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普拉·温弗利:荧屏荐书

2009-06-27陈安

凤凰周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奥普拉弗利图书

陈安

从灰姑娘到美国之“最”

她的故事是典型的灰姑娘故事,也有人说,是典型的“美国梦”故事。

1954年她在密西西比州小镇科斯久什科生下时,她的黑人父母尚未完全成年,更没有结婚。父亲后来当过煤矿工人和理发师,母亲是家仆。从小她就被丢给了贫穷的祖母,也就因穷得常穿用装土豆的粗布袋做的衣服而遭到别的孩子取笑。后来她随母亲住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9岁时就遭多名亲友的性侵犯,14岁就怀孕,生下的孩子不久就死了。她母亲只好把她送到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受她父亲的严格管教。

一个黑人女孩,连名字也得不到尊重。她原名是奥帕·温弗利——奥帕(Orpah)是《圣经》里一个聪颖的女孩,结果登记时给随意改成了奥普拉·温弗利(Oprah Winfrey)。但奥普拉天生的聪颖却是无法改掉的。在她3岁之前,她祖母就开始教她识字。她父亲曾逼她多读书,每周必须写一篇读书报告。而她自幼便表现出朗读、背诵、表演和写作的才能,所以就有她“3岁开始广播生涯”的说法。

奥普拉17岁那年就被纳什维尔一家电台雇佣,两年后到该市一家电视台当记者兼主持人,后入纳什维尔大学攻读语言交流和表演艺术,毕业后在巴尔的摩当电视台记者和主持人,显示了主持访谈节目的才华。1980年代,奥普拉在芝加哥让WLS电视台“上午芝加哥”节目起死回生,使之成为该市最受欢迎的电视访谈节目。后来该节目改名为“奥普拉·温弗利节目”,以主题积极、提问贴切、观众也可向被访者发问的活泼形式著称,以至被转播到全国以至世界各地。

尤其可贵的是,奥普拉常邀请社会上受损害、遭歧视的弱势人物上她的访谈节目。战争受害者、天灾受害者、有毒食品受害者、被虐待者,遭性侵犯者、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等,都被她邀来对谈。他们的伤心故事常引来她的闪闪泪光。有观众说,奥普拉让大家都来关心她所关心的人。她自己幼时遭性侵犯的惨事,也在电视节目上公开告诉观众,更让大家感觉到她对弱者、对受害者的同情是真诚的,声援他们的话语是肺腑之言。

奥普拉·温弗利,这个曾经受穷受苦受侮辱的“灰姑娘”,这个多才多艺的奇女子,如今已是美国影视界实力派人物,闻名遐迩的媒体巨擘。她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书评家、电影演员,又是企业家、慈善家。作为电影演员,她曾因出演根据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尔克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紫色》,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提名。她所经营的哈波娱乐集团是一个包括影视节目制作、出版两种杂志的大企业。她是美国第一个成为亿万富翁的非裔美国人。她拥有2200万电视观众(大多是女性),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和崇拜偶像。

美国报刊都用“最”字来形容她:“最富裕”、“最有权势”、“最有影响”的黑人女子,而且她这些“最”不仅“最”在美国,而且“最”在世界。有人还说,她这些“最”也使她成了“危险的”政治势力,说不准哪一刻她就会对当前重要事件表示具有影响力的态度。她是现任美国总统、前国会参议员奥巴马的最早支持者,她曾亲赴依阿华、新罕布什尔和南卡罗来纳等最早举行总统初选的州,参加支持奥巴马的竞选集会,为奥巴马赢得了许多额外的选票。

然而,“最”字当头的奥普拉也有她的苦恼和不安。她有甲状腺病。她要跟肥胖症较量。爱情生活也很不顺,至今未婚,没有子女——尽管她斥巨资在南非办了一所女子学校,还说,该校的数百名学生都是她的女儿。她也常因在电视节目上亮明自己的政治态度而受到攻击。如有一次她办了一个专题节目,题为“战争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讨论布什总统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问题,结果收到一封泄恨函,严词斥责她,要她“滚回非洲去”。她说,在有些人看来,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反美活动”。但她无所畏惧,后来仍然播放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要求美国停止战争的新闻片。

