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称谓语“先生”的泛化

2009-06-22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机制

张 微

摘 要: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指称对象发生转移,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形式多样、灵活性增强,呈泛化现象。本文将历时的考察与共时的分析结合起来,探讨社交称谓语的实际使用状况,说明“先生”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与它的高频使用和人们在交际中求新求异性原则及汉语称谓系统自身不自足性直接相关。

关键词:“先生” 称谓语 泛化 机制

一、引言

所谓称谓语“泛化”是指特定称谓语原本用于某一范围、指称某一对象,在一些社会语用心理因素驱动下,产生的用于通指的现象。在汉语中表示尊敬的称谓语“先生”,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某一阶层、甚或某一年龄阶段的人们对它的使用情况是不同的。本文是基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前人已有的调查结果,分析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说明“先生”称谓语泛化的路线的。古代“先生”称谓语是对知识分子和有德行、地位高的长辈的称谓。而现代社会中,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外文明的相互渗透,外交场合中的通用称呼语“Mr或sir”在国人言语交际中渐渐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先生”称谓语便凭借其本身含有一种礼貌、文明、典雅的意味,具有较高的社会品位,对男子的尊称等优势顺应了时代的需求,重新被人们接受而流行开来,融入中国大陆的社会生活中。

二、“先生”称谓语泛化状况概述

(一)古代社会中“先生”称谓语的变迁

“先生”称谓语最早是单音词“先”和“生”的连用,固定连用的时间还未确定。《诗经·大雅·生民》:“先生如达”,这是最早确定连用为复合词的古代文献。其中“先生”的涵义是最先生的孩子,即现在俗语中所说的“老大”或“头生”,这并不是称谓语。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先生”的意义有了发展,具备了称谓语的特征。《论语·为政》有:“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父兄”是“先生”最初的称谓含义。此后,由对“父兄”的专指扩展到对有知识的、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称谓。《孟子》中说:“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是称呼有德行、地位高的长辈。古代“先生”称谓泛化分两条路线,均是从对知识分子和有德行、地位高的长辈称谓引申而来的。一条是指称德高望重的长者,因为年龄大、经验多、见识广博、道德高尚,对后辈人有教诲、指导的作用,于是“先生”就有了“老师”的意思。《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这里“先生”是老师的意思。在这以后,“先生”使用情况不断扩大,称致仕者(退休官员)为先生(《礼记·乡饮酒》注),通称有学问的人为先生(《文选·三都赋》注),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先生(《庄子》),又有“老先生”的称谓,在《汉书·贾谊传》中有“诸老先生”之称,指年老的先生,也是从年长有德这个含义泛化而来的。另一条泛化路线是从有知识方面扩展用来指称专门的道士。元代《至元辨伪录》:“先生,言道门最高。”这里的“先生”为道士之意。后来,人们对相面、卜卦、行医、看风水等为生的人称为先生,但已经不再有尊敬的意味,泛化为中性词。到了清代,“先生”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具有贬义色彩的用法,对一些所谓的“高级妓女”称为“先生”,是因为这些女子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且擅长弹琴、歌唱等技艺。这些所指对象都是从有知识这个含义泛化过来的。由此可见,“先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走过了从单音词到复合词的定型、非称谓语到称谓语的定性的发展阶段,使用情况不断扩大。

(二)现代社会中“先生”称谓语的发展

“先生”是社交称谓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体现了社交称谓语泛化的特色,对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解放前“先生”作为通用称谓语比较流行。一般只是用于称呼有文化、有地位的人,不限于男子,对妇女也可以使用。这个时期,称谓语“先生”“同志”“师傅”并存于社会交际领域中,它们各司其职,分别是文化人士、党内人士、传授手工技艺的人的称谓,而“老师”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相对较少。解放后,“先生”因缺乏革命色彩范围开始缩小,专门指称外来宾客、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从这以后,“先生”除了用于特定场合特定指称对象外,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走入衰落期。而“老师”在大中小学开始使用,“同志”使用范围扩大到社会全体公民之中。到了文革时期,“先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陷入低谷,如果在公开场合被称为“先生”,乃是一种不详之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先生”称谓语才开始恢复原来的社会地位,指称对象也有所变化,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在社会交际使用中呈现泛化现象。“先生”称谓语指称对象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化程度高的人泛化到通指普通人。不仅通行于教育领域内部,也广泛移用于其他如文艺界、新闻界、商业服务界等领域。商界人士在与文化界人士打交道时,前者常称呼后者为“××先生”,如“金庸先生”“王力先生”。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称呼顾客时,不考虑职业、年龄、对普通男士通称为“先生”,顾客也可以反过来称呼服务人员为“先生”。也可指称某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男子,如“欧洲足球先生”“健美先生”。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中应用也是极为普遍的。女性向他人介绍自己配偶或他人提及自己配偶时用,不用于对称,无标记性。如“我先生”“你的先生”。讲话、致辞、发言、发刊词等一系列言语活动中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先生们或诸位先生。在网络中,也广泛应用“先生”称谓语,如“导购先生、时尚先生、梦游先生”等等,使得称谓语泛化现象更加突显。这种泛化现象是社交称谓系统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促进了交际顺利的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先生”称谓语泛化的机制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为泛化现象提供了可能性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主要是在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两个侧面之间不存在任何可以论证的实质性关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如“先生”原本是对男性的尊称,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思想的不断变迁,现在也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或知识女性称为“××先生”,其中“先生”的所指和男女性别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没有规定必须是男性用的称谓语,女性就不能用,其实主要是因社会成员普遍的认同。这使我们把男性的称谓语泛化到女性身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受任何规约限制,而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给称谓语泛化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称谓系统自身的不自足、缺漏性,带来称谓缺环现象

