虽然仍有人声称珍视之,却并非深感其价值和理念仍有效用,只是引为它们能加强民族尊严。换言之,他们仅仅是在利用,而不是实践着中国传统文化。

的确,在中国当代思想中儒家思想已经只是“游魂”(余英时语),现实中无可附丽。列文森在四五十年前写作本书时虽然无从预见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大量回潮,但他尖刻直率的洞察倒也恰能刺穿这一现象的肤浅:“这些碎片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他们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爱好,而不是由于他们包含有某种无与伦比的传统的精粹。”

但是,中国的复兴还刚刚开始,我们也许不必那么早下断言。说真的,在一两百年前,有几个人会想到日本竞能成为唯一一个实现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又有谁规定现代化只能有一条道路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应保持更为开放的心态。而历史也确实正在以中国的复兴来为世界提供又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是我们当代人比列文森幸运的地方。

猜你喜欢

西学现代化文明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怀念赵西学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