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9-06-25王琪
王 琪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突出,高校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对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2009年中国内地高校的毕业生数量将达到610万,这几乎相当于瑞士一个国家的就业人口。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带来了就业的恐慌,在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呼声中,大学生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但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要在大学期间成为一名企业家是不现实的;但接受高等教育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却给成为一名企业家奠定了潜在的基础。然而,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创业,都应该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拥有的可利用资源,明确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终极目标。
随着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05 年和 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分别增长到330万与 413万,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豍而女大学生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部分,就业问题则更为突出。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也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趋严重。
1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求职经历艰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女性寻找工作的时间和心理成本要高于男性,女性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性,获得面试的机会却少于男性,心理压力和挫折感也比男性大。豎在同等条件下,一些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对女性应聘者还有身高、体重、容貌的要求,甚至还在有无恋爱上大做文章。即使有女性能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有的用人单位还额外要求签约三五年内不得生育等不合理的要求。
(2)就业率低。女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受传统观念限制,集中于师范类等院校,导致此类专业女性毕业生人数较多,就业形势严峻。同时据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2005年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则显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生,男生的就业落实率为 77.1%,女生为71.2%。
2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因素
2.1 社会因素
(1)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妇女的合法权利得不到保障。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很完善,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以及她们因休假或子女问题带来的工作不便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这就使许多用人单位不得不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考虑来减少或排斥对女性职工的聘用。而且通常女性比男子从事的工作普遍更辛苦,收入低于男性,这也是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2)性别歧视。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实现,硕士毕业生增加后,研究生的总体就业变得比以前困难,用人单位也更有用男生来替代女生的余地。
(3)就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女性一般从事与其传统角色相关或相近的职业和行业。在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就业中女性就业比例依次是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而在享有较高待遇的行业,具有较高职业评价和发展前景的行业及享有权力的部门中,女性的就业率一般维持在 1/3以下。
2.2学校因素
(1)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人才需求的脱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模式和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符合市场需求。而且女生过多地集中在师范类、文科类学校专业中,特别是中小学女性教师比例极高,而教育学理论和实践要求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协调,因此学校宁愿到非师范院校招收男生,而不愿接受女生。
(2)本科与大专之间的差距,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之间的差距。“重点院校的女生就业率在90%以上,且男女就业率差别很小(在5个点以内);非重点院校女生就业率在70%以下,且男女就业率差别(约在10个点)。”豑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女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存在着差别,同一专业同一层次的公办女生就业率高于民办院校,就业质量也高于民办院校。
2.3个体因素
(1)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问题。有些女大学生把“国家公务员”、“银行、证券、保险”等岗位作为自己理想的职业。同时对单位的层次、工作待遇、工作地点极为挑剔,不愿到真正需要人才、相对艰苦的地方或行业工作,错失了(下转第15页)(上接第3页)很多就业机会。
(2)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问题。惧怕失败,感到自己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存在障碍,不喜欢竞争环境,感到就业压力大。同时,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劣势,造成了就业难。
3 女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3.1 健全和完善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保障女性就业的相关法律,对求职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起到矫正作用,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另一方面要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消除其对女大学毕业生的性别歧视,保证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
3.2 高校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为在校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增大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学时,加强培养女大学生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适应就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豒同时加强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含着健康教育、艺术素质教育、生存、生命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课程的开设。
(2)重塑女性新观念、增强女大学生的信心。学校应培养女性新观念,新思维的养成。女性新观念主要指人的发展是以潜能的发挥为基础的,男人和女人共同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女性的职业选择应以能力、爱好和社会需求为依据,而不是以家庭为依据。从整个性别角色的社会期待来看,法律上已确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观念上也逐渐接受女性对传统男性领域的冲击,迄今为止,所有男性的领域或多或少留有女性的足迹。因此,高校应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增强女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的信心。豓
(3)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强化高校毕业指导中心的功能,对女大学生在就业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聘前强化训练。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引导她们正确对待就业挫折,强化用人单位提供需求女生信息的意识,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为她们创造更多的择业和就业机会。
(4)加快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高校要进行市场预测,为行业、企业培养合理比例和市场需要的女性就业者。对适合女性就业专业的设置要有前瞻性,根据市场设置专业,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3.3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
(1)发挥自身优势。女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性格上与男生存在着差别,但是女大学生也有自身的优势。如女性在语言能力上比男生强,可从事编辑、翻译、播音主持以及教育、接待、营销等工作;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感情细腻,考虑问题细致周到,可从事服装设计、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工作。豔女性更应该根据自己兴趣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寻找多种途径、多种行业的就业机会。
(2)抓住任何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当今,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或者苦等你的回复。因此,在机会来临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其次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应先就业,然后选择擅长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同时要扩大信息的来源,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