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的治军强军战略
2009-06-25凌胜银彭爱华陆卫荣
凌胜银 彭爱华 陆卫荣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着眼建设有强大战斗力的人民军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军强军战略。这些兴军强军战略,是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进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键词:江泽民;国防;军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E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20-06
江泽民同志在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期间,立足国情军情,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整套治军强军的战略。这些战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延伸与展开,是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高技术局部战争指导规律的深刻揭示,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进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建设全局中如何摆位,是江泽民治军强军战略中的一个带全局性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建国初期,在国家极端困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国防军的总方针。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只有三个现代化了?”江泽民同志同样是站在国家政权巩固和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问题,多次指出:“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并把国防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和重要标志,给予了充分强调。中共十六大报告重申:“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江泽民同志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为“两大战略任务”之一,摆在国家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充分体现了中共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全面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要求。
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客观上要求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这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决定的,也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使然。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出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相反,或“穷兵黩武”,或是武备荒废,最终导致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败俱伤。为此,江泽民指出:“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我们必须经常加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1998年12月,江泽民把改革开放20年来军队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概括为七个方面的重大关系,精辟阐述了事关军队建设全局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第二个方面就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他又一次强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条宝贵的经验要长期坚持下去。国防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下进行规划和实施,必须紧密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作为中共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富国强军的基本方针确定了下来,标志着中共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二、面向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是治军强军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历史上爆发的、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正是机械化战争走向人类历史前台并快速发展和普遍运用的时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具有高度机动力、突击力的机械化作战平台运用于战争,把战争形态推向了真正的机械化时代。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震惊了世界军事领域。在这场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动用了由精确制导武器、情报支援系统和电子战系统三者结合为主构成的信息作战系统,以及其他高科技作战平台,大大改变了机械化战争的面貌,充分展示了以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为战场的全新作战样式,标志着现代战争开始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这就是江泽民讲的“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毫无疑问,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结果。与以往历次军事变革不同,这次的新军事变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为直接动力,以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转变为主要内容,以争夺21世纪国际战略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根本目的,以军队的武器装备、组织体制、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以及后勤保障方式等信息化为最终结局,以包括建军理念、作战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内的军事系统变革为基本特征的革命。它使军事领域呈现出人员知识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和智能化、军事对抗体系化、作战编成一体化、战场要素数字化、作战方式非接触化、作战空间多维化、后勤和技术保障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太空成为国际军事竞争新的战略制高点。
面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新发展,江泽民1989年主持军委工作以后,就始终给予密切的关注。1991年海湾战争还在进行时,他就敏锐地预见到,人类战争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可能逐步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海湾战争结束后,他亲自参加总参谋部和军事科学院分别召开的“海湾战争座谈会”与“海湾战争研讨会”,要求“从海湾战争中很好地研究一些东西”。同时强调指出,世界军事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种形势一方面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目光短浅,行动迟缓,就会被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远远抛在后面;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如果我们的方针正确,措施得力,就可以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而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本的是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使我军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进军队的各项改革和建设,实现我军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军的实战能力。”出于这样的认识,一场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旨在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军事大变革,在中国正式拉开了帷幕,汇成了当代中国以信息化建设为导向、以争取质量优势为核心的军事变革的滚滚洪流。这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涉及国家武装力量体系、国防动员体制、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军队建设和发展模式、作战指挥体制、军队编制、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和技术保障以及政策制度等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中国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在这个过程中,江泽民以尊重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开辟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新境界的巨大勇气,提出了一系列反映信息化战争趋势和新形势下治军兴军特点规律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并号召全军“着眼于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特点,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