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探析

2009-06-25

管理观察 2009年21期
关键词:贫困生社会化困难

王 佳

摘要:社会化是个人融入社会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高校贫困生是高校里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会化

个人的社会生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个人才能适应并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个过程就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P103 ]社会化所涉及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传授社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等的社会化机构。[ 2][P101 ]大学阶段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高校贫困生是高校里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其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本文主要论述高校贫困生大学本科阶段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以下文章中所提社会化过程特指大学本科阶段的社会化。

一、 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分析

经济诱因是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的主要障碍,从而致使其在个性心理特征、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出现较多问题。

(一)心理问题突出是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中凸现的第一方面的问题。

个性又称人格,是个人具有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为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是自己对属于自己的人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1 ][ P111]个人如何认识自己,对自己怀有什么样的情感,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或情感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一个人的行为。因此,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许多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自我意识出现偏差,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在心理和人格方面较多地出现以下问题。

1,自卑心理严重。自卑是一种对事业、对生活、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情绪,是一种迷失自我的消极心理。自卑是高校贫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在中学时期,同学们往往来自于同一个地区,经济上的差距和压力还不算太大,而且都处于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无暇顾及同学间的贫富差距。进入大学后,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家庭条件的差距也会加大,由于学习压力减小,学生们会更加注重消费,彰显个性。此时,贫困生无论在消费、穿着打扮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显得落后、寒酸,而且相对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更能歌善舞,能说会唱,在学校显得突出。这无形中给贫困学生造成压力,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发生动摇,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信心减弱,自卑心理由此产生。

2,人际交往困难。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渴望与人交往,希望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希望被同学、社会接受的愿望也日益强烈。由于自身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使他们在群体生活中显得有些“另类”,有许多贫困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哪怕别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也可能让他们敏感地认为是在小看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们往往出现自我封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把自己封闭在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室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情感淡漠、人际交往障碍或社交恐惧症,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紧张、孤独,常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除此以外,脆弱、敏感、抑郁、猜疑,心理承受能力差, 缺乏克服挫折的自信和勇气都是许多贫困生不健康的性格表现。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感恩意识淡薄是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中凸现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

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和学习社会规范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完美的自我观念的形成,对于社会文化的继承、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通过党和国家、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努力,高校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然而,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的困难虽然得到解决,却在思想道德方面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集中表现于社会责任感缺失、感恩意识淡薄。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担负着相应的角色责任。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教育成本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共同承担,接受高等教育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预先投入,大学生有为这种投资付出的责任。[3 ][P183 ]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部分贫困生严重地缺乏这种角色责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依赖思想严重。有些贫困生包括一些家长在内,以贫困为资本,一味等待学校资助,对贫困补助翘首以待,不想办法交学费,只等学校的照顾,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第二,存在耍赖和侥幸心理。一些拖欠学校学费的经济困难学生,当老师对其进行说服教育时,还理直气壮地回应:“我就是交不起学费,我能怎么办?”第三,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了党、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后,没有把各方面对他们的帮助和关怀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反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和兴趣等为理由而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成绩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中途退学。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党和政府对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和扶助,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也体现了国家和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有些贫困生在得到经济援助后,并未充分认识到这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反而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得到帮助。有的贫困生将受资助的钱购买化妆品,用于请客吃饭或上网娱乐,有时甚至抱怨得到的补助太少,当资助名额有限不能照顾所有经济困难学生时,一些学生还怀恨在心,在校园网上发一些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言论。如此种种,面对他人的爱心,不懂感谢,严重缺乏感恩之心。

(三)综合素质较低是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中凸现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 ][ P115]按照实际社会需要出发,社会化的内容还包括掌握生活技能和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包括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原有的教育环境比较封闭、单一,从这种环境走出来的大多数学生,以往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因此学习相当勤奋刻苦。他们的努力也换来了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应试教育下所造就的“优秀学生” 有其明显的不足,就是学生在自身能力及个性培养上基本处于空白,综合素质欠缺。跨入大学后,学校里较为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们极为强烈地寻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填补长期以来的空白。他们一踏进校门就明显意识到了自己跟其他同学的差距,也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缩小这种差距。[ 4][P85]但经济上的压力,使其在很多场合失去了与同学们共同锻炼、平等竞争的机会,因为各种付费消费的培训、爱好特长的培养,对他们来说都成了奢侈。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

二、 促进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的几点对策

心理问题突出、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及综合素质较低是高校贫困生大学阶段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三大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健全的人格与责任意识、良好的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障碍。如果不认真对待和解决,将会影响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高校培养健康人才的发展需要。思政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高校贫困生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创造有利于贫困生社会化的条件和环境,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

(一)教育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

贫困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现代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在向我们迎面走来。现实越来越让人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虽然现在受到了经济条件的限制,但自己却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利用现有条件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要借贫困锻炼能力、磨砺意志,能够积极地看到目前的困难,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引起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保证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次,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的心理问题,对寻常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贫困生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途径,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意识。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奖、助、贷、补、减” 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在这多种资助方式中,笔者个人认为“勤工助学”是应该提倡的一种资助方式。虽然收入有限,但这是完全靠学生自己劳动付出所得来的,有助于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意识。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但可以获取一些经济上的资助,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学生们也可以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因此,高校应为贫困生在校内外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创造自救脱贫的机会。在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上,可以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道路,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四)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工作者应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和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高校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典型,他们中间,有的自强自立,用勤劳的双手克服经济困难;有的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成为英雄楷模;有些成绩优秀成为社会精英,用这类人物的典型事迹来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似的生活经历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教育受助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传递爱心。可以定期组织受助学生到孤儿院、敬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在学校所在的社区开展义务清扫活动。此种形式的助后教育,受助学生参与性高,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让他们在劳动付出中体会到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幸福和快乐。

(五)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各类社团组织,参加社团、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认识并结交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朋友。同时,各类活动也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提高自信心,增强个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贾春增、沙莲香《社会学概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 张友琴、童敏 、欧阳马田《社会学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邱有华高校贫困生主要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7:182-183

[4] 蔡振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5:84-86

猜你喜欢

贫困生社会化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选择困难症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