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银行理财产品
2009-06-28陈同辉
[摘 要]本文通过揭示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共有和特有风险,以及公众容易产生的理财误区,引导大家正确认识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并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若干投资理财建议,旨在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有效防范理财陷阱。
[关键词]理财产品 风险 理财建议
作者简介:陈同辉,华夏银行石家庄槐安路支行副行长,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
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和家庭金融资产总量的上升,居民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不少家庭逐渐将单一的存款形式转换为存款、证券、基金、理财产品等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形式,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来获取更多的收益。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以其种类丰富、渠道便捷的优势获得了大众青睐。
一、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整体发展状况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伴随着中国股市的活跃行情,各类金融机构每年推出的理财产品超过上千款,投资者认购也呈现出非常踊跃的局面,银行理财产品日渐成为居民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品种,可以说理财产品市场正步入一个快速成长期。
(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以往集中在国债、央票、金融债等渠道上,理财产品同质化明显。现在,各家银行非常重视开发在不同市场上投资的理财产品,突出产品差异化,如光大银行推出了理财收益与美元兑欧元汇率挂钩的产品;招商银行推出了与短期融资债券挂钩的产品;民生银行推出了与美国道琼斯股票指数挂钩的产品;中国银行推出了与黄金市场挂钩的产品等等。
不少银行在积极自身开发理财产品的同时,还非常注意联合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理财产品。中信银行推出的“中信银行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就是一只借道中信基金的理财产品,其收益与中信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产品中信稳定双利债券型基金挂钩。该理财计划主要通过新股套利和债券投资为投资者获取稳定收益,是国内首只以参与新股申购为获利方式的银行人民币理财计划 。
QDII规则的发布,推行《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使得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成为新热点。
(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理财产品同其它的银行产品一样,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客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使得投向理财产品的资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这样,银行为吸收和留住储蓄存款、维系客户关系,展开了非常激烈的竞争。一方面,银行之间产品开发中的模仿速度在加快,收益水平在互相抬高。一家银行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后,其它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跟进,推出同类理财产品,并向客户承诺更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银行为保住自身的市场份额,“蚕食”竞争对手的业务领地,规模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银行不但要做大单一类产品的规模,而且要做大所有理财产品规模。
二、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
国内理财市场风云变幻,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银行理财产品共有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产品的多样化,所蕴涵的风险也有所差异,但有些风险因素是共有的。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指由于国家各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比如说,如果证监会对新股发行机制进行改革、新股发行的套利空间不在,现在很多银行发行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就会受到影响。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即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投资者的投资转变为现金的能力,变现损失越少,变现所需时间越短,产品流动性越强,其预期收益也会比流动性较差的产品相对低一些。如工商银行“稳得利”人民币理财第三期,其合约规定不可提前赎回,“稳得利”人民币理财第五期规定若提前终止合约则投资期间无收益,且需缴纳0.5%的手续费。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当市场价格出现不利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这也是理财产品面临的最常见的风险。比如说,2007年初很多银行推出挂钩海外市场绩优股票的看涨期权结构性理财产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持续恶化,全球资本市场遭受重创,导致这些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不佳。与储蓄型理财产品相比,结构性产品的收益率明显提高。 实际中,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用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配以股票、外汇、期权等非固定收益的衍生资产,在获得确定收益的前提下保证本金安全,同时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来获取更高的预期收益。
