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篇的词汇衔接理论对外语阅读写作教学的启示
2009-06-25王长江
王长江
摘要本文根据韩礼德和哈桑对语篇语言学所做的具有开拓意义研究,即衔接理论的重要语用功能,着重分析了作为衔接手段其中一种的词汇衔接对增强语篇连贯性的重要作用。作者从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两方面探讨词汇衔接手段在英语语篇中的作用,并且在分析词汇衔接手段在语篇中起到衔接紧凑、连贯流畅的组篇功能同时,提出了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词汇衔接理论的策略。笔者认为,衔接不仅对于英语阅读教学影响很大, 而且对英语写作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词汇衔接语篇复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随着韩礼德和哈桑著作《Cohesion in English》的出版, 衔接理论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们认为, 构建语篇的是语言系统当中具有语篇特征的成分, 而衔接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是联系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的意义潜势。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关于衔接的定义,他们是这样界定的:衔接是存在于语篇内部的, 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也就是说,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在该书中,两位作者把衔接机制归纳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后者包括词汇的同现与复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词汇衔接手段在语篇中的重要功能及其对外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词汇衔接手段作为一种非结构性衔接手段,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多种衔接机制之一。胡壮麟将词汇衔接定义为“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1994:112)。词汇衔接手段历来为广大的话语分析研究者所重视,被认为是语篇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占篇章衔接纽带中的40%左右。候仪(Hoey)进一步认为语篇中词汇衔接手段比任何其它手段都更为重要,对语篇结构的研究,首先应该是对语篇词汇衔接手段的研究,语篇作者想传递的信息及信息传递的方式都能通过词汇衔接手段得到实现。当然,语法衔接手段在语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限于篇幅,词汇衔接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对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了解词汇衔接理论,培养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通过注意语言的表层结构,挖掘词的内涵,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这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值得尝试的方法。
1 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
词汇衔接是通过词的复现和同现两种方式体现的。词汇的复现方式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的。此类衔接中的词项同属某一个语义场,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其中的链条,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使语篇语义连贯。词汇的同现方式指的是指一系列相关的词项在篇章中经常共同在一起使用,即词汇在语篇中共同出现的倾向性,也就是词汇的搭配。它指语言中的某些词汇习惯上连在一起使用,形成固定结构,具有预示性和习语性。它也具有连句成篇的作用,词的同现关系与语篇范围关系密切。词汇的同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局部—整体关系、搭配关系等。这些词语不依靠任何系统的语义关系,而是靠趋向在同一词汇环境中的出现来加强篇章衔接,此类衔接中的词项不属于同一语义场。
1.1词汇复现
1.1.1 原词重复
词汇衔接中最直接的方式是具有同样语义, 同一形式的词汇在同一语篇反复出现。词汇重复手段的运用,不但可以发挥语篇的纽带作用,而且能够达到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等修辞效果。重复主要是指语义上的重复衔接而不受词性、单复数形式的制约。
1.1.2同义词和近义词
英语由于词源丰实,同义词特别多,它们有着相同的明指意义。这些词在同一篇章中出现就形成了词语的复现关系。在语篇中,同义和反义也具有衔接的功能,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彼此呼应,对语篇起着衔接作用。两个成分是否同义或反义,应由他们的意义决定,而不受体现形式的制约。
1.1.3上下义词
上义词指的是那些表示意义较概括的词,它们的词义包括了下义词的词义(黄国文,1988:123)。上义词和下义词的意义反映包含和被包含关系。例如:furniture是chair, table, wardrobe等的上义词,chair, table等词则是furniture的下义词。上下义词在语篇中形成复现关系,起到相互接应作用。
1.1.4概括词
为了避免词语重复使用过多给人造成的词汇贫乏,苍白乏味之感,在语篇中提到有关人、物、事或地点时,可用一些代表上述概念的词语替代, 如people,place, thing等,以增强语篇的衔接力。
1.2词汇同现
1.2.1 反义关系
反义关系指语义可以分等的有程度差别的词类关系,反义词的两极之间可以有表示不同程度性质的词语,体现对立的层次性。反义词的连用重现,可使两个词相得益彰,形成尖锐的对比,使语义更为鲜明突出,有助于促使语篇的衔接以达到语义贯通的目的,加强语篇的连贯性及其表现力。
1.2.2互补关系语句
互补关系有两个对立项组成,因此,对一个词项的否定意味着对另一个词的肯定。如man-woman, husband-wife, male-female, dead-alive等。互补关系语句的衔接主要是依靠互补词的对照,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
