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效最大化:合作学习的必然选择

2009-06-25肖年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肖年志

所谓合作学习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合作小组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绩效就高,反之合作学习的绩效就低。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就是要追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的效果,即合作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E>E1+E2+..EN)。为此,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学习系统,充分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挖掘个体的潜能,同时发挥同伴互助作用,提升整体学习绩效,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与此同时,锻炼个体的组织、沟通、协商、让步等能力,培养积极参与合作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合作学习上做了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执教者对合作学习的绩效缺乏认识,对合作学习的具体环节没有认真的设计,使得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学习往往有其“形”而无其“实”,陷入“伪合作”的沼泽,诸如“讨论”变“聊天”,“合作”变“合坐”的现象成为家常便饭,低绩效的合作学习不得不“叫停”。然而“叫停”并非万全之策,探讨合作学习绩效的提升策略,让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闪光,才是善举。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绩效与主题的适宜性、任务的明确性、角色的互赖性、进程的有序性、评价的多元性直接相关,我们可以五个方面构建相关策略,以求合作学习绩效的最大化。

● 选择适宜的主题

适宜的主题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并非每一个主题都适宜合作,一个不适宜合作的主题而牵强地以合作的方式进行,那只能流于形式了,其绩效就无从谈起。适宜的主题往往具有可合作性与激发性两大特征。合作学习的发生首先依赖于学习主题是否需要合作。如果一个学习主题只需要个体努力就能迅速完成,而不必依赖同伴相助,就没有可合作性。例如,关于问题的研究。如果提出的问题只是简单的、直接性、聚合性问题,就没有必要合作讨论;如果是间接的、发散性问题,合作研讨则尤为有效。又如,设计与制作类。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集成”的学习,涉及网站的主题确定、设计规划、素材收集、网站制作与评估测试等,凭一人之力对网站的规划会不全面,在有限的时间内也难以完成众多素材的收集与集成,而采取小组合作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二是学习主题要有激发性。若给出的主题学生感兴趣,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都会有主观参与的意愿,有效合作才有了基础。反之,个体消极,合作松散。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主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例如,初中视频制作(利用Movie Maker软件)学习,教师提供学校运动会的视频片段,将连接视频、视频效果、视频过渡,特别是片头和片尾的制作,让学生仨俩合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合作的效率也很高,其作品的多样性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 提出明确的任务

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围绕一定的任务展开的。明确了学习任务,小组活动的指向就明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成为可能,整体效率才会提升。反之,多走弯路,降低绩效。美国教育学家布鲁门菲尔德(Blumenfeld)曾通过调查后发现,当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得很糟糕时,学生通常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履行表面的程序上,而不是思考任务的意义,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由于学习任务不明,学生浪费时间、多走弯路的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时有发生。比如,教师说“请同学看书,然后讨论相关的问题”,而要讨论的问题事先没有给出,学生茫然地看书,不知所以。又如,“大家讨论讨论,然后回答问题”,怎样讨论?相邻的学生聊上两句就算讨论了?为此,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紧扣教材和主题,明确提出合作学习的形式、任务和目标,即通过怎样的合作解决什么的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使任务直截了当,具有可操作性,切不可大而空。若教师在给出问题后明确提出“通过事先规划的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原因,形成相应的观点,填写相应的表格并及时提交”,则小组合作很快地发生、发展,学生会一边讨论相关问题,一边用表格记录,为学习交流作好的准备,并及时提交成果。又如,“信息集成”的学习,教师提出“按事先规划的4人小组,讨论并制定各组网站的设计方案,并以表格方式对网站素材获取、加工、集成等进行分工”,各小组很快就明白合作的重点,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活动。

● 规划互赖的团队

只有组员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一个积极有效的合作团队,在合作小组规划中,让每一成员像七巧板拼板一样,都有其独有的作用,缺一不可,那合作学习的聚合性强、绩效大,反之,就很容易出现学习进程的失衡和合作中的包办代替,导致合作学习的表象化。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对学习小组进行合理的规划,增强合作小组的聚合力。一是小组规模。根据学习活动的大小来规划,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在2~4人为宜;二是小组成员。一般而言,教师可在学期初,根据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基础差异等来规划学习小组,并排好座位,即异质同组。可将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与活泼开朗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内向的学生会被这种活跃气氛感染,也能参与合作学习;可将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安排在责任感强、积极上进的学生一组,使得他们迫于压力,不得不对自己严格起来;对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不得法的学生,可以安排其与基础扎实且乐于助人的学生一组,这样薄弱的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而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教学相长”。三是组员职责。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格形式来要引导学生进行内部分工,谁负责学习活动的整体协调,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活动;谁负责学习活动的记录、收集小组成员有创造性的成果;谁负责小组成果发布等。这样就避免了因责任不明造成成员不参与小组活动的现象,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达成度。

● 引导有序的进程

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放羊式”合作现象。教师提出任务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讨论或设计制作,教师则站在讲台前,不管不问,静候学生的合作结果。于是学生盲目地热闹一番后,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汇报了事,整体学习进程没有有效地调控,合作的效率与效益都无从谈起。而要避免此类现象的产生,教师必须将鼓励、指导和监督等教学引导行为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一是鼓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亲历与体验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表扬那些善于合作的小组,从而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同时,激发其他小组的良好合作情绪。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应认真倾听“弱势群体”的发言,留意那些游离在小组活动之外的学生,及时与其交流,协助其参与合作学习。二是指导。教师要巡视学习活动,对学生分组、组内分工等都要加以指导,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解项目任务,落实到个人,达到既使学生体验完整过程又减轻每个学生工作强度的目的,并在设定任务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设定不同层次,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共性问题则暂停学习活动给予及时过程评价。三是监督。要默观学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为后期的评价积累素材,同时深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 开展多元的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评价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没有评价的合作学习是不健全的,是没有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因为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好与坏,学习过程中是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都离不开评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组织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要相互穿插,教师的评价要更多地落实在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上,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体现集体意识与合作效果。二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既评价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又要评价合作感情与态度、创新意识的形成等;既有结果性评价,又要有过程性评价,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要评价成功的作品,又要评价不成功的作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不成功作品或半成品会进一步发现问题,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三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进行语言反馈评价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在线测试评价,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及其评价体系。例如,我们可针对教学目标,利用相关的网络平台(如瑞博网络教学平台、Moodle学习管理系统等)或网上免费的Asp在线测验系统,编制形成性在线测试试题,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让学生快捷发布作品,既提高评价反馈的效率,又扩大互动交流的时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实,“绩效最大化”描述的只是一个提高绩效的过程,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合作学习绩效的最大化是合作学习的生存之道,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同时,五大策略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作用于合作学习之中,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合理运用才能取得更大的学习绩效。

猜你喜欢

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