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不食××的困惑是从哪里来的

2009-06-24糜玉林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动真格伙食白痴

糜玉林

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曾在西晋闹饥荒时,听到饿死人的消息后,疑惑地问大臣:“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饿死呢?他们为何不吃肉粥呢?”此言作为晋惠帝“白痴”的佐证,被人们嘲笑了一千七百多年。

细想此事,真觉得晋惠帝有些冤枉,他一个深宫后院里长大的太子,脑袋里何曾有过“饥荒”的概念?让他相信人会有没饭吃的时候,实在是勉为其难。

近日读报,又见某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硕士博士们,在包头市固阳县卜塔亥乡一个寄宿制小学调研时,被“校园十分空旷,铺了满满一地白菜”的景象给惊呆了。这惊什么呆?我倒是被学者们的表情给惊呆了类似于固阳县这所小学的学校,在北方地区不知道还有多少所。每年九月份,正是各学校冬储大白菜、黄萝卜、山药蛋的时候。错过这个季节,再想储存,没了。如果寄宿制学校不在价低的时节大量储备这些大路货,而靠买时价蔬菜来安排伙食,那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孩子就吃不起了。

包产到户之前,寄宿制学校的伙食情况就更不用说了,就是在这之后的整个八十年代,农村寄宿生能保持一天有一顿大路菜可吃就算不错了。达到顿顿有菜,那是2000年左右的事。近三年来,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给了一部分伙食补助,农村寄宿生的伙食状况才多少有些好转,但也远远没有达到能吃得起时价菜的水平。能抓住收菜时蔬菜价格低的机会,买回“满满一地白菜”,这是会过日子的人所为,学者们惊什么呆呀?

也许是今天眼前看到的和此前在研究所里能想象到的反差太大的缘故吧?如果再往前推几年,学者们能下乡视察一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状况,那么令象牙塔里的学者们惊呆的事情就更多了。2002年,新疆某地在学校开学后,动真格儿地查了一次中小学乱收费问题,结果二十七名中小学校长被免职。媒体为此“战果”大肆渲染,人们为此“壮举”拍手叫好,好像这一断然之举是为民除了真害,家长们从此不再受乱收费之苦,其实在这些中小学校长中,除一小部分人是“罪”有应得外,大部分校长超标准收费,不过是为了维持自己当家的那所学校能够正常运转而已。县乡两级财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连教师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校长们能到哪里、向谁申请到办学经费?学校没钱办学,又不能关门了事,位置好的学校能挪出几间空房出租,收点租金。位置不好的学校靠内部办个门市部收点承包费,或养几头瘦猪卖几个小钱,能维持得了学校正常的开销吗?剩下的一条路就是向家长们“厚颜无耻”地伸手了,在这种情况下,免职正好结束了校长们憋屈、窝囊的行政生涯,私下里如释重负的他们,也在拍手称快,庆贺自己终于“解脱”。而继任的校长们,也不会做无米之炊,就换一种形式继续乱收费,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硬着头皮等待下一轮“动真格儿”来临时,继续充当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的“祭品”。某杂文家曾对西北某地的学校组织学生摘棉花搞勤工俭学一事大加挞伐,大抵也是因为惊呆之故。对此“不远之事”,学者们是否也会闻之惊呆?如果觉得强度不够,那就去看看“普九”的那些“出彩”数字好了。

该是学者们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搞调研做学问的时候了。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一样,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民心和顺。至少到目前为止,很难说过去的改革已经十分成功。如果调研只停留在走马观花、采风点水的层面上,面对仅能够吃着大白菜的人,发出“何不食营养配餐”的疑问,那不久后,人们也许会给出个“白痴学者”的悖论,这岂不是玷污了硕博二士的学衔?

猜你喜欢

动真格伙食白痴
地炼断臂动真格
浅谈基层伙食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秀逗蘑菇村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改善伙食计划失败
白痴和饭桶
“荣誉回收机制”四川动真格
白痴发明
人才政策改革需要动真格了
在预防职务犯罪上动真格促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