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理念
2009-06-23樊瑛华李振平
樊瑛华 李振平
摘要:运用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陕西关中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理念,研究表明:关中经济区建设要围绕强化关中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建设中国一流创新型地区、提升整体发展效率、建设中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领先地区、中国西部的财富集聚区、大区域开放合作的龙头、秀丽河山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今后10年,要以振兴现代制造业为主要任务,支撑关中经济区的持久发展。
关键词:关中经济区;西部开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3-0069-04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成渝、关中一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主体是关中经济区,必须充分认识关中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以新的理念推进发展建设。
一、关中经济区在西部开发乃至全国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一)关中经济区具有构筑西部大开发龙头地区的显著优势
关中—天水经济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天水市。土地面积6.96万km2,占西北五省区的2.25%。2006年,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分别占西北地区的27.4%、27.1%、17.3%、21.8%、38.4%,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好,后发潜力大,具有构筑西部大开发龙头地区的显著优势:一是区位优越,地处我国大陆腹地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干线交织,是我国西部及北方内陆重要的交通中枢地区。二是科教实力雄厚,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年均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上千项,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三是山水物产丰美,关中平原地形平坦,山原环绕,河流较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农林草、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四是产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区10多个,陇海沿线形成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全国最为集中的国防军工科研、制造、服务配套基地,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和景区景点。五是文化积淀深厚,关中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13朝古都所在地,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独具特色。六是城镇化水平较高,西安作为特大城市对西部和北方内陆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陇海沿线形成城市连绵带,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
总之,关中是我国难得一见的产业基础好、科教实力强、文化积淀深厚、资源赋存丰富、水土丰裕优美的地区,具有综合性强、后发优势明显的特点,具有成为西部大开发龙头地区的良好条件。
(二)关中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是在构建我国沿海、沿江(长江)、沿线(陇海一兰新铁路)空间发展主骨架中,特别是在促进“沿线”经济带的崛起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构筑沿海、沿江、沿线空间发展主骨架,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布局的特点,对促进我国东西、南北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位于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具有支撑和带动该带崛起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和内在潜力。
二是对于带动我国西部和北方落后地区发展、稳固边防、促进民族和谐具有战略意义。关中—天水经济区通过陇海一兰新线、陇海—青藏线和西包线,成为连接由北部内蒙和宁夏、西北部新疆和西南部青藏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构成的扇形地带的交汇点和最近的综合经济区,有条件发挥对以上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信、商贸物流、旅游购物服务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在带动西部及北方内陆开放合作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古代历史上最兴盛时期的建都之地,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等历史文化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加之处于东起连云港西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新欧亚大陆桥中部支点位置,对促进沿“桥”国际交往、带动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开放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关中是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科技园区,关中成为国家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最近国家又批准西安为全国6个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西部惟一的—个。关中经济区将在促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带动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在我国实施科技强军和国防现代化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陕西是我国“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地区。目前,陕西以关中为主已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资产、从业人员最多的地区之一,成为集研发、制造、教育于一体的我国最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在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举足轻重。
六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将带动陕西的整体崛起及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与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思路完全吻合,将从全国和西部开发的战略层面匕促进关中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将在带动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对陕西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二、强化八大理念,促进关中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
(一)强化“中国关中”理念,提升关中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关中在全国发展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正是关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所在。主要应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全国重要的发展基地。关中有条件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科教及科技产业化基地、国防装备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中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关中要在这些方面代表国家的水平。二是建设大区域中心市场。利用优越的区位及交通地位,关中要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的商业、资本、人才交易、配置中心,形成与成渝、环北部湾的联合合作与联动发展格局,发挥对青藏、甘新、宁蒙边疆民族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与中亚、西亚、东欧、俄罗斯的开放合作关系。三是建设全国性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基地。着重在军民结合与军非合作、科技产业化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果畜业和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工一体化、“大关中经济区”合作及与西部地区全面合作等方面,加快推进体制创新,起到试验示范作用。
(二)强化“制造关中”理念,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主要应体现在:一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
