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语中隐喻的认知理解模式

2009-06-25

科教导刊 2009年28期
关键词:喻体范畴本体

蒋 舒

摘要通过对英语中隐喻理论背景的分析,以及对英语隐喻理解模式实例的讨论,可以看出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纯匹配类模型和先提炼类模型两种模型都有很强的解释力,两者综合起来更有说服力。

关键词英语隐喻认知理解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1 隐喻理解的理论背景

隐喻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语言现象,一方面因为它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影响人的思维方式。隐喻体现了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交流和概念思维的有力工具,而不在是被看成日常语言的装饰。关于隐喻的理论有许多种,相应的理解模式也有许多。

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理解过程进行阐释的有莱考夫和约翰逊以及弗科尼亚。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莱考夫(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莱考夫运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例如:I am in high spirits. (我情绪很高)He is in top shape.(他身体状况颇佳)中high和top就可以用空间方位来解释。日常身体和物质经验告诉我们:“上”总是与积极的情感状态相伴,如高兴、健康、有生命等。这是一种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hpor)。弗科尼亚(Fauconnier)的合成空间理论是目前用来解释隐喻的较为完美的方案之一。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心理空间理论同莱考夫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朗加克(Langach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一样,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弗科尼亚指出,隐喻是连结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遍而又突出的认知过程。其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合成空间在隐喻性映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种解释隐喻理解的模式是纯匹配类模型(pure matching models)和先提炼类模型(abstraction –first models)。下面我们就以该理论为依据,解释隐喻的理解过程。纯匹配模型(如0rtony1979)认为,隐喻理解是在本体和喻体间作匹配、比较以找出共同特征的过程;而先提炼模型(如Glucksburg & Keysar1990)认为隐喻理解是将喻体相关语义特征投射(mapping )到本体的过程。很多隐喻理解抑制研究者都赞同先提炼的观点,特别是Glucksburg & Keysar1990 (1990)的属性归类模型(attributive categorization model )更得到了广泛认可。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 隐喻理解须将本体归纳到与喻体相关的某个抽象语义范畴内,该范畴可能就存在于喻体本身,也可以从喻体推导而出,且能将其特征传承给本体。具体理解过程从喻体开始,经历三个阶段:(1)查询并提炼出跟喻体相关的抽象语义范畴;(2)将该范畴投射到本体;(3)在此基础上与本体表征进行匹配和核实。

2 隐喻理解模式的实例讨论

例:He is a wolf.

首先依据纯匹配类模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该隐喻:本体“他”与喻体“狼”属于不同种类的范畴,从真实的现实世界看“他”不可能是“狼”,我们只有从抽象的层面上寻找两者的相互匹配的共同点,将“狼”的为大家所熟悉的残忍特征与“他”的性格特征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家对“他”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一般而言,隐喻涉及到的喻体与本体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人类依据熟悉的喻体来了解认识陌生的本体,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的方式。如果本体与喻体都是一个相同的范畴,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隐喻了。例如“ That wild animal is a wolf” 就不是隐喻了。

其次,根据先提炼模型我们将该隐喻的理解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 查询提炼与喻体“狼”有关的抽象语义范畴:野蛮、凶残、狡猾、可恶、孤独、荒蛮、凄惨、群体攻击、野心勃勃、勇猛,形状似狗的能奔跑的野生动物等等。第二步,将由喻体抽象出来的这些抽象语义范畴映射到“他”这个本体上去。第三步,检查、匹配确定野蛮,凶残,狡猾等抽象语义范畴可能与本体“他”相关联,而排除或抑制“能奔跑的野生动物”这个语义范畴,可以得出该隐喻的意义是说明“他非常凶残,狡猾的本性”。当然,选择喻体中哪个抽象语义范畴与本体的特征以及言语发生的语境密切相关。因此,隐喻的理解既需要有与本体和喻体本身相关的知识也需要两者相互关系的知识以及与两者相关的文化知识。

当然,隐喻的理解还涉及到对喻体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的加工选择。这种选择一方面由语境决定,另一方面也与人类认知机制中的抑制机制密切相关,它可以将不适合的意义抑制,或将适合的意义激活加强。例如:在理解隐喻“He is a wolf”时,我们的心智运算过程中先有个启动场景“If he were a wolf…”,接着会有两个探测句。(1)适合字面意义的场景:A wolf is a kind of wild dog –like animal. 而本体“他”是人,两者矛盾,该字面意义被认知机制中的抑制机制取消,该句的字面意义也不成立。(2)适合比喻意义的场景: A wolf is cruel. 当该意义出现在心智运算过程中时,被加强并投射到本体“他”上,从而使比喻意义“He is cruel”激活加强。(下转第34页)(上接第28页)另外,说话时的语境也对隐喻的理解起作用,当本体 “他”作为杀人犯出现在法庭被告席上,受害者家属控诉时说“He is a wolf”。在这种语境下,探测句1被抑制而探测句2被激活或加强。从而得出“He is cruel.”这样的隐喻意。

3 总结

总之,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纯匹配类模型和先提炼类模型两种模型都有很强的解释力,两者综合起来更有说服力。在这两种模式中,语境、抑制和强化机制即强化与该范畴有关或抑制与该范畴无关的抽象语义范畴对隐喻的理解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喻体范畴本体
眼睛是“本体”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喜马拉雅
Care about the virtue moral education
英语中的明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