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6-25阚玉香
阚玉香
摘要“纲要”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增强其针对性和吸引力,是各高校教师正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围绕增“纲要”教学的强针对性和新引力,阐述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规定,在大学本科一年级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进行合理安排,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各高校教师尚在探索之中,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1把握教材体系,避免与中学历史的重复
“纲要”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不是孤立的、重复的,而是基础与提升的梯级关系,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更加有利于大学的深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受分科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因此,高校“纲要”课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与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的区别和衔接问题,既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要注意到不同专业同学历史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避免“文科生吃不饱,理科生嫌深奥”的现象。
大学“纲要”教材内容时间从1840年至今,分为上中下三编,按照综述加专题的体例进行编写,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理解得更加清晰。为了避免与中学历史的重复,教师应把握教材的体系,教学体系既要遵循和依据教材,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紧紧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从讲“是什么”转为讲 “为什么”,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演进的宏观脉络与一般规律。
2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
中学阶段开设的历史课程,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对历史课程没有好感,没有兴趣,甚至有一种抵触情绪。中学历史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纲要”课应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改变学生对历史课先入为主的枯燥无味观念,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首先,依托教材,精选内容。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纲要” 课程为2学分,大约只有36学时,“纲要”教材的内容纷纭复杂,需要讲述的很多,任课教师面临着短短一个学期有限的课时内如何筛选并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内容应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进行取舍,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围绕“纲要”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吸收史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使“纲要”课常讲常新,避免讲授内容的老调重复,使学生对知识充满新鲜感。
其次,恢复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许纪霖先生曾指出:“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綱要”课上教师不是板起面孔向学生叙述历史,而是要还原历史本来生动、趣味的真实面目,除政治史外,还包含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教育史等,通过对现象的科学分析,用循循善诱的解说,敞开心扉的坦诚沟通,把丰富多彩的历史从不同的侧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启迪智慧的魅力,这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
3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纲要”教学要实现这个目的,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中。
有些教师没注意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强调学生对教师的配合,认为只有学生对教师配合的天衣无缝才是成功的教学,否则,便以学生不配合作为教学失败的缘由。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生配合教师的程度,而是看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程度。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做个性不同的,具有探索本能的鲜活生命,通过教学设计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并且给学生提供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条件,通过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唯有如此,才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增强教学的效果。
4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目前,各校“纲要”课教师主要来源于历史学专业教师和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两个方面。“两课”教师擅长于理论解释,但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有所欠缺,历史学专业教师对历史知识掌握较为翔实,但对政治理论的把握则有所不足。基于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4.1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纲要”课教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既应认真学习历史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具备较为扎实的历史知识,又要拓宽知识面,具备丰富的其它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如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
4.2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纲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除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做善于育人的“人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最新学术观点的介绍应与中央的决策和指导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社会上流行的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要敢于进行批驳,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要加以纠正并朝正确的方向引导。通过“纲要”课的学习,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他们真正理解“三个选择”。
4.3“纲要”课教师要加强科研工作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搞好课堂教学就可以了,科研可有可无,或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拒绝科研,甚至认为科研是浪费时间做无用功,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其实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心得体会是科研的基础,科研的成果可以促进教学的深入,没有扎实的科研作支撑,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也是困难的。因此,教学和科研兼顾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科研潜力,勇于探索创新,从教书匠向学术型教师转变。
4.4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师应严于律己,以德施教,以自身高尚的情操、无言的身教来影响、感化学生。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向学生讲述马列真理,自己必须信马列,否则,何以让学生信马列呢?教师只有信马列,才能深入钻研马列,才能在课堂上理直气壮的向学生讲授马列,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
其次,教师要以抖擞的精神面貌、饱满的激情、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如果课堂上教师精神萎靡,讲课没有激情,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学生也无法提起精神听课,致使整个课堂气氛沉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以渊博的知识、饱满的激情、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肢体动作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思考问题,达到知识和信仰的升华。
再次,教师要有平易近人的态度。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交流的过程。有些教师不苟言笑,板起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想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用威力震慑学生接受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无主动的思考,其实这种教学效果并不佳。教师应通过民主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只有加深了解,教学才可能有的放矢。
5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的总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加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纲要”课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德育内容。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以系统、翔实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断地提升自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首先,“纲要”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振奋民族志气,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在“綱要”教学中,要抓住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战胜利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大学生切身感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意蕴,体会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贡献,从而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终生奋斗的雄心壮志。
其次,“纲要”课可以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学史不仅可以使人明智,也可以使人崇德。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仁人志士感人的事迹、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都是十分宝贵的德育财富,可以促使大学生深入思考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