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上”的空间和隐喻认知

2009-06-22郭静静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摘 要:“上”本是一个表空间的词,它常常被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等。本文首先用意象图式论述了“上”的空间意义的认知过程,然后分析它对隐喻拓展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上” 空间意义 意象图式 隐喻拓展 认知过程

一、引言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认知工具。它是从一个概念域(始发模型)向另一个概念域(目标模型)的结构映射。两个概念域之间之所以能够发生映射,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认知结构模式,即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来源于生活的基本经验,为隐喻提供了体验性基础,它的拓展是靠隐喻过程来实现的。①

意象图式有多种形式,比如“上—下”图式,“前—后”图式,容器图式等。任何一种意象图式都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TR所经过的路线成为Path。②本文试图用“上—下”意象图式去分析“上”的空间意义,以及它们对隐喻扩展的认知过程。

二、对“上”的空间意义认知分析

(一)“上”通常被看作是一个方位介词,表示“在……上面”。如:

(1)秋天,小河上漂满了白色的罂粟花瓣。

(2)我看见石柱上有无数只红蚂蚁。

(3)黑色的月亮在她头顶上哭泣。

以上三个例句中的“上”都可理解成“在……上面”。但若用意象图式来分析三者却略有不同。例(1)中,TR/动体(花瓣)与LM/界标(河面)有直接接触,且界标已被平面化。“上”的空间位置确定,TR完全或部分覆盖了LM。此时“上”相当于英语中的“on”。例(2)中,TR(蚂蚁)与LM(石柱)有直接接触,但界标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三维事物。“上表示动体依附于界标的表面”③;例(3)中的TR(月亮)与LM(头顶)没有直接接触。TR在LM的上方,“上”等于英语中的“above”。

(二)“上”可以表示事物由低到高的运动,这是从其动态意义中引申出来的。如:

(4)一群鸟飞上昏暗的天空,如同一团疾驰而过的云彩。

对此句的认知分析是:①TR(鸟)飞入LM(天空),可能呈抛物线上升;②强调TR的终点—天空;③TR和LM是动态关系;④TR无法覆盖LM;⑤TR在飞翔的过程中形成的空间轨道,有一定的曲折性。

(5)一条小路穿越森林通上山顶。

此句形成的一种空间范围是:①TR(小路)呈曲线上升,首先到达LM1(森林),继续延伸,一直到达LM2(山顶);②TR覆盖了LM1和LM2;③“上”表明了TR的终点,表现了空间方位的终了;④此句中的TR和LM是静态关系。

(6)那年不知怎么搞的,还稀里糊涂当了省贫协委员,上了趟北京。

此句中的“上”强调了方向。地图上,北方在南方的上面。北京位于中国的北部,对于南方人来说去北京就意味着北上。此外,还可能表示重要性。

三、对“上”的隐喻意义的认知分析

在汉语中,“上”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产生了纷繁复杂的隐喻意义。它可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事情发生的背景条件,级别地位的高低,动作行为的开始和结束等。下文将通过例句对“上”的隐喻意义做详细分析。

(一)时间隐喻

用“上”隐喻时间概念时,通常表过去的时间。如:

(7)愣二在爹走前一天就疯了。疯得跟上回一样样儿的。

“上回”中的“上”表示以前,过去。这样的例子在汉语里有很多,比如:上学期、上个月、上次、上个世纪等等。与之对应的就有下学期、下个月、下次、下个世纪,表示将来或以后。表示时间的“上”是如何从表空间的“上”投射而来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用“上”表示时间不是人们凭空臆造的,而是在人们对事物之间的基本关系所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现象证明“上”与时间有密切联系。瀑布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必须先经过高处的源头,后往下流;家谱总是把前辈放在上面,晚辈置于下面;日历是时间早的放在上面,时间晚的放在下面。由此可见,方位的“上”“下”和时间的先后有相同的意象图式,所以可以用“上”来隐喻时间的先后顺序,它们的关系是“上”意味着“高”,“高”又意味着“先”。④“上”还可以表示一段时间或特定的时间点,相当于“……的时候”。如:

(8)姐姐是二十七岁上的时候出嫁的。

(9)她很聪明八岁上就会背一百首唐诗。

类似的表达还有气头上(生气地时候),节骨眼上(关键或重要的时侯),兴头上(某种状态顶峰的时候)等。

(二)背景隐喻

“上”可以隐喻到更为抽象的领域表示事情发生的背景或限定事情的范围。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才有意义,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句子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如:

