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老残游记》看近现代以来称谓方式的变化

2009-06-22蔡亚玲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关键词:变化

摘 要:《老残游记》中存在着一些今天看似不可思议的称谓方式,本文对这些特殊的称谓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老残游记》 称谓方式 变化

《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其精湛的艺术魅力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以出神入化、形神兼备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清新而又务实的文学境界,历来被读者以及研究者所称道的王小玉说书那段描写,更可谓是精美绝伦。直至今日,我们的中学、大学语文教材中,《老残游记》的章节依然是必选篇目。本文拟就其人物在对话时的称谓方式特点做一些分析。

《老残游记》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这日,老残吃过午饭,因多喝了两杯酒,觉着身子有些困倦,就跑到自己房里一张睡榻上躺下,歇息歇息。才闭了眼睛,看外边就走进两个人来:一个叫文章伯,一个叫德慧生。这两人本是老残的至友,一齐说道:“这们长天大日的,老残,你蹲家里作甚?”

这一段前后讲述了一个极具幻想色彩的故事:老残和上文中的两位至友前往登州寻访蓬莱阁的胜景,在三人等待日出的时候看到海上有一大船遇到歹人,三人前往相救,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弄得个落荒而逃。此处摘引这么一段文字,并不是要对其做文学上的鉴赏,而是要对文中的称谓方式做相关探讨。

我们先看下面的一组例子:

(1)次日,老残向文、德二公说道:“人人都说日出好看,我们今夜何妨不睡,看一看日出,何如?” (第一回)

(2)慧生道:“章哥,不用着急。此船目下相距不过七八里路,等他泊岸的时候,我们上去劝劝他们便是。”(同上)

(3)慧生道:“残兄,看此光景,今儿日出是看不着了。”(同上)

(4)章伯愤道:“残哥咱们也这们糊涂!此时人家正在性命交关,不过一时救急,自然是我们三个人去。那里有几营人来给你带去!”(同上)

(5)老残笑向章伯道:“章哥此计甚妙,只是不知你带几营人去?”(同上)

(6)老残道:“慧哥所说甚是。依愚见看来,这等人恐怕不是办事的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同上)

我们知道,“老残”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在今天,如果是朋友,我们可以称之为“老残、铁哥、铁兄或残哥、残兄”,当然用名字中的“英”来称呼也是可以的,如“英哥、英兄”。对于上面例句中的称呼,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种称谓方式是明显不同于今天的。通过阅读前文可知,老残的两位至友,一位叫文章伯,一位叫德慧生,但老残在称呼二人时却分别用了“章哥”“慧哥”,而今天我们一般不会选用这样的称谓方式。如果现在有一个叫张子平(男性)的人,在称呼他时可选择多种方式,下面以同龄人的视点来做一下描写: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张子平”,或者省略姓氏称呼他“子平”。如果是男女朋友的关系,而且又是在私人的空间里,可以称呼他为“平”或“阿平”。

其次,也可以按亲属称谓称呼他为“张兄”“子平兄”“平兄”或“张老弟”“子平弟”“平弟”。

再次,如果他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职位,也可以称呼他的职衔,如“张部长”“张主任”“张经理”“张院长”等等。

但不管是那一种称谓方式,在今天一般不会用姓名中间的字(或再加上其他职衔、亲属关系等)来称呼对方,如不会称呼他为“子兄”“子弟”或“子部长”“子主任”。

上述例句中选用姓名中间字的称谓方式只是一个个例,还是在《老残游记》中普遍存在的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对《老残游记》进行了详尽地考察,发现这种称谓方式在其他章节也是存在的。如:

(7)老残道:“今日到的,出省不过六七天,就到此地了。东翁是几时到的?到过任再来的吗?”(第六回)

(8)当时将官服脱去,换了便服,分宾主坐下,问道:“补翁是几时来的?到这里多少天了?可是就住在这店里吗?”(第六回)

(9)这就来同人瑞商议说:“……如怀疑刁狡呢,就托齐河县替他当堂公断一下,仍以私了结局。人翁以为何如?”(第十四回)

(10)因向县官道:“子翁,我介绍你会个人。此人姓铁,号补残,与你颇有关系,那个案子上要依赖他才好办。”(第十五回)