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无称可呼的尴尬现象,给社会交往带来不便。内地普通话中有指称男老师或师傅妻子的称谓语——“师母”,却没有配套的“师父”或“师爹”称呼女老师或师傅丈夫的称谓语;对于社会地位较低,不受重视的职业,其称谓语一般不用于面称,擦鞋店擦鞋的人、卖报纸杂志的人等现代汉语词汇还未给出一个固定的称谓,这种现象在人与人交际中表现的极为明显,是语言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常常会给交际带来不便,但是语言自身会自动调整称谓系统,现代汉语也会在使用中解决称谓语的某些缺环问题。在进行言语交际时,选择什么样的称谓语来称呼常常会发生困难,导致无称可呼的情况出现。出于交际的需要,称谓语泛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称谓系统自身的不自足、缺漏性所带来的称谓缺环现象。在女性向陌生男性问路时选择“先生”称谓语是比较理想的交际策略,既适当拉开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又表现出对对方的充分的尊重和女性自身的矜持或涵养。

(三)新奇求异心理原则

新奇求异原则是交际中的心理原则之一。它贯穿在交际活动的始终,是社交称谓语泛化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治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这些通用称谓越来越无法显示新的人际关系,无法满足新时代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的审美需求。因而,人们追求新颖、另类的表达方式以显示自己前卫的流行风格,喜欢打破语言规范,从而取得语言常规形式所达不到的语言效果:新颖、别致。这些超常规的泛化表达能够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受,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泛化现象用起来轻松俏皮,能满足时尚一族求新求异的愿望。新颖、别致的“先生”社交称谓语泛化现象在网络中表现最为突出,现在,人们常用“先生”来为网站、游戏、产品、影片甚至计算机病毒命名。如“骨头先生”是一款充满神秘色彩的动作类游戏;“憨豆先生”是一个幽默性喜剧影片。“先生”称谓语形式多样化、用法新颖奇特,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的出现,吸引了更多的人来点击。“先生”称谓语的泛化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体现出了它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应变性,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从而完善丰富起来。

(四)社会语用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际称呼有了很大的变化,“先生”的社会地位和人们对这个称呼的感受也有了变化。解放时期,“先生”指称对象一度将下层劳动人民排除在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言语社团或者阶级的专用语,已经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到文革的时候,“先生”被禁用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原因在于它自身的政治色彩还未清除,仍处在有阶级差别的社会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先生”不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象征,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不仅和“同志”“师傅”并驾齐驱,而且大大超过了它们。受英语中常用“Sir”“Mr”等称呼影响,既显尊重又比较文雅,蕴含着平等思想,逐渐普及到了日常百姓的生活中,具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尊严。可见,“先生”一词,几千年来,几经变化,其含义的变迁,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根据语用的经济原则,人们不再重新创造一个全新的符号,而是在已有语言材料中寻找合适的成分进行表达,不再创造新词语来增加现有词汇的负担。

四、结语

“先生”称谓语的流行与泛化,实际上是“先生”一词的普及通用现象,它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先生”称谓语的演变形式,说明了它的泛化机制,反映了语言发展变化的社会现状,反映出语言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先生”作为言语交际中称呼对方的礼貌用语,顺应了时代发展,满足了交际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如今,世界上许多人都来学说中国话,这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与效果,更有效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陈慧,王枫.“先生”称谓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5).

[2]贾延柱.先生、同志等称谓考释[J].丹东师专学报,1997,(4).

[3]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祝畹谨.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扬应鹏.称呼的语用模糊及其积极意义[J].嘉应大学学报,1996,(5).

[9]谭颖.英汉称谓语与文化之关联[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

[10]文忠祥.当前称谓语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J].青海民族研究,2003,(9).

[11]姜德军,道尔吉.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古今嬗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6).

[12]卢德平.索绪尔符号观再评价[A].索绪尔研究在中国[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周瑞琪.称谓语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7).

[14]肖倩.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缺环现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4).

(张微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150025)

猜你喜欢

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精准扶贫机制决策研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分红机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分红机制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