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络词汇的衍生机制谈其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

2009-06-22董宪臣

现代语文 2009年4期

摘 要:信息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网络词汇,具有衍生速度快、形象直观、意义相对模糊、诙谐幽默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网络词汇衍生机制的分析,认为其创制的手段、动因和环境是决定其他特点的根本因素。我们对网络语言和词汇要报以宽容的态度,促使其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协调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词汇 造词法 衍生机制 语言规范化

随着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呈现出极具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也催生出一种新的语言,即网络语言。网络语言通常是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词语和符号(张焱、赵丹,2008),以其方便快捷、诙谐幽默等特点,深受广大年轻人的青睐。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开始了解并使用网络语言,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时髦”的标志应用于日常交际和写作当中。网络语言的“大行其道”与传统的语言教学理念明显地背道而驰,对语言规范化目标的实现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网络语言、以及如何处理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语文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网络语言的衍生机制角度出发,将其与传统的汉语造词法进行比较,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揭示网络语言的特质,以期对网络语言规范化问题提出管见。

一、传统的汉语造词法

所谓“造词法”,即创制新词的方法。人们认识的发展、新事物或新现象的出现、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和调整,都会提出创造新词的要求。语言中的词就是在这种需求下,不断地从无到有地被创造出来的。在组成新词的过程中,人们使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大致有音义任意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说明法、比拟法、引申法、双音法和简缩法等几种。(葛本仪,2001)

造词是人们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语言具有全民性特点,造词活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上的任何成员都可以创制新词。

二、网络词汇的衍生机制

一般认为,网络语言是因为语言载体的变化而造成的语言风格或者语体的变化,其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刘晴,2007)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网络语言和其他的社会方言(行业用语、阶级方言、黑话等)的性质相类似,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其产生、演变、消亡的过程也必然遵循着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与此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中的新生代,产生于信息时代。网络词汇作为其重要的“建筑材料”,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大多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年轻人,因此,其创制过程与其他社会方言相比,显得更具有想象力和解构色彩。

(一)摹声法:用人类语言的语音形式,对某种声音加以模拟和改造,从而创制新词的方法。事实上,这就是把某种声音语言化,使其变成了语言中的词。摹声法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模拟自然界事物发出的声音来造词,如“猫”“呼噜”“轰隆隆”等;另一种是模仿外族语言中的某些词的声音来造词,即音译词,如“咖啡”“巴黎”等。

很多网络词汇也经由摹声法而产生,创制者往往借用语言中的某些词的声音来造词,借用的方式与传统的造词法相似,只是借用的范围相对更广泛:第一种情况,模拟自然界事物发出的声音来造词,例如“厚厚”(得意的笑声)、“55”(哭声)、“切”(蔑视)等。

第二种情况,模拟外族词汇发音造词,如“烘焙鸡”(homepage)、“温酒吧”(windows98)、“3166”(日语的“再见”)等。然而“网络无国界”,很多网络词语的使用已经不需经过本族语言系统改造的过程,而直接被网民拿来“为我所用”,例如“菜鸟”(源自香港,意思是“新手”)、“KUSO”(日语,意思是“恶搞”)、“bullshit”(英语,意思是“废话”)等。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词汇借用的语音形式并不局限于外族词汇,更为常见的是借用汉语中已存在词汇的语音,如“1314”(一生一世)、“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大虾”(大虾)等等,这往往是利用谐音来达到幽默的效果。

(二)说明法:用现有语言材料对新事物加以说明,并以此确定其名称,如“签名”、“举重”(情状)、“方桌”、“弹簧”(性质特征)、“雨衣”、“洗衣粉”(用途)、“红旗”、“绿豆”(颜色)等等。

部分网络词汇源于对网络常用行为或事物的描述,这类词汇数量相对较少,但一般词义明确,容易理解。例如“置顶”(将某个帖子放在列表的最上方)、“刷屏”(指用重复的句子把聊天或论坛的一页刷一遍,以清洁版面)、“靓号”(号码不错的QQ号)、“闪客”(使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的人)等。

(三)比拟法:指用现有语言材料通过比拟、比喻等手段创制新词,如“龙头”“纸老虎”“鸡眼”“雪花”等。

喜欢上网的年轻人的一般思维具有极强的发散性,因此经常运用比拟法来创制新词。例如“拍砖”(回帖时持批评态度)、“马甲”(在常用的用户名外再注册的名字)、“青蛙”(长相抱歉的男性网民)等。

运用比拟法造出的新词往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很多词汇围绕同一个喻体产生。例如网民喜欢将论坛或聊天室中的帖子比喻为“水”,于是便派生出一系列相关的网络词汇,“灌水”(泛指在论坛上发帖、回帖)、“潜水”(经常只看帖而不回帖)、“冒泡”