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二是积极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三是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向“制造型”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精深加工为主体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长产业链、清洁环保型的农产品加工制造和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四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落后产能淘汰。
(三)强化“创新关中”理念,建设中国一流创新型地区这是关中发展的灵魂。要充分发挥领先的科技、教育优势,打响“创新型地区”品牌,把创新能力建设放在和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现代教育发展建设力度,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使其成为富有活力的、我国重要的、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四)强化“效能关中”理念,提升整体发展效率
充分考虑关中各地自然资源富集程度、经济社会要素组合特点和自然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根据各类产业对于资源、环境、技术、劳动、市场、交通等因素的依赖关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大空间整合力度,既要充分挖掘各地发展潜能,又要避免盲目布局与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发展效益。这是影响关中能否形成领先发展局面的重要内部因素。一是促进各城市之间突出重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二是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三是整体上构建“一核、一轴、一环”空间开发布局形态。
(五)强化“关中都市圈”理念,建设中国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领先地区一是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把西安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先进文化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响西安大都市品牌;二是按照“一核、一轴、一环、三走廊”格局构筑都市圈空间骨架,建设以西咸大都市为核心,以大中城市为主体,有较大规模的城市连绵区作支撑,带动大批中小城市和城镇迅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体系;三是要集中力量建设好西安—铜川、宝鸡—蔡家坡、杨凌—武功、渭南—华阴、蒲城—韩城、彬长六大重点城市区,形成城镇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区。
(六)强化“财富关中”理念,建设中国西部的财富集聚区通过强化财富的集聚、交换、配置功能,建成财富关中、富裕关中,促使关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领先水平。一是加强物流功能和信息化功能建设,构建服务于大区域的快速度、高效能、大通量的物流、商贸体系。建议国家批准建立西安商品交易所和西安保税区,成为我国继上海、大连、郑州之后的第四个商品交易所;二是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强化资本集聚、交易功能,加快提升西安大区域金融中心功能,请求国家建立西安证券交易所;三是把居民家庭财产积累作为重要发展任务,不断扩大家庭财富规模,提升社会消费和经营活力;四是加强支持财富流动、积累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加快建设满足城市财富和人口集聚的城市市政设施,把西安建设成西部地区的财富中心。
(七)强化“开放合作关中”理念,建成大区域开放合作的龙头一是以西咸一体化为重点,加大内部整合、合作发展的力度;二是加大与平凉、天水、庆阳、陕北南部、商洛、三门峡、运城、临汾等相邻地带的合作发展力度;三是加强对青藏、新疆、宁夏、内蒙等我国西部、西北部、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及资源富集区的合作发展和辐射带动力度;四是打响新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起点等招牌,积极利用沿海、沿边地区国际化大通道,加大国际化合作发展力度。
(八)强化“绿色关中”理念,建设秀丽河山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和清洁环保型产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以建设渭河“绿色走廊”和秦岭、北山二大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三是加强城市、街道、社区、企业的环境建设和整治,建设“绿色城市”。
三、振兴现代制造基地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关中经济区的建设重点应该集中在振兴现代制造业,以建设先进西安为中心,培育优势制造业为主导,推进陇海路大关中沿线城镇群和经济带开发为主体,形成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社会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大关中经济圈。
建国以后的近30年里,关中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加上20世纪80年代的惯性发展,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军工、民机、纺织等企业为主体,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为依托,科技高教、煤电路粮为支撑,职工达百万人和在全国居优势地位的制造基地。可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陷入困境,由优势变成劣势。
近十余年来,陕西年人均GDP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左右,虽发展较快,但极不平衡,极不协调。能源工业超过制造业。产业区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陕北能源资源由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优势,确立了能源工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2006年全省总人口3 735万,占全国的2.84%。一次能源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0.9%提高到7.2%。2006年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27%(其中电力占15%)提高到52%(其中电力占6.6%)左右。
制造业由优势转劣势,导致关中、陕南发展严重滞后。占全省GDP的比重,陕北2006年由1995年的9.4%上升到19.4%,关中、陕南却各降低了5个百分点。1995年,占全省人口14.5%的陕北GDP总量,比占全省人口24.5%的陕南相差48%,可2006年已高出56%;2006年陕北人均GDP 16 000元,由1995年低于关中45%转变成高出关中20%;延安人均超过21000元,由低于西安49%转变成高出西安10%以上。陕北资源开发正在向纵深发展,但并不协调,居民年消费水平才达到2200元左右,比关中低50%,比陕南低20%以上,居民消费率在15%以下。
建设工业西安,打造关中制造基地是今后一个时期关中经济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工业西安,是指未来的西安是一座工业性质的城市,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城市,是关中经济区中最强大的中心城市。建设工业西安,是形成强大推动力的关键所在。忽视制造业对整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使西安工业由优势变成劣势,中心城市失去了“中心”。西安靠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如果不能尽快建成“工业西安”,难以持久。这不仅会严重地影响西安的大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关中、陕南和西北的大发展。
统筹开发大关中,一方面,可更为有力地支撑西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充分发挥西安的强力带动作用,从而推动关中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西安人口占大关中的27%,GDP和制造业各占40%左右,对关中经济区的发展举足轻重。惟有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打造“工业西安”,成为西安科技、高教、金融、商贸等中心的中心,才能有效地保障关中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西安”是形成关中经济区合理经济结构和城镇体系的核心。在工业西安的强力推动下,必将促使咸阳、宝鸡、渭南、汉中等市装备制造业、轻纺、医药、食品和有色加工等产品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渭北和关中及边沿地区能源、建材等工业,果品及各类特色农副产品产销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类大、中、小、微型企业的迅速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产业,形成有着内在联系的合理经济结构和城镇体系,形成大关中经济圈和陇海经济带。
大西安大在现代制造业上,而不是大在“增人扩地”上。如果不能建成具有强大推动力的“工业西安”,就不可能保障充分就业和社会安定,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从而将使大西安、大关中在国内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近年来,对打造工业西安、振兴现代制造业、创建关中经济区问题,已引起了国家有关方面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企盼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领导,合力推进,形成一个紧密结合、充满生机的经济体,开创大关中建设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