“翁”在当时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例(7)中的“东翁”,其全名是申东造,一个刚被委任到城武县任职的官僚。但老残在称呼他时却选用了姓名中间的“东”加上泛指的“翁”的组合方式来称谓对方。同样,例(9)中申东造在称呼老残时也是选用了“铁补残”的中间字“补”加泛指的“翁”的组合方式来称谓老残。例(9)、(10)中的“人翁、子翁”的称谓方式与例(7)、(8)相同,不再赘述。由此可见,老残把两位至友“文章伯”“德慧生”分别称之为“章哥”“慧哥”也应是合情合理的了。

其实,不仅在《老残游记》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近代白话小说《红楼梦》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即选用名字中间的字加上其他称谓词语来称呼人。如:

(11)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第五回)

(12)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来呢?”(第九回)

(13)探春道:“宝哥哥,你往这里来,我和你说话。” (第二十七回)

全名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却可以被人称呼为“宝叔”“宝哥哥”或“宝姐姐”,而这种称呼也是选用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加上其他亲属称谓来称呼人的,跟前面提到的《老残游记》中的称谓方式是相同的。当然也应看到,虽然在近代小说中存在着用名字中间的字加其他亲属称谓来称呼人的方式,但也存在更为普遍的用姓氏或名字后字来称呼人的方式,如同样是在《红楼梦》中,在贾府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王熙凤”就从来没有被人称呼为“熙丫头”或“熙姐姐”,而是被贾母称之为“凤丫头”,被其他姊妹称之为“凤姐姐”。同样林黛玉也总是被人称之为“林妹妹”,而没有被人称呼为“黛妹妹”。

在《老残游记》中不仅能看到像上面那样选用名字的中间字来称呼对方的称谓方式,还能看到下面这样更为奇特的称谓方式:

(14)东造道:“兄弟也是今天到,大前天出省;这夫马人役是接到省城去的。我出省的前一天,还听姚云翁说:宫保看补翁去了,心里着实难过,说:自己一生契重名士,以为无不可招致之人,今日竟遇着一个铁君,真是浮云富贵。反心内照,愈觉得龌龊不堪了!”(第六回)

申东造在谈话中所说的“姚云翁”,其全名是姚云松,有例为证:

(15)老残饭后一面差许明去替他购办行李,一面自己却到中西大药房里,找着一个掌柜的,细细的考较了一番。原来这药房里只是上海贩来的各种瓶子里的熟药,却没有生药。再问他些化学名目,他连懂也不懂,知道断不是此地去的了。心中纳闷,顺路去看看姚云松。恰好姚公在家,留着吃了晚饭。(第十九回)

这种选取姓名前两个字“姚云”加上泛指的“翁”的组合方式在今天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人们去选用姓名的中间字或是省略姓名的后字来称呼他人呢?我们认为,或许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姓名中间字的发音比较响亮:比如“贾宝玉”中的“宝”字在读音的音响效果上要明显优于“玉”字的发音。因为“宝”在发音时开口度比较大,使得“宝”字音节响亮、清脆悦耳,而“玉”字在发音时因为开口度比较低,使得音响效果就相对要差一些,这可能就造成了人们在称呼他时倾向于选用“宝”字,而不是“玉”字。

其二,姓名中间字的文化联想要优于姓名的后字。比如“德慧生”中的“慧”字在汉民族的文化语境中可以产生很丰富的文化联想,而“生”字的文化联想就相对要少一些。

其三,至于在称呼他人时省略姓名后字的方式,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语言经济原则在称谓中的体现,即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尽量选用最少的词语来获得最丰富的表达效果。

从20世纪初至今,不仅社会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变,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本文以《老残游记》中称谓方式的变化为切入点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希望今后还有更多的成果来丰富这一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J].语文建设,1996,(6).

[2]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张言军.谈“男士”的用法及其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李衍妮.《老残游记》中“将”的用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毕小红. 论《朴通事》中的称谓语[J].安康学院学报,2007,(5).

(蔡亚玲 河南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464000)

猜你喜欢

变化
美的变化
变化
小变化 大作用
不断变化的重量
这五年的变化
咦?气候会变化?
我来添画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