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创新性课堂设计
2009-06-25祝敏
祝 敏
摘 要: 本文从21世纪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入手,引出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这一观点。接着阐述了创新性课堂设计的三个着眼点,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性课堂设计。
关键词: 英语复合型人才 创新教育 创新课堂设计
一、引言
多年来,我国在外语人才的培养上走的是一条培养纯外语人才之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际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人才培养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外语人才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等。纯粹工具型外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并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大批能够使用外语(至少用英语)从事社会工作(任何行业的工作)的人、国家的建设者、走向国际社会参与全球化各项挑战的人,即新时代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
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我们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以人为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二、创新性课堂设计的着眼点
设计离不开创新。创新指在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利用、教学方法的创作、教学手段的途径和教学环境的创建上推陈出新。让英语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不受时间、空间、教材所限,我们就不难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由注重教育结果转向注重教育过程,从而将素质教育落实于英语教学中。这一切使得创新性课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而创新性课堂设计应以以下三个方面为着眼点。
1.教师教的目标要与学生学的目标统一
教师首先必须全面领会教学大纲精神,对教材内容要全面把握。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教学目的向教学目标的转化,体现出教学过程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第三,要进行教的目标向学的目标的转化,课堂上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演示和肢体语言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达到教者的预期目标。第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在众多繁杂的知识点中抓住重点或核心,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经验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一般性特点。其次,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状况,这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心理活动方面的准备情况,以便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第三,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以便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此外,还应了解学生社会性方面的需要,分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特征。现代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培养有丰富情感个性、讲究合作、有竞争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社会心理需要和表现特征加以关注,并进行合理利用,正确引导。
3.要不断优化教学情境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是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操作化情境,如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观察现象等。三是适当开发课外实践情境。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实践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学校不应成为与现实世界脱离的象牙塔。四是积极开发师生交流情境,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核心,应包括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群体活动。做到从形式上合理选择,优化组合;从实质上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不同类型学习风格和特征的学生提供适宜于他们的学习情境。五是要把握学生心理,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三、创新性课堂设计的实施
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中,课堂教学应当成为一个启迪、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场所。换言之,教师使用教材不能只会“照本宣科”,而要会“加工处理”,要把教材当作“刺激物”、“引发物”,刺激和引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索更多更广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个性或创造性。如何使自己教的课更有时代性、针对性、趣味性、思想性或启迪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把握课堂,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1.导入活动
(1)歌曲导入: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也可让学生演唱与主题有关的歌曲。例如,在上《高级英语》(张汉熙,1995)第一册Lesson 13 “Britannia Rues the Waves”时,教师可向学生说明本文的标题是对英国海军进行曲“Rule,Britannia”中“Britannia,rules the waves!”这句歌词的模仿,是一种仿拟的修辞手法,由于这首曲子被视为英国的“第二国歌”,在英国家喻户晓,因而此标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教师播放这首歌曲,让学生在雄壮的军乐声中体会英国皇家海军作为天下第一海军的骄傲和自豪。这与作者感叹英国已逐渐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全文的主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2)图片导入:图片导入很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在学习《高级英语》(张汉熙,1995)第一册Lesson 3 “Ships in the Desert”时,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环境问题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地球变暖、沙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现象,从而引出话题——环境危机,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一些词汇,扩大词汇量,也可锻炼学生运用这些词汇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名句谚语导入:名句谚语能教人道理,启迪智慧。在上《高级英语》(张汉熙,1995)第一册Lesson 5 “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时,教师可用丘吉尔的名言导入课文,特别是丘吉尔在二战期间说过的一些名言,教师可让学生背诵这些名言并把它们翻译成汉语,这不仅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丘吉尔的思想观点,还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4)背景知识导入:背景知识在学习英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的同时,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上《高级英语》(张汉熙,1995)第一册Lesson 9 “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有关马克·吐温的背景知识,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小组准备某一方面的内容,如:马克·吐温的少年时代、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马克·吐温的人生观、马克·吐温的幽默、马克·吐温的轶事、马克·吐温的晚年生活等,在课堂上,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补充,最后,教师加以总结。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内容易如反掌。
(5)问题导入:通过一系列与主题有关的导入问题设计,让学生口头回答或讨论,使学生很快了解主题,进入主题。如:《高级英语》(张汉熙,1995)第一册Lesson 11 “But Whats a Dictionary For”教师可提出这几个问题:
What is a dictionary?
How to use a dictionary?
What information do dictionaries contain?
Why do dictionaries have to be adapted and expanded?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中很快理解标题,熟悉本单元主题。这些导入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真实交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口语活动
(1)课堂讨论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不但需要精心设计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还要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教师还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还需要提到的是,教师在课堂讨论活动中并不是“置身事外”,而是需要给予每个小组相应的指导,答疑解惑。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例如,在语言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语言?”,学生们各抒己见,阐述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在学生讨论了语言的定义并了解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存在的一些误区后,教师再讲解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的定义时就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在讲解该定义时,教师可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如“语言就是文字”,“语言是固定不变的”。在讨论过后,学生对语言定义的理解就不会只停留在字面上了。
(2)情境角色扮演
情境角色扮演要求若干个学生,按照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分别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以便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主题的要求。例如,在学习《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第六章语用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准则,教师可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准则编一些小对话,在课堂上表演,让其他同学说出这段会话违反了哪一条准则,产生了什么样的会话含义。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学生更易于理解抽象的理论,原来语言研究也会那么生动有趣,这比教师枯燥繁琐的讲解要更有效果。
(3)演讲
演讲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尤其是演讲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更为广泛。教师可把每堂课刚开课的5分钟设计为学生演讲,每次一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要求演讲者在演讲结束后针对演讲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给其他学生作答,也可让学生在听完演讲后写出演讲概要,在下一次课时教师利用2分钟时间针对学生共性的错误进行纠正。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做笔记的能力、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锻炼,学生的归纳写作能力会不断加强,语法知识也会得到巩固。
3.阅读活动
(1)教师先设计几个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2)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题句,归纳主题思想或段落大意。然后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3)教师设计一些针对课文具体细节内容的问答题或判断题,让学生抢答;或分组进行阅读竞赛,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题目,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
(4)列出重点语言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要求学生结合主题或模拟情景造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5)最后布置复述或模仿写作练习。
4.写作活动
(1)创思活动:在写前准备阶段即计划构思阶段,教师注重创思技巧,采用自由讨论法(brainstorming)和列举法(listing)。通过小组或全班集体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围绕写作题目,自由地想观点、找素材、凑点子。先以单词或词组的形式列举和题目有关的事实、想法、例子、问题或感觉。然后浏览列举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文章的中心,形成文章的大体框架。教师注重写作前的创思活动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互动修改:在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批改、同桌批改、小组讨论批改、全班集体批改。在批改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中的错误,避免今后重犯。在同学互评后,再要求学生写第二稿。然后教师批阅,对文章的内容写出评语,包括优点、问题及建议,划出语法错误及用词不当之处。再进行师生交流,然后学生重新修改文章,最后完成最终定稿。注重初稿后的互动修改,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优点和不足之处有清楚的认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写作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课堂教学设计是外语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充实课堂教学设计除了需要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建立设计兴趣,培养研究精神,再加上敬业态度,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等等。本着明确教学目的,贯彻实施大纲的原则和创新性课堂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2]王静.创新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10):109.
[3]鲁阿凤.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活动设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8):142.
[4]秦秋,程冷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9):56.
[5]熊英.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40.
[6]万子燕.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创新[J].内江科技,2005,(6):38.
[7]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137.
[8]曹德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J].外国语,2007,(4):2.
[9]邵秦红.英语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师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