4.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指因利率的波动而带来的损失风险。2007年3月18日开始,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央行破天荒地先后6次加息,加息后基准利率可能比投资者首次加息之前购买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收益更高。因此在快速加息周期里,投资者更宜选择一些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
5.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
信托类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受到很多低风险投资者的青睐,但是如果所投向的信托计划发生违约事件的时候,将会导致投资者的理财资金发生损失。
6.销售风险
销售风险是指不实或夸大宣传、以模拟收益替代预期收益、隐瞒市场重大变化、营销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对投资者的误导和不当销售。某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一款理财产品,明确写出“产品最近两年以来,累计收益率达220.38%”,却没有明确指出该款产品实际上不保本。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某款打新股产品宣传单上写着该产品“预期年收益率8%至25%,且上不封顶”。这两款理财产品的介绍只强调了收益,用过去的数据来说明现在产品的高收益,以模拟收益替代预期收益,存在不实和夸大宣传的嫌疑, 这些隐瞒风险的宣传都会误导投资者。
(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特有风险
1.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指汇率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投资于任何非本国货币及以此为基础的资产都需要承担汇率风险。2007年,QDII系列产品火爆发行后整体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这当中除了市场风险外,被大多数投资者所忽视的正是汇率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根据投资币种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由于资金投资渠道的制约,外汇理财产品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人民币产品。然而,如果投资者选择外汇理财产品,则需要承受汇率变化带来的额外风险。随着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持续创出新高,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存在,这种背景下,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很可能被汇率变化所吞噬。
2.衍生产品风险
衍生类银行理财产品尚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外汇期权产品。如工商银行的“外汇两得存款”就是一种具有期权特征的理财产品。其主要内容是:客户在工行存入一笔外汇(如美元)定期存款,同时选择一种挂钩货币(如欧元)向工行出让一个外币期权,从而在获得存款利息外,还可以获得银行支付的期权费。
该产品蕴涵较大的风险。当期权执行时,虽然表面上可以收回另一种外汇(欧元)的本利,但若折算回原来的外汇(美元)则投资者可能遭受一定的损失。这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有限,但存在失去存款本金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变化无常,任何变化和波动都是难以预测的,该类理财产品本金的安全大打折扣。
三、公众理财容易走入的误区
随着新的理财产品不断出现,广大金融服务消费者投资理财,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走入误区,误区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银行理财等于储蓄存款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股票、基金更为稳健,但本质上是金融投资产品,并不是储蓄存款。是投资就必然有风险,理财产品购买者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即使是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可能存在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与银行传统的储蓄业务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预期收益等于实际收益
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与所投资标的的市场表现挂钩,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预期收益通常是在过往经验数据基础上预测得出,最高预期收益更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结果,由于金融市场变化莫测,理财期满最终实现的收益,很可能与预期收益有偏差。预期收益均不是承诺收益,仅仅是一种参考,真正能够拿到多少收益还要看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
(三)口头宣传等于合同约定
消费者对于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理财产品,不要光听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就草率作出购买决定,即便产品说明书及理财合同的条文很难理解,也要仔细阅读,对于没有把握的,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员,不要完全信任口头宣传。
(四)别人说好等于适合自己
高风险的产品可能带来高回报,会受到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人的追捧,但对于那些抗风险能力差的人,这样的产品并不适合,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遭受损失的严重后果。
(五)投资理财等于投机发财
投资理财是一种长期的、理性的、专业化的投资行为。不能投资过多集中于单一产品,导致风险过于集中;更不能听信无风险、高收益、“一夜暴富”的神话,否则往往会落入非法金融机构的陷阱,导致血本无归。
