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差点没”

2009-06-22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朱 迪

摘 要:本文在其他句子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分别将“差点没”表肯定的句子和表否定的句子与“差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差点没”表肯定语义时,“没”同时向前后两个方向进行修饰,而表否定语义时,“没”则是单向的否定,同时还发现,有时“没”的这两种作用区分得并不是很明确,“差点没”的语义结果从否定到肯定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双向修饰 语义整合 双向整合

一、引言

“差点没”,同一个结构可以表达肯定和否定两个语义结果。例如:

(1)回顾这一生,起点很糟,连小学都[差点没]念完。

(2)我[差点没]从床上掉下来 。

两个句子都含有“差点没”,例(1)的语义结果是肯定的,即念完了小学;例(2)的语义结果却是否定的,即没从床上掉下来。之前有很多文章都从语义、句法结构、后接成分、语音等不同角度讨论分析过“差点没”。朱德熙先生就曾提出过“企望说”,主要着眼于区分“差点没+VP”的肯定否定意义。之后,石毓智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说,以及董为光的“趋向”说,周一民的“客观事实”说,都是从语义的角度解释“差点没”产生两种语义结果的原因的。句法方面,马庆株从其后接动词的语义特征出发,得出VP必须具有“限度”这一语义特征的结论;石毓智试图通过考察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的“述语”和“补语”之间的关系来区分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周一民得出的结论是,否定式的句尾常带有语气词“了”或“喽”,而肯定式的动词前常有副词“就”。在语音形式上,董为光指出否定式的停顿“没”读得较轻,肯定的停顿“没”读得较重。任鹰还从生成理据方面解释“差点没”是两个意象在说话人头脑中的映现,是人脑对几近出现的印象和事情结果印象的同时反映。虽然这几家之言都各有其分析重点和视角,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由传统的分析之法得出的结论。细化确实能让问题更细、更具体,但本文针对“差点没”的问题换了一种思考角度,反“分析”而行之,从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二、“差点没”产生两种语义的原因

整合语言学(Integrational Linguistics)是英国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罗伊·哈里斯(Roy Harris)等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语言的理论。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整合语言学都进行过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论。虽然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分析方法迥异,但是,在分析某一语言的具体问题时又确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角度,提醒大家从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

沈家煊先生曾运用整合理论,分析过汉语中的很多具体语言现象①,并指出句子意义是由凸现义和隐退义整合而成的,指出句子是通过隐退义来表现凸现义,从而表达句子想要表达的信息的。下面就根据凸现义和隐退义整合的理论,使用比较的方法,从整合语义的角度来分析“差点没”。

由于“差点没”与“差点”仅一字之别,且“差点”的词性、用法、功能固定,并取得了统一的认识,本文以“差点”句为坐标,分别将“差点没”表示肯定语义的句子和表示否定的句子与“差点”句进行对比。

表示否定的句子是:

(3)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没]累死。(余华《活着》)

表示肯定的句子是:

(4)他成绩很好,却[差点没]读成高中。(邓康延,周国和《写活了曾国藩的唐浩明》)

由例(3)和例(4)分别得出两个“差点”句,即:

(5)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累死。

(6)他成绩很好,却[差点]读成高中。

分别把这两个“差点没”的句子与“差点”句作对比:

第一组对比句为:

(7)(他成绩很好,却)差点没读成高中。

(8)(他成绩很好,却)差点读成高中。

从句子成分和结构看,例(7)、(8)都是一样的;但从语义结果看,例(7)、(8)是截然相反的。例(7)表示肯定,即“他读了高中”,例(8)表示否定,即“他没有读高中”。很显然,是因为例(7)比例(8)多了一个否定词“没”,才使得两个句子的意义不同。例(7)中,“没”和“差点”都是后向的修饰,“没”后向否定了“读成高中”,“差点”又后向将“没读成高中”否定,两个表示否定的词,出现在一个句子当中,结果使得整个句子(7)的语义结果变成了肯定。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负负得正”。所以,在例(7)中,“没”就是一个否定副词,它在“差点没”中的作用与在一般否定句中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后向的否定修饰。

句子用“差点”和“没”两个否定词并不仅仅是为了突出强调“读成高中”这一结果,而是用它们来突出强调距离“没读成高中”所差的分数之小。这才是句子的凸现义。

其他表示肯定意义的句子中,同样用“差点”和“没”来突出强调距离此句否定意义所差的程度或距离之小,小到几乎没有。如:

(9)他掏出一个小东西,因为塞在包包的角落[差点没]有发现。

语义结果虽然是“发现了(小东西)”,但用“差点”和“没”共同强调突出离“没发现”所差的程度之小,小到几乎没有。

(10)我们只有一把钥匙,由我带在身上,他那天晚上连门也没能进,还[差点没]赶上末班车。

同上,例(10)的语义结果是“赶上了末班车”,但用“差点”和“没”共同强调突出离“没赶上末班车”所差的(时间)距离很少,少到几乎没有。

本文搜集的所有表示肯定意义的“差点没”句,都是用来强调程度小或距离小。所以,“差点没”句表示肯定意义时,整个句子突出强调的并不是肯定的语义结果,而仅仅只是这很小(或很少)的程度(或距离)。

下面再看第二组对比句:

(11)(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没累死。

(12)(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累死。

从句子成分和结构看,例(11)、(12)都是一样的;从语义结果看,例(11)、(12)也是一样的,两句都表示否定,即“没累死”。例(12)的“差点”表示否定,这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如果例(11)中的“没”和第一组中的“没”作用一样,表示否定,那么,例(11)、(12)的语义结果应该是相反的。但事实是,例(11)、(12)的语义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否定。这表明,第二组中例(11)的“没”所起的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作用。

下面具体分析本组的两句:

(13)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没累死。

这个句子也包含下面两个意思:

A.他再稍微多累一点就死了(可能是指累的时间长,也有可能是指累的强度大)。

B.他没累死。

A是指离“累死”所差程度之小,B指“没累死”是结果。和第一组不同的是,本句不仅仅强调了意思A,还突显了意思B,A、B两个意思都是句子要突出强调的。简单的A+B(他再稍微多累一点就累死了,但他没累死。)或B+A(他没累死,但他再稍微多累一点就死了。)都不能完全表达出例(13)要强调的意义。即句子是要同时表达A+B及B+A两个意思。简言之,“他差点没累死”,承载了A和B两个地位相等的意义,A、B都是句子的凸现义。

(14)我一个人种五亩地,差点累死。

这个句子也包含下面两个意思:

A.他再稍微多累一点就死了(可能是指累的时间长,也有可能是指累的强度大)。

B.他没累死。

例(14)中B这个结果,是由“差点”产生的,这个否定的语义结果并不是句子要强调的重点,句子真正突显的是A,所以B+A(他没累死,但他再稍微多累一点就死了。)就可以完整地表达本句的意思了。

例(13)只比例(14)多了一个“没”字,却使句子多出了一个要强调的凸现义——“没累死”。在其他成分都相同的条件下,例(13)多出的这个强调意义只可能是“没”产生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没”除了一般的后向否定作用外,还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正是“没”的这一作用使得例(13)中的A、B两个意思都突显了出来。如同“今天是很冷”中的“是”所起的强调作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例(13)中“没”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作用,而是强调与否定作用的整合。

那么“没”又是如何在否定作用之外增加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呢?在例(14)中 ,“差点”后向修饰其后的成分,使句子变成了否定句。在例(13)中“差点”的作用依然是后向否定,而其语义结果却是否定的。“没”在这里不但否定并强调着其后的成分“累死”,同时还向前否定,这一前向的否定与“差点”的后向否定整合到一起,变成了肯定的语义。加上“没”同时进行的后向的否定②,这一否定语义结合前一个肯定语义使得整个句子的语义结果不但变成了否定,而且突出强调了“没累死”的结果。

所以,这里“没”的作用与“差点”的作用不同,“差点”是后向修饰,而“没”的作用却是双向修饰,不但往前否定,通过“差点”强调差的少,累的强度高;同时还向后进行否定,使句子得到另一个凸显义“没累死”。

也正是“没”的这个前后双向修饰作用,使得两个句子从形式上看是例(13)比例(14)多了个“没”字,但两句的意思并没有发生肯定、否定的对立变化。

本文搜集的表示否定意义的“差点没”句,都凸现了两个强调结果。例如:

(15)我[差点没]从床上掉下来 。

不但强调了“没从床上掉下来”这个结果,同时还强调了离“从床上掉下来”所差的距离之小。

(16)一看价格[差点没]把我吓个跟头。

不但强调了“没把我吓个跟头”这一结果,同时还强调了离“把我吓个跟头”所差的程度之小。

笔者收集了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共165178920字节)和CCL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共838808906字节)出现的含有“差点没”的句子共224句,对它们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差点没”表达否定意义③的使用频率为98%,远远大于它表达肯定意义④的使用频率。

(二)“差点没”的后接动词多数为黏着性很强的、前后一般都附有其他成分的动词,但这些动词在其他句子当中也是黏着性很强的词,前后也总要伴有其他成分一起出现,所以,“差点没”的后接动词的特点并不是“差点没”句子独有的特点。

