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郭台铭发出的“争善”信号
2009-06-24黎明
黎明
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媒体和网民曾抱怨大陆富豪“吝啬”或“缺乏爱心”。当时这种抱怨的声音,是对比大陆和台、港富豪的表现后发生的。大陆富豪总体表现和“大陆外”华人富豪差距很大,这是不争事实。
而今,纵观大地震一周年后的捐建与慈善活动,内地富豪与企业又是乏善可陈。周年祭中大陆商家对灾区的“爱心”举动,多表现为莫名其妙的仪式与演出赞助,商业意味浓烈而少有踏实作为。在地震周年祭活动中拔得头筹的,当为素称“台湾首富”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先生。王菲、李亚鹏率“嫣然天使基金会”和红十字会团队前往北川赈灾,分送1万台MP3给灾区儿童,这些价值1404万元、录制了多位台湾艺人祝福话语的MP3,即郭台铭订做与捐赠。
这次,郭台铭没有采取直接捐款的方式,而是将收益对象定位在灾区儿童,重点关注灾民的精神生活内容,提供政府不能提供的“非必需品”,体现了“拾遗不缺”的构思。显然,这种善举是经过了精心研究和较长时间准备的。这也表明,郭台铭企业做的这类慈善,并非仅出于天灾人祸、特别事件的刺激,也并非取决于老板个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从文化准备、项目调研、财务与生产安排等方面都成龙配套,形成了一个成熟、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慈善事业系统”。
诸多富豪旗下企业,不仅没有稳定的慈善事业系统,就连低级或临时的慈善运作组织也没有。因为,企业内不存在慈善体系才属于正常现象,而像郭台铭的大手笔,才是“反常”的。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反常才值得观察与研究。
郭台铭个人的理念与人格,无疑规制和左右着旗下企业的慈善作为。他的“体制优势”一旦进入慈善领域,则表现为“花我的钱,做我喜欢的事”。老板热公益而担全责,手下花老板钱利天下而悦老板,于是无牵无挂而高效善为。
霸气的大富豪郭台铭虽历经风雨彩虹却依然争强好胜,不仅争强好胜,并且咄咄逼人。他争什么强,好什么胜?
近年来,此人热衷于“争善”,并在“争善”这一“非主流领域”的竞争中咄咄逼人。释放“富豪当争善”的信号,张扬“富豪炫善”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此人新的“野心”似乎业已确立,对“台湾首富”已不稀罕了,现在珍重的是“台湾首善”。这个“首善”,就是能带动、影响他人之善的善,回馈社会力度大于他人的善。
2008年5月13日,富士康科技集团的代表将集团及两岸三地60万同仁首期捐赠的6000万元人民币支票交到了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手上,其反应速度与善款数目,对救灾捐助的积极推动作用均可谓巨大。富士康抬高了富豪与企业的捐助“门槛”,尽管后来有的捐助者捐献数额超过富士康,但郭台铭和富士康仍可荣膺“首善”之名。
2008年7月间,郭台铭在订婚宴席上宣布捐出九成个人名下财产作为公益之用,新娘和他一起当场在捐献文书上签了字。这样,郭台铭就创出了台湾个人捐款的最高纪录,以华人公益捐献额度论,仅排华人首富李嘉诚之后。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式的“先进性”,华人富豪效仿西方“同行”预先“善后”,罕见而发人深省。郭台铭因此而可以避免“在巨富中死去的耻辱”,这至少可以说明,即便在华人富豪与华人文化圈中,也有人开始“以巨富传家为耻”了。
慈善家卡内基说过:“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家用之外的个人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似这等观点或理念,在中国大陆还属于严苛的“道德高标”、不着边际的空谈。但,中国社会迫切地需要“接”这个西方价值的“轨”,以缓解当前急剧增进的贫富分化以及由此而来的贫富紧张。为此,社会舆论需要从欣赏郭台铭“捐九成”开始,“怂恿”华人富豪步其后尘。
“大财不传后”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等观念的被接受程度,或许更能体现社会文明程度与综合实力的差距。美国总统布什曾宣布取消联邦遗产税,这当然对最富有的群体及其后辈大有实惠。然而,在美国却有120名大富豪联名上书反对政府取消遗产税。请愿书说道:“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将伤害穷人家庭。”当中国大陆富豪也有这种觉悟时,今天众说纷纭的“仇富”现象必定烟消云散。
内地富豪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尚无法与港、台富豪在慈善事业上一争短长。对内地富豪与企业而言现实的任务是“脱恶”。在普遍权钱挂钩的现行体制下纵有“脱恶”的觉悟,也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在这种无奈中,内地富豪不妨多学习先进的“在商言商”。美国利来公司总裁托马斯说:“慈善行为是我们品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采纳这种时尚的意见或方略,也会在行善中对企业营销和“脱恶”同时发生正面作用。
编辑 魏恭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