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浅析
2009-06-25徐锦屏
徐锦屏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同时也在课程设置、教材、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班级规模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六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到2009年,我国大陆具备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而其中有一批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建立了很高的认知度,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令人兴奋。据京、沪、渝等部分城市近几年的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超过本科生。上海高职生的就业率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本科生。总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着重谈谈当前教学质量上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办法。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都意识到高职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强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注重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性教学、尽可能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考试考核方法的灵活性等措施,去切合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些举措是我国高职教育当前发展的趋势。但需要注意到,目前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教学内容和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体现不出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有些还仅仅是内容的删减或课程的叠加,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论是双证书的推广,或是增加技能训练的比例或是教学手段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的状况。另外,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2008届高职毕业生亟须改进的能力包括沟通、创新、应用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
1.2真正合适的教材较少
目前真正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尚不多见,往往是沿用普通大专甚至大学本科的教材。当前市场上已出版的面向职业院校学生的教材,又多存在有或沿用本科框架只是缩减部分内容或是使用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如教师本身就是该专业的研究者,将自己多年的实践研究成果编入教材,这样的教材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觉得与实践联系紧密。但是也不乏教师出于职称评定或其他非学术原因编写教材,通常是东拼西凑、四处节录而成。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要不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是错误,有些教材更让学生根本无法学习。总体而言,当前让教师和学生满意的高职教材并不多。
1.3班级管理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扩招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滑,班级人数的增加,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以及班级管理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令他们因工作量大和为教学质量担心而产生挫折感。加上部分院校出于成本的考虑压缩班级辅导员(班主任)数量,使得辅导员(班主任)人均管理学生数量大大增加,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难免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缺少了辅导员全面的配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教学纪律难以保证。已有学者证明,教学班级人数与平均成绩两者存在高度显著的弱相关关系,前者是影响后者的重要因素(刘干,2006)。
此外,学生自学能力弱和“双师型”教师匮乏问题亦不可忽视。近几年,经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着数量不足、观念落后,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一专多能教师奇缺,补充渠道不畅,职务评聘不规范,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2几点建议
2.1建立市场化导向的课程体系
除关注网络现有的信息外,增加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频率,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以便于针对企业的需求设计与变更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及教学内容。
2.2减小班级规模
根据各院校的实际状况,改变出于成本考虑的超大班的编排方式,小班制意味着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有利于教师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改善课堂气氛。
2.3推进教师的“双师化”
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推进现有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转变。老教师带青年教师,通过外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研讨、定期到企业锻炼等方式,增强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或聘请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必要的补充或培训。
2.4改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普遍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其原因是内容枯燥或是不懂。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将理论课程的讲解搬到实验室,或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教学外置的方式等。
2.5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是学生素质 (下转第86页)(上接第79页)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竞争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创造性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日常生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定期进行检查与比赛,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创造一种比学赶超的氛围。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举办文艺晚会、体育比赛,开展技能比赛、书法绘画展、专业讲座等,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熏陶,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艺术修养等。
2.6加强教材建设
鼓励授课教师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编写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通过吸纳业内人士的意见,使教材具有实践性与市场性,再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健全教材评比机制等,建立优秀的教材体系。优秀的教材具有正确阐述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阐述与实践联系紧密、且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