(三)“差点没”后接成分中若有介词,则它表达的绝大多数是否定意义;反之,它表达的通常为肯定意义。所以,从句子构成成分看,“差点没”后是否有介词成分可以看作是它表达肯定、否定语义的一个简单标记。虽然这些结论都只是对现实实例进行描写之后得出的,是一种现象的描述,但有助于解释“差点没”为何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语义结果。

三、“没”的功能分析

结合前文对实例的分析(表示否定意义的例子约占为98%,而表示肯定意义的例子约占2%),“差点没”中“没”的双向修饰功能远远大于它的否定功能,这说明,在“差点没”中“没”的两个功能是极不平衡的。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没”的双向修饰功能远远大于其否定功能,则“差点没”的意义将呈现否定语义;如果“没”的否定功能大于其双向修饰功能,则“差点没”的意义将呈现肯定语义。而在有的句子中,“没”的两个功能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样就会很难区分句子的肯定或否定意义。

“差一点没踢进去”是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朱德熙先生曾从说话人心理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比如甲乙两方比赛足球,球踢进甲方球门这件事是乙方企望实现的,甲方不希望它实现。同一句由甲方来说是没有踢进去,由乙方来说却是踢进去了⑤。朱德熙先生是用说话人的不同立场来解释句子的,强调了句子之外因素对句子本身意义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认为听话人在获取这句话的信息时,如果侧重“没”的不同功能,则会对句子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有的听话人认为“差一点没踢进去”有时表示球踢进去了,有时表示球没有踢进去。“差一点没踢进去”就是这类句子的典型代表。

在有些句子中,由于“没”的这两个作用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很难将否定和强调的作用明显的区分,使得有些句子既可以做肯定义的理解,也可以做否定义的理解。例如:

(17)[差点没]见着你,春子!

这类句子在所选例子中占的比例很小,结合对例子的分析,不难发现,从“差点没”表示否定意义到表示肯定意义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在不同的句子中,“没”的两个作用并不是平衡的,这决定了句子的最终语义结果。

结合前面的例子分析:“差点没”后接成分中若有介词,则它表达的绝大多数是否定意义,即“差点没”后是否有介词成分可以看作是它表达肯定、否定语义的标记。“没”在“差点没”中的这两个功能还是可以区分的,若“差点没”后接成分中有介词,则“没”的双向修饰功能是它的突出功能;反之,“没”的否定功能是它的突出功能。

结合文章第一部分分析实例得出的结果,可以认定,在含有“差点没”的句子中,“没”的双向修饰作用才是其主要的、经常和明显的功能,所以,含有“差点没”的句子多数是表示否定的。“差点没”后接成分里是否出现介词可以作为判断此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标准,若其后接成分中出现了介词,此句的语义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表示肯定的,反之,其语义结果则为否定。

其实汉语中的有些词,不但在静态中同时拥有两个(或更多)词性,在动态的句子中还具有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修饰的能力,起到强调两个意思的作用。结合前面的例句分析,“没”的这种双向修饰功能在“差点没”中的应用率比“没”单纯否定的应用率高的多,这说明“没”的这个功能并不是一个个别的、偶然的现象。也就是说,在含有“差点没”的句子中,“没”的双向修饰功能才是它凸显的、一般的功能,就像在含有“没”的一般否定句中“没”的单纯否定作用一样。

双向修饰功能应该不仅仅体现在“差点没”这一种语言现象中,虽然这种研究思路与之前的分析方法大相径庭,但却是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

注 释:

①沈家煊先生曾使用整合理论分析过口误当中的整合现象等。

②以前也出现过词的前后两个方向的修饰现象,例如:黄廖本《现

代汉语》第24页曾有这样的一句话“他数学、物理、化学都学得很好,只生物学得不好”。这一句话中的“都”所总括的对象是前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同时又指出,“都”在疑问句里也可限制后面的词语。例如:“老王刚才都说了些什么?”与“差点没”不同的是,“都”的这前后两个方向的修饰不是同时进行的,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差点没”将前后两个方向的修饰整合到一个句子当中,把时间和空间的差距减少为零。

③这里否定义的说法事实上并不精确,是联系上下文,就整个句子

表示的语义结果而言的。

④这里肯定义的说法事实上并不精确,是联系上下文,就整个句子

表示的语义结果而言的。

⑤参看朱德熙《汉语句法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董为光.语言认知心理对“差点儿VP”结构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庆株.与“一点儿”“差一点儿”相关的句法语义问题[A].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任鹰.动词词义在结构中的游移与实现——兼议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问题[J].中国语文,2007,(5).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J].修辞学习,2006,(5).

[7]沈家煊.“差不多”与“差点儿”[A].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9]周一民.北京话里的“差点儿没VP”句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10]朱德熙.说“差一点”[A].朱德熙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A].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石毓智.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92.

[13]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J].汉语学习,1993,(4).

(朱迪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汉语研究中心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