1.2.3 局部——整体关系
上下义关系区别的是命名上的内涵,而局部—整体关系区别的是实体的“内包” 。如英语中的body与arms, legs, feet, hands等就构成局部—整体关系。一系列表示整体和局部的词语的使用可以使语篇紧扣话题,使整个篇章十分连贯。
1.2.4 搭配性衔接
搭配性衔接强调的是一系列词语在篇章中同现的潜在联想性。有些在意义上相互联系的词语常常同时出现在同一语篇中,这些词语属于同一个词汇套,形成了词汇链。一个词汇套的词语倾向于在同一语篇中搭配出现,具有较强的语篇衔接力。搭配不仅指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内部的词与词的横向组合关系,而且包括了跨句或跨段落的词项的习惯性同现所涉及的词项之间可能存在的若干不同的同现模式和语义关系。一般来说,当一个语篇中出现了某个词(如patient)时,读者就会期待在该语篇的另一个地方找到与之搭配的另一个词(如doctor)。当所期待的词项在语篇中果真出现时,彼此搭配的词项便把两个甚至更多的不同的句子从语义上前后衔接起来,从而实现语篇的连贯。
2 词汇衔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衔接手段对英语阅读教学和写作课等教学都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在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掌握词汇衔接手段,从语义上彼此联系的但分布在语篇不同部分的词项着手,加强对语篇的连贯性理解,并且运用词汇衔接创造连贯语篇。
在阅读理解中,要获得语篇的连贯意义,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是值得重视的。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紧密相关,它能确定语篇的起眼,推导语篇的主旨,把握语篇的脉络,摄取语篇的主要内容。词汇衔接是作者提供的有形线索,为判断语篇的衔接性、连贯性提供了衡量的标准。根据词汇衔接理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篇章中词汇的讲解应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词汇学习与语篇分析的融合。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词汇衔接的作用、词汇的选择与组织可以直接地影响到语篇的连贯与完整以及对语篇的理解。当然,也应当教会学生运用词汇衔接手段创造连贯语篇,以连贯的语篇进行交际。
2.1 阅读实践中的词汇学习和对语篇的整体连贯性把握
教导学生知道词汇的学习不应是孤立地、盲目地、机械地学习,掌握词汇衔接方式也是记忆词汇的一种渠道。否则学生通过学习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汇量增加了,却不知道语篇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文章学完了,在脑子里词与词之间是散漫无序的,句与句之间是缺乏联系的,词与篇章之间的关系更是毫不知晓。所以,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语篇词汇衔接的分析上,应通过课文中的大量实例,使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存在的关系,领会、掌握词汇在语篇中组篇的作用,即在语篇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别语篇材料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汇衔接在语篇中是如何跨句、跨短段落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的链条,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在讲解完课文中的语言点、语篇结构等表层现象后,应对作者是如何通过词汇的复现和同现方式来衔接篇章进行具体的剖析,帮助并鼓励学生借助词汇衔接的方式来分析文章,学习作者使用词汇衔接方式完成交际功能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篇章的理解既全面又细致,表里兼顾,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后练习可以采取完形填空的训练形式, 将完整语篇中所出现的衔接词取出来,让学生填空,使其恢复为一连贯语篇。
2.2 阅读课堂适时穿插写作训练,教导学生在写作中具备衔接意识
写作作为一种产出性技能,能够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在写的方面是具备“一定的写的能力”。围绕教学大纲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作文评分标准规定一篇好的文章应内容切题、思想表达清楚、语言通顺、连贯性好。而衔接手段运用不恰当,尤其词汇的复现和同现使用错误较多引起语篇整体连贯性差,是中国学生写作中主要弊病之一。在写作实践中, 一个老练的作者注重关键词的重复使用,同义词、上下义词、反义词和互补词使行文趋于紧凑的手段常常交织使用, 使得句与句,甚至段与段的粘着性与连贯性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整个篇章的呼应性、逻辑感、说服力及完整度均大大增强。所以,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使他们在写作中善于运用各种词汇衔接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系统训练,先从句子,再到段落,然后是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衔接意识,扩充他们文章衔接方面的词汇,保证语篇的连贯。例如,教师可在阅读或写作训练中,就文章中的同一单词要求学生给出其近义词或反义词,或给出上义词,找出下义词。
3结论
韩礼德和哈桑提出的衔接理论,尤其是词汇衔接手段对英语阅读写作教学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教师应提醒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注意利用衔接手段分析各种语篇的语义连贯性和整体结构,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增强语篇连贯的手段,尤其是能掌握体现同现或复现的词汇,做到写作时避免文章单调,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衔接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