四、对投资者的理财建议
投资理财是家庭的大事,面对风云变换的理财产品,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能否让自己的资产合理利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投资有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也是一种投资,而不是简单的高息银行定期存款,高收益必定伴随着高风险,但高风险未必最终能带来高收益。对于投资态度,一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对待风险的态度。 风险与机遇是共存的,要学会正确地看待风险,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二)合理配置资产
理财的目的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的增值,从而达成个人或家庭的生活目标。实现理财目标,主要是通过理财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各种理财工具(如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房产、保险等),进行合理资产配置。个人理财目标包括购房、购车、教育、保险、养老、遗产、避税、债务管理等诸多方面,若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上述安排,资产配置应及早进行,时间是财富的累积器。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理性的投资不仅要考虑收益的高低,更要衡量风险的大小,并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不同的年龄、不同收入及收入稳定程度、不同风险偏好的人群应有各自不同的选择。
拥有较多闲置资金,且遵循稳健投资原则的中老年人,应该偏重选择储蓄型的理财产品。
有较多闲置资金,追求更高投资收益,并且对金融或外汇有一定了解的中青年人群应增加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比例。
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者,且对金融、外汇以及相关衍生产品有相当研究的投资者可以进行衍生类理财产品的投资。
(四)加强认识,防范理财陷阱
1.选择专业的理财人员提供服务
投资者向银行咨询个人理财产品或接受个人理财产品推介时,应当选择专业的理财人员提供服务。由于理财产品的起点金额较高,特别是那些准备购买量较大的家庭和个人,最好向律师、财务专家、投资专家等专业人士咨询。
2.注意保证收益类产品与存款不同
保证收益类产品的保证收益一般都会具有附加条件,这种附加条件可能是银行具有提前终止权,或银行具有本金和利息支付的币种选择权等等。附加条件所带来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在购买前,要向理财业务人员详细咨询产品附加条件的含义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3.非保证收益类产品,最高收益和预期收益不等同于实际收益
无论是最高还是预期收益率,银行都不具有保证支付义务,最终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与最高或预期收益率出现偏差。个人在购买前,应要求银行提供令人信服的预期收益率估计依据。
4.要求理财业务人员揭示产品的全部风险
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注意要求业务人员揭示产品的全部风险,描述可能发生的最不利的投资结果,以及规避风险的各种可能方式。
5.了解银行在理财投资中的角色和义务
例如银行进行信息披露的频率和范围,或对资金的监控职责等,应了解银行销售理财产品的权利,明确认购费、管理费、托管费、赎回费的计算方法、实际收取人和收取时间。不应简单以费用收取的多少作为衡量产品成本的标准。应该在费用、可能收益和服务质量相结合基础上,综合判断得出成本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加菲,评测银行理财产品,青年时讯,2007,7:32-33
[2]王智,进一步认识银行理财产品,经济日报,2007,4,10:6
[3]贾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需充分揭示风险,证券时报,2006,6,19:A05
[4]宗学哲,银行理财产品误区多,理财杂志,2007,8:75
[5]王睿,银行理财产品集体抢滩,上海金融报,2007,2,9:B06
[6]谢晓冬、卢小平,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有夸大收益嫌疑,中国改革报,2007,6,14:6
[7]赵新珂,警惕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第一财经日报,2007,2,9:A07
[8]张静怡,银行理财产品向股市要收益,国际金融报,2007,1,19:008
[9]催侃,银行理财产品,在差异化中抓住牛市,国际金融报,2007,3,10:03
[10]张静怡,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海外基金,国际金融报,2007,2,9:007
[11]周萃,银行理财产品加快创新步伐,金融时报,2007,1,16: 005
[12]刘振东,银行理财产品考虑个人“财技”,新华日报,2007,4,26:B06
[13]刘一凡,银行理财产品暗藏玄机,新财经,2006,11:21-22
[14]胡云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与理财行为矛盾分析,上海金融,2006,9:72-74
[15]赵庆明,冷眼看待银行理财产品,时代经贸,2006,2:110-114
[16]周惠虹,对银行理财产品说句心里话,金融经济,2007,10:56
[17]张见字,谨慎面对银行理财产品,钱经,2007,4:82-83
[18]刘克俭等,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与规范研究,济南金融,2007,8:44~46
[19]李旭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0~74
[20]赵则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探讨,华北金融,2007,5:39
[21]陈东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广东工业大学,2007。
[22]Grewal Dhruv,R.Krishnan,Julie Bdker and Norm Borin,The Effect of Store Name,Brand Name and Price Discounts on Consumers,Evaluations and Purchase Intertions.Journal of Retailing,1998,74(3):33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