(10)传统上,政府是以报纸,广播,电视传播消息的。

(11)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女儿的问题上,爸爸表现得这么专横。

例(10)中,“上”单独跟在抽象名词“传统”的后面,是后半句话的前提,如果把它去掉,句义会随之改变。例(11)中,“上”与“在”构成“在……上”表示对范围的限定,仅指关于女儿的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

“上”表示“在……上面”的空间意义时,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在物体的上方(above);二是在物体的上表面(on)。“上”的背景隐喻式是从第二个意思引申而来的。

(12)二愣仰天躺在炕上(炕的上表面)。

(13)天花板上有只蚊子(天花板的下表面)。

例(12)(13)两句中的“上”都表示具体事物的表面,由此可以继续映射到表示抽象事物的表面。

(14)现在宁可在政治上犯错误,决不能在组织上犯错误。

(15)默默地与他分享荣誉的快感和事业上的收获。

在“政治上”“组织上”“事业上”等结构中,“政治”“组织”“事业”都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但在句子中它们已经被隐喻为实体,是实体就有表面,自然可以和“上”搭配。

(三)时空隐喻

所谓时空隐喻就是指既可以表示时间又可以表示空间,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⑤如:

(16)整个舞会上阿芭哈一直端坐着不动。

(17)考场上你也睡了一觉?

例(16)(17)两句的“上”即表示空间又表示时间。例(16)句“舞会上”可以理解为舞会在进行的时候,此时表时间。也可以理解成舞会现场,表地点。例(17)句中的“考场上”可理解为考试的时候或在考试现场。

(四)隐喻权势级别的高低

“上”与其反义的“下”可以隐喻权势级别的高和低,即权势级别的高低差异关系被视为上下位置关系。这种隐喻的社会及物质基础是“社会地位与权利与空间上下结构相匹配,社会地位高,权力大为上,相反为下。”⑥如上级,上司,上层社会等词都表示权力大或地位高。权力大或地位高的人可以视为TR,位于高位,权力小或地位低的人(LM),位于低位,从而权力关系被空间化。这种隐喻意义与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意识、敬为上谦为下的传统道德密切相关。

由于权势地位的不同导致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也不一样。当面对一个权势大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人们常用带有敬意的“上”。反之,高级别对低级别则用“下”。如:

(18)矛盾还是不要上交,暂不向上汇报。

“上交”表示移交给权力更大的机关部门或个人。“向上”的“上”就代表那个权力更大的机关部门或个人。

(19)现在我们去把饺子沉到塘水里吧,给芦花妈妈上供。

“上供”的“上”表示对已故的长辈的尊敬。有是“上”可表示到一个较好的地方去。如例(6)中的“上北京”不仅表明了方向,也表明去了一个好的地方——中国的首都。因此,人们常说“上省城”“上京城”“上访”“上书”等。

(五)隐喻动作行为

“上”的一个空间核心意义为上升。指事物由低到高的运动,也暗含了事物运动的方向。如“上车”“上马”表示TR(人)从地面上升到高于地平线的LM(车、马)。这个原始意义可以映射到别的领域,产生隐喻意义。如:

(20)布什上台以后改变了对华的政策。

此句中“上台”被隐喻为出任总统职务,是职位和社会地位的上升。用意象图式分析此例:①TR是布什,LM是“台”(总统一职);②“上台”这一动作是有“过程”可寻的,成为总统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职位是逐步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在上升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阻力或障碍,说明“道路”是曲折的;③TR与LM是动态关系;④LM是唯一的最高职务,并非人人可及,暗含了“上升”的高度较大。类似的词语还有:上岗(到某个工作岗位),上班(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等。“职务”和“岗位”被隐喻为高于地平线的“车和马”。

“上”的另一个空间意义是表空间的终了,如例(5)。从空间意义上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便是结束,所以“上”可以隐喻为动作行为的结束或后果。如:

(21)这样,我们才算交上了朋友。

(22)我带上了门。

这种情况下,“上”常跟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交往的结果就是成为了(交上)朋友;带门这一动作的结果是把门关好了(带上了)。

四、结语

本文从“上”的空间意义的认知中探索了它的隐喻意义。隐喻意义主要有五种:隐喻时间、背景、时空、权势级别的高低以及动作行为。这些意义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由此可见空间隐喻的重要性。

注 释:

①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第73页-78页.

②Ungerer.F&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1,第161页.

③葛婷.“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

④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⑤李文莉.“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4,(4).

⑥张宜.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3).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葛婷.“X上”和“X里”的认知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

[3]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4]李文莉.“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分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4,(4).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张宜.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3).

(郭静静 临安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3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