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阿吒力教的传入对大理经济活动的影响
2009-06-28李晋昆
[摘 要]本文拟通过:阿吒力教僧人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最早的探索者;其对白族“三月街”民族节日的影响;阿吒力教的坛会活动;阿吒力教僧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方面来阐述阿吒力教的传入对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阿吒力教 传入 经济活动 影响
基金项目:2006年大理学院科研基金青年项目“阿吒力教分布范围调查及其对白族文化的影响研究” 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X44)
作者简介:李晋昆(1971-),男,大理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阿吒力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为“导师”或“轨范师”,又有阿左梨、阿左利、阿吒力、左梨等20多种。方国瑜认为“阿吒力教之传,始于赞陀崛多。所谓阿吒力者,当即梵语Acarya之译音,而自来用无定字......《续一切经音义》卷四曰:‘阿阇梨,梵语也。或曰阿遮梨,或曰阿左黎,此云轨范师,谓以规则仪范,依法教授弟子”。[1]《云南佛教史》认为,阿吒力,天竺瑜珈密法,梵语Acarya之译音......滇密似乎只借用‘阿吒力这个称呼,而在行教上与汉密颇有不同。并认为该教的阿吒力是指在家修行的密僧,阿吒力教的传承以父传子为主要方式,政教分职,行教诡异,良多异术,注重仪轨等特点。[2]阿吒力的主要经典为《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笔者认为,阿吒力教,是指白族佛教密宗,简称为白密,它是白族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一直在白族内部传承,经历了佛教密宗多源传入到与白族原始宗教相融并白族化、民族化的传承过程,目前在大理农村和剑川沙溪、甸南、弥沙一带仍有部分阿吒力教的信徒活动,有的融入坛会活动中,有的在本主崇拜活动中,仍然有其影子。此教在传承和发展中也保留了白族原始巫教和土著文化的一些文化元素。本文拟通过以下分析来说明阿吒力教的传入对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
1.阿吒力教僧人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最早的探索者。其实观音化梵僧取道吐蕃的传说除去其虚幻的一面,反映的应该是早期僧人对“茶马古道”的探索,《南诏图传》中有梵僧的文字记录,剑川石宝山石窟中有梵僧造像和波斯国人造像,都是早期阿吒力僧人的形象,他们意志坚定,孤独的行走在云南西部的高山中,大川畔,甚至是牺牲了生命,打通了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和吐蕃的通道,为大理经济的活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阿吒力教对白族“三月街”民族节日的影响。农历三月十五,大理三月街又称为观音市,黄泽先生认为:“南诏时期一度形成的‘观音市,乃是佛教文化的庙会经济形式的介入和加强,有助于强调三月街民俗中的集贸 交易内容。而后随着大理地处滇西要冲,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必经咽喉要地等特殊地位,随着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成为一个跨地区、跨民族的大型春季物资交易会。”[3]三月街的历史已有1300多年,相传在细奴逻时,观音在农历三月十五来到大理传教,每年的三月十五,信奉阿吒力教的僧人与群众来此祭拜观音,加上大理独特的地域环境,逐渐形成三月街,即使到今天,仍然有印度人、南亚人、东南亚人到三月节街来做生意,唐宋以来,三月街对于地区间的物资交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连通了白族地区与藏区,南亚、东南亚与白族地区,少数民族与白族地区,牧区与农业区的物资交流,还有专门的骡马交易市场,为物资的进一步交流奠定基础,由此随着阿吒力教的进一步传播,大理的经济活动也更加活跃。
3.阿吒力教的坛会活动也能促进在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活跃。剑川弥沙盐井的“二月八”或“四月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弥沙井的前身是唐代樊绰《云南志》中提及的“傍弥潜井”和“沙追井”,这已被不少学者所证实,白族人口占90%以上。弥沙井距离沙溪寺登街40公里,距离剑川海门口遗址也就63公里左右,由此推断其开发历史可能还要更早。解放后随着盐井的关闭,以前从事盐业生产的手工作坊工人开始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由于离县城远达73公里,又居于深山峡谷之中,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活动也不能和过去相比。每年的“二月八”或“四月八”, 阿吒力坛会“美善坛”组织就利用宗教节日举行唱滇戏,“耍牛”等传统的文娱活动,表演“鹿鹤同春”、“弥乐佛”、“剑舞”等阿吒力舞蹈,在“三圣宫”(阿吒力寺庙)里面举行佛事活动,这样冷清了好久的盐井老街又热闹起来,住在山上和深谷的乡民又背着土特产来街上交换,剑川县城、马登、沙溪等地的商人也从四面八方赶到弥沙井来交易,这样宗教节俗活动又促成了弥沙井与周边村寨和坝区物资的交流,促进了白族地区商品的交换,也影响了白族民众的生活。弥沙井“美善坛”在盐井关闭而老街经济衰落之后,成了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民间组织,其通过会友的自愿捐助每年收入5、6万的资金和大量的粮食、肉、干果、菜蔬,“美善坛”用手里的资源修庙宇、桥梁、乡村道路,帮助孤寡老人,无偿借给断粮、缺钱的村民钱粮,间接承担了村社公益事业,养活了一批返贫的传统工匠,间接传承了白族技艺文化,也使村社中无技能出去打工者有一点小手入,维持了农村社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坛会活动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是有一定影响的。
4.阿吒力教僧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剑川弥沙盐井“三圣宫”( 阿吒力寺庙)目前保存了阿吒力僧李久成的墓碑,为明代天顺时期刻的。此碑背面为梵文陀罗尼咒,它就能证明阿吒力僧与经济的关系,碑文载“*姓李,讳久成,字永终,世为弥沙井之巨族。由高、曾、祖、考,世以僧业相仍,及充本井盐课司丁之总甲……尝舍家资,修设三圣佛宫》”[4]从碑文引文可知,李久成的僧业是家族传承的,他在弥沙盐井还是盐课司丁之总甲,即负责收盐业税,在传统社会中由于食盐的重要性,此岗位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宗教领袖在白族鬼巫盛行的时期被称为鬼主或兮魄,他们既是宗教和政治方面的领导,甚至能控制经济领域,在《南诏德化碑》和《新唐书》里面提到的大鬼主和婆盐鬼主,这个婆盐鬼主,想必是与盐业经济有紧密联系的盐井巫师吧!李东红先生在《白族文化史上的“释儒”》一文中认为“(阿吒力释儒)借助宗教、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巩固其名家大姓之地位,宗业世代相承,是历史上富甲一方之领主。具体表现:第一,是寺院经济最大的受业者。第二,拥有大批田产、地产、房产、为一方之首富。第三,控制盐业、矿业、商业,是一方之富商大贾。第四,控制水利等基本设施,为一方之霸主。第五,垄断对外贸易。”[5]可见,在历史上,阿吒力教通过僧人掌控了大理白族社会的经济命脉,垄断了许多重要产业,比如开矿业、商业、盐业、甚至农业、外贸等,此教对大理经济活动的影响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方国瑜。云南佛教之阿吒力教二三事[A]方国瑜。滇史论丛(第一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18-219
[2]王海涛。云南佛教史[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00-110
[3]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350
[4]云南编辑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25
[5]杨政业。大理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