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哲学教育在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009-06-25谢传仓李云飞
谢传仓 李云飞
摘要:要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哲学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哲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哲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与时俱进,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关键词:哲学教育大学生 素质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哲学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哲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上塑造人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最强的人文价值导向性,具有其他人文科学不能起到的精神动力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哲学世界观中,熔铸着人类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深厚教养。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系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联系实际客观理性地分析当代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各种文化思潮,可以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把握社会精神领域中的主旋律,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高尚的价值取向,使哲学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智慧之学和精神动力,起到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一个大学生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才能自觉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生道路奋斗目标作出正确的抉择,创造生存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形成豁达大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批判、反思和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以辩证的批判性的眼光对人和世界的现实关系作出了合理的阐释。这种阐释必然内在地蕴含着对人类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与构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它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类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这种新型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植根于坚实而广阔的社会现实之中,它对于培养现实的自觉的人格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把哲学教育作为中坚,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和理想信仰,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何以为生”的学习结合起来,将“为稻粱谋”与“为天下忧”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哲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素质,创造性是人才的最本质的特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一个创造性的人,应该是有独立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并掌握了科学思维方法的人。而这些要素的培育都离不开哲学教育。
首先,哲学教育是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前提。个性化是创造性的基石。大凡有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有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个性指个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能力等各方面形成的整体合力与他人的差异,即每个人的独特性。哲学教育所贯穿的精神,就是要充分实现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真正把个体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对象加以充分地体现和尊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教育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具体地说,哲学教育在培育个性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为:(1)开发学生的智能。哲学是智慧之学,我们进行哲学教育,主要不是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增长他们的智慧,即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并不是在公布真理,而是在提供认识真理的方法,这一认识真理的方法也是随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这一精神实质,非常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增长智慧,为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创造条件。(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哲学教育中,通过概念原理的剖析、哲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析,使学生逐渐形成审视问题的独特视角、学会自我的独立思考。概言之,就是在“我注六经”中逐渐达致“六经注我”。(3)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个性。大学生在个性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诸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奉献与索取、竞争与合作、创造与享受、博与专等等。哲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自觉把握个性发展的方向,防止和克服消极、片面、怪癖、利己主义的个性倾向,从而促进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良好的个性的形成。
其次,哲学教育有利于培育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所谓怀疑,是指“一种对于现实存在所具有的不确定倾向,即对客观世界与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持不信任态度的倾向。引申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对传统的概念、学说、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失去信任,对其重新进行审查、检查、探索的一种理论思维活动。”【1】在科学的发展中,创造性是与怀疑和批判分不开的。而从本质上看,哲学既是“有我”之学,同时又是超越、批判之学。把真正的哲学精神加以深入贯彻,就是要敢于批判、否定和超越。哲学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向学生灌输怀疑和批判的理念的过程。对前人、对他人以及自己的东西加以怀疑和批判,以达到超越,实现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哲学和彻底的唯物主义本身就蕴含着怀疑批判的精神,再加上哲学思维的根本性、彻底性,能够使人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从而树立充分的自信心。在哲学教育中,实事求是方法和辩证否定观,可帮助学生掌握批判怀疑与全盘否定,充分自信与狂妄自大,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之间的界限与合适的度,不断地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达到既敢于怀疑批判又善于怀疑批判。
再次,哲学教育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最重要途径。科学而严密的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活动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大学教育中,它是学生创造性迸发的动力机制和创造实验的航标。许多专家学者在对天才人物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重大发现、发明,与其构思问题时采用的思维策略紧密相关。研究者们在对1904名天才大师人物详尽分析研究后注意到,他们的智商总分往往并不是很高,重要的是在创造性思维上的差异。而在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中,哲学教育是根本的途径之一。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是“智慧之学”。学习哲学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过程。通过学习,使我们获得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哲学在本质上不同于知识,知识是一种事实陈述,一种结论性的东西,它让人们“知其然”;而哲学则要追根究底,求其“所以然”,它注重的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正因为如此,哲学在古希腊甚至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活动方式。大学生学习哲学的过程,显然也是对知识的寻求与反思过程,一种获得智慧的活动过程。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锻造与训练,帮助他们学会全面地、动态地、发展地看问题,使他们在今后的科学实践中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和原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框架,突破原有知识与观念的限制和束缚,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与时俱进,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哲学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然而,当今中国的哲学教育却与这种地位并不相称。青年人对哲学越来越疏离,许多大学生对哲学不以为然。高考填报志愿,报哲学系的少有第一志愿,多为第二、第三志愿,进了校门,一些学生还不安心,想办法转到别的实用专业。而在大学教学中,一些学生根本不把哲学课当回事,课堂上埋头读自己的专业书,或准备自己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听流行歌曲等等。为此,哲学教师哀叹叫苦者有之,抱怨责骂者有之。当然,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哲学之外的种种原因,但主要的,我们应该从哲学和哲学教育自身去寻找。人们之所以对哲学不感兴趣,大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哲学,不愿意学习哲学,主要是因为哲学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当今中国哲学没有成为时代前进的先导,甚至落后于时代行进的步伐。在哲学教学中,这种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哲学自然会受到学生的冷落。哲学教材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哲学教学远离生活、远离现实,千篇一律的内容,也使大学生对哲学敬而远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否则,远离哲学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第一,应该积极地汲取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学说,在坚持的同时,要不断地汲取时代发展的精华,不断地用新材料、新观点去补充它,发展它,壮大它,甚至修订其不合时宜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维护其理论的真理性和权威性。第二,应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地回答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敏锐地把握时代课题的理论必定要与时俱进,而不能正确把握时代课题的理论则必然被淘汰。第三,在教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意识和观念并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也是认识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在坚持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得出科学的结论。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高校哲学教育应该展现哲学特定的思维功能,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新思维方式,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总结他41年哲学教学经验时所说:我不是教哲学而是教人们哲学地思考。这正是哲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田运主编《思维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7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