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数据库管理》教学设计
2009-06-25翟亚兵
翟亚兵
● 教学课题
认识数据库管理(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第七章第三节)。
● 课型
新授课。
● 课时
1课时。
● 教材分析
《认识数据库管理》是高中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七章第三节《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中的内容。本章内容前两节学习了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用Blog管理网上学习资源及体验网络数据库的管理。本节课是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开展认识数据库管理,让学生体验到数据库管理信息的简要机理,并体会数据库管理的应用,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意识。本节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的构成(“字段”、“记录”、“表”)、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
●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Excel的应用和“成长博客”的应用。学习用Excel电子表格等一些简单的工具管理信息,但对大量的信息还不知道如何进行管理。
前一节课学生已体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操作,用博客管理网上学习资源。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认识数据库的管理、应用以及基本原理。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的思想;理解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信息和高效检索数据的优势;能够把数据库的一些常见操作技能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分析、交流、合作、尝试操作数据库,体验数据库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兴趣,认识到数据库的庞大功能,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意识。
● 教学重点
数据库的构成与查询。
● 教学难点
理解表的关联与创建新的查询表。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展示任务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数据,需要进行收集和处理。如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学校的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
学生操作:学生运用Excel软件打开桌面上的“学生选修课程信息表.xls”文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统计李永老师开设了哪些课程(只一个表就可以查,用已有的知识(Excel)查询;有三种方法:观察法、查找、筛选)。
任务二:统计《宇宙与地球》有哪些学生选修(可以完成,但是要结合三个表的关系一一排查,为后面“表的关联”做个铺垫)。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亲身感受,知道数据的复杂性,为进一步发现问题埋下伏笔。
2.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刚才完成任务的感受。
学生回答:发现用已有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教师归纳、提问:从大量的信息当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部分信息,很繁琐,很不容易,而且容易出错。我们有没有其他的软件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3.体验数据库的魅力
教师演示:在Acess中打开“学生选修课程信息库.mdb”查询,完成任务二。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数据库管理信息的魅力,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数据库的兴趣和对数据库的向往,对数据库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完成了新课导入。
(二)区别Access与Excel的异同点
学生操作:打开Execl表格“学生选修课程信息表.xls”和数据库文件“学生选修信息库.mdb”。先让学生自主进行两者的比较,发现两者的异同,教师在旁点拨、启发。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有关电子表格的知识,迁移认识数据库的构成:表、记录、字段。
教师讲解: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⑴左图显示的软件是Access,其扩展名是.mdb;右图显示的软件是Excel,其扩展名是.xls。⑵工作簿名称是“学生选修课程信息”,此工作簿有3个工作表,分别是“课程信息”、“学生信息”、“课程选修信息”。⑶每一个工作表由行和列构成的关系表。其中,第一行表示的是选修课程的各种属性名称,而每一门选修课程的信息则是由各种具体的属性特征构成。我们可以猜想,在数据库中信息的组织方式和电子表格类似。
教师总结:Access与Excel的比较归纳如下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三)剖析“表的关联”
图表展示1。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对这张图表的认识。
学生回答:三个家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教师归纳:“爷爷一家”与“我的一家”通过“爸爸”这个共同的成员建立起联系;而“我的一家”又通过“妈妈”这个共同的成员与“外婆一家”相关联。这样三个家庭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图表展示2。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谈谈对这张图表的认识。
学生回答:这三个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教师归纳:“课程信息表”与“课程选修信息表”通过共同的“课程编号”建立联系,而“课程选修信息表”又通过共同的“学号”与“学生信息表”相关联。“课程选修信息表”就像一座桥梁,把三个表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现实家庭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表的关联。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数据库中表之间的关联,唤醒学生自己发现表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知识迁移,并升华到理性认识,从而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
教师演示:在学生理解了表的关联的基础上,教师演示并分析用数据库解决任务。过程:统计“宇宙与地球”的选修学生名单。根据表的关联关系,可以先在“课程信息表”中找到它的“课程编号”,再到“课程选修信息表”中根据“课程编号”查找选修了该门课程的所有学生的学号,然后用“学号”到“学生信息表”查找具体的学生信息。
设计意图:学习新的操作技能,为下面利用表的关联进行信息的查询和创建新的查询表做准备。
(四)任务探究
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学生选修课程信息库.mdb”的数据库文件,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完成第一个任务。
任务一:查询文峰同学选修的所有课程。
教师找一个学生代表对任务一进行演示操作。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赏识性点评。
学生再次操作任务一:请同学们对任务一进行再次操作。
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学生选修课程信息库.mdb”的数据库文件,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完成第二个任务。
任务二:查询陈刚老师的学生名单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探究:这个任务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进行点拨和启发。
教师讲解:要能够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对于我们初学者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查询”项目中“使用向导创建查询”来完成。我们还可以通过“在设计视图中创建查询”。
学生再次操作任务二:请同学们对任务二进行再次操作。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赏识性点评。
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学生选修课程信息库.mdb”的数据库文件,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完成第三个任务。
任务三:查询李文同学选修了哪些课程,以及他的教师都有哪几位(学生有了任务二的经验,很快建立了新的“查询”项,完成此操作)。
教师找一个学生代表对任务三进行演示操作。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赏识性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究能力。通过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五)理解数据库系统
教师讲解:对于刚才的这个任务三,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教师演示,打开“选修课程信息管理系统”(演示版)。
教师提问:请同学讨论一下,用“选修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和在数据库创建新的查询来完成这个任务有什么差别?
学生对上面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用“选修课程信息管理系统”,操作方便,简单,速度快。
教师总结:很好!使用数据库应用系统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存储大量数据,且占用空间少;管理操作方便、快捷;检索统计准确、迅速、高效;数据应用共享性能好。
教师讲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数据库与数据库应用系统并不是直接地相互作用,它们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联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操作的接口,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人性化的图形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相应操作平台。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思维,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去。让学生加深对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等概念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
让学生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整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归纳能力,巩固所学新知识,加深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
●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回顾和反思,比较成功环节如下。①成功的新课导入: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打开桌面上的“学生选修课程信息表.xls”文件,完成两个任务。使学生感觉到用已有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亲身感受,知道数据的复杂性,为本节课探究“认识数据库管理”埋下伏笔;②师生的交互活动比较融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尽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的热情高了,学习起来就比较轻松。上课发言等教学行为也较轻松,自然地就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在当时的课堂气氛中,听课的教师比较多,教室又较空旷,学生多多少少应该有点拘谨,但实际在课堂上学生还是比较轻松的,所以课堂气氛较融洽。③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继而学生自己得出新的知识。这也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之一。④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有激情,像一个节目主持人一样,激发学生对你的“节目”产生兴趣。在这点上本课处置得也是较成功的。⑤注重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设计的任务是由简单到复杂,而且总体难度低。这便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在本节课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存在问题:①对有些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很到位,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②学生的探究活动组织得有点乱,还可以组织得更好些。③因教室空间比较大,故对后排学生关注不够,有的学生有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