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贫困与集权下的乡愁
2009-06-24袁凌
袁凌
在朝鲜首都平壤的中心地带,一座数百米高、形状奇特的三角形建筑昂然矗立。奇怪的是,它的顶端竟安放着一台生锈的起重机。这座城市的每一幢建筑都有着赞美和引导的功能,然而在制高点上却出现了放弃和废然。
这是柳京饭店,原本打算建成一座拥有3000间客房的豪华酒店,但在1990年代初,施工半途而废。停工的原因是缺乏资金,而且缺乏潜在的客源。大厦各个楼层空空如也,最后几层连窗子都没有。人们可将其视为朝鲜这个国家自身的象征:在这片国土上,时间似乎已经凝固——各大城市在20世纪50年代就停步不前,而乡村从20世纪初也未曾有过改变;在这片国土上,人们每天面对的真实世界与那些演讲、雕塑、歌颂辉煌未来和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官方口号截然不同。当主体思想塔上的火炬和画像上的领袖号召人民勇往直前时,国家却在日趋衰退和贫穷。
平壤地铁线路贯穿着17座车站。
在无力改变和无法反对的情境之下,这个国家像青色烟雨中的平壤暮景一样,陷落在巨大的乡愁之中。
为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纪念日,在体育场门前举行的舞会。
在人们脸上,看不到出格的欢乐、激动、悲愤,甚至没有中国“文革”式的狂热。领袖的像章仍在,阿里郎的仪式依旧,却像是撤去了灵魂供奉的帘幕。
五一劳动节盛大的舞台表演《阿里郎》。
城市空旷,人们低头安静地经过,处于一种被动的童真之中。素衣的女警、安静地放风筝的儿童、乘公交而与出租车绝缘的上班族,比之于处于物质喧嚣和信息充溢之下的人们,似乎更纯洁、更无辜,却又是完全不由自主和无助的。自由固然无需奢望,极度的物质匮乏之下,数十万人的生命也可能无声消散。
横跨大同江的平壤市容(远处的建筑为“五一体育场”,江边右侧建筑为“主体思想塔”)。
下午5点30分:万寿台艺术馆印刷厂门前的下班人流。乘公共汽车回家的人们。
象征政权的两座建筑——主体思想塔(将朝鲜本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和雕塑“工人(铁锤)、知识分子(毛笔)和农民(镰刀)团结在党的周围。
板门店附近的一个村庄。
人们甚至可以说,集权的灵魂早已死去,剩下的只是一缕尚待消逝的气息,虽然今天还有800万军人和核弹爆炸,虽然还发生着逃北者的故事。对于曾经游荡的“XX主义幽灵”来说,生命力早已成为过去,对那些怀念往昔的人来说,剩下的只是历史深处的乡愁,谁也不必试图召回往昔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