让美国人爱上读书

关于奥普拉,我们可以写得很多,笔者在本文内更想着重谈她的电视俱乐部——“奥普拉图书俱乐部”(Oprahs Book Club),因为在美国这个一般人注重消费、追求物质享受的商业社会里,能通过大众传媒来促进读书风气、提倡读好书,实在是一件值得称颂的大好事。

奥普拉自1996年开办图书俱乐部节目,每年举办3次至5次,到目前为止,已经选评了60多本书。她邀请作者至电视台面谈,问答切题,重点突出,谈笑自若,生动活泼。读者也参与讨论,围绕作品,你一言、我一语,态度认真,气氛热烈。观众一看这个节目,对所选评作品的内容和特色、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体会会获得非常鲜明的印象,从而产生购书一读的强烈愿望。

奥普拉图书俱乐部推荐的书在类别上前后有所变化。她起初选择的书主要是长篇小说。在美国,一部长篇小说能销售两万册,已可说是作者和出版社的成功,而经奥普拉推荐,销售量都要达到100万册以上。分析一下她历年来评荐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她更为重视女性作家和黑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既是女性,又是非裔,所以最受青睐。她的《所罗门之歌》、《乐园》、《苏拉》和《最蓝的眼睛》都先后得到推荐。白人女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农民的《大地》、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我们是穆尔万尼家人》和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女人心》也先后被选中。在外国作家中,温弗利选择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原先不大知名的作者,其作品经奥普拉一介绍,就立刻名噪一时。如乔纳森·弗朗岑,他的长篇小说《纠正》被评荐后销量激增,以致引起老作家诺曼·梅勒的非议,说这位青年作家的文笔是第一流的,但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过了头。弗朗岑自己居然也不大愿意加入“奥普拉图书俱乐部”作者队伍,因为他觉得她的选书“不大到位”,爱选伤感的作品,爱迎合女性读者的口味,尽管他认为她“确实很聪明”,“很会辩论”。奥普拉听他说这番话后就没有邀请他上电视与之对谈。实际上,《纠正》现已被公认为当代不多见的优秀作品。

2002年,图书俱乐部暂停一年,因为奥普拉觉得自己没有足够时间通过亲自阅读来发现她喜爱的当代作品。第二年恢复时,她改变方针,决定只推荐已故作家的经典长篇小说,“经过时间考验的杰作”。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福克纳的三部作品《八月之光》、《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都先后被介绍给电视观众。推荐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新英译本则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安娜·卡列尼娜》问世130年来,已有六七种英译本,最新译本出自一对旅居法国的美国夫妇翻译家的手笔。妻子是俄裔,初稿由其译出,丈夫加以修改润色,应是最理想的搭档。不过,他们对自己的译本并不寄予过高期望,觉得每年能销两万册就心满意足,不料经温弗利一推荐,此书的购买数和预订数都急剧上升,出版此书的企鹅公司立即决定将印数增至90万册。译者、出版社都因此大大获益,而奥普拉自己不会因此获得分文利益——任何图书经其推荐而畅销都不必加以回报。

然而,经典作品毕竟是早有口碑、广为人知的经典,重新推荐它们不一定都能像当代佳作那样获得热烈反响。奥普拉意识到了这一点,另外也发现,已故经典作家都无法亲临演播现场,她也就不能与作者一起坐下来,面对面地一问一答,也就缺少了思想的火花、机智的交流,整个节目也就缺少了别具一格的情趣。经过一番考虑,加上一些作家向她联名致函呼吁,她又改变方针,决定不再局限于经典长篇小说,而要把门开得大些,把范围扩大些,不仅有经典,更要有当代,不仅有小说,还要有历史著作、传记、回忆录和历史性虚构作品。她这一新计划迅即获得不少出版商的赞同。兰登书局一名经理说,奥普拉用其独特方式使众多的人回家读书,而出版社自己用的方式却不一定总能成功,她让30万人在同一个夏季阅读福克纳的作品,真该任命她为“文化部长”。

新方针实施后,她选评过伊利·威赛尔的回忆录《夜》。威赛尔是罗马尼亚裔作家、记者,1968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作为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写下了多本回忆录。《夜》撰毕于1956年,此次推荐的是新的英译本,由作者妻子译自希伯来语。在上电视对谈之前,奥普拉和威赛尔一起去波兰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威赛尔和家人都在那里呆过,其父母和姐姐在那里被杀害。为配合这次读书活动,图书节目还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中学生此书读后感征文比赛,获胜者也上了电视。奥普拉说:“这部书应要求全人类都来阅读。”

奥普拉还推荐了另一部“非虚构”作品——詹姆斯·弗雷的“回忆录”《百万碎片》。该书讲述作者自己在戒酒戒毒治疗中心的经历,看来对美国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弗雷说,当他接到奥普拉邀请他上电视的电话时,他感到震惊、激动,好像在做一个离奇的梦。当他母亲一看到电视屏幕上的他,就情不自禁地尖叫起来:“那是我儿子啊!”

可惜,此事结果对奥普拉来说,竟是一个重大的教训。有网站揭发说,《百万碎片》所叙述的内容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这部“非虚构”作品有很多虚构,有很多捏造和谎言。美国人最重视的品德是诚实。如果这样一部通过电视在全国范围内推荐的书居然弄虚作假、谎话连篇,那就必然成为一件众口交传的大事,各媒体绝不会放过,奥普拉也就成了众矢之的。

2007年12月9日,奥普拉与奥巴马夫妇共同出现在选前造势活动上。

奥普拉其实比谁都坐不住。在选择推荐此书之前,她曾同有关出版社联系,询问此书内容是否属实,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显然,出版社或是对书的内容未加核实,或是知道有假却还撒谎,这就使奥普拉作了错误的选择。解铃还须系铃人。经过核实,奥普拉知道自己上了当,立刻意识到要在自己的电视节目上澄清真相。她又把作者约上电视,向他摆事实、讲道理,说他“欺骗了百万读者”。弗雷不得不承认自己有错,在书里“说了谎话”。奥普拉也向电视观众公开承认了自己的失误。《纽约时报》称赞她表现了一个公众人物有错认错的正确态度。令人失望的是,有关出版人始终推卸责任,文过饰非。

荧屏荐书,显然不易。奥普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希图把图书俱乐部办得更符合广大观众的需求。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或许并不需要奥普拉的这个节目,也从不观看。有人甚至轻蔑地讽刺说,这个电视明星、“亿万富婆”把她的观众变成了“羊群”,强制他们尝她自己喜爱的味道。但对更多的美国人而言,这样的节目实在是十分必要。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出版业甚为发达,连锁大书店如星巴克咖啡店一样星罗棋布,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的新闻报道也做得有声有色,地铁车厢里总不乏手持书本的上班族。但事实上,读书风气在美国并不普遍,正如有人所说,美国还算不上是“爱书之国”。大约有4000万美国成年人几乎从不读书,有些人在12年级时草草读过霍桑的《红字》之后,也许就再也没有读过一本长篇小说。更令人担忧的是近些年来所出现的全国性阅读危机。据调查,美国文学作品读者一年少于一年,1992年尚有54%的人看文学书,现在则已降至46.7%。在18至24岁年轻人中降得最为明显,从1982年的59.8%降至目前的42.8%。

可见,像奥普拉办的这个对全国读书风气具有广泛影响的电视节目只应继续办下去,办得更好,而不应对其泼凉水。鉴于有人对奥普拉冷嘲热讽,甚至大加诋毁,女学者玛丽·威廉斯专为之撰文抱不平。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奥普拉的诋毁者们急匆匆地谴责她控制了出版业和读者大众,谴责她所谓的‘自高自大,却不仅无视于富有才华的作者,也无视于大批电视观众。由于这个图书俱乐部,天才作家们的生活得到充实,原先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读书爱好者的电视观众终于爱上了书本。如今,这些人可以自己上书店、上图书馆而不再觉得不知所措。先前他们往往只知在电视频道上换来换去,浪费时间。现在,在看图书俱乐部节目之后,他们捧着书本,一页页认真地读着,读着。”

连文章标题也颇有感情色彩:《让那些自以为有学问的人安静下来!》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奥普拉弗利图书
打破质疑
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总统,会是她吗
奥普拉捐款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奥普拉“索要”拥抱
“脱口秀女王”的富有
天堂的路有多远
飞向梯弗利斯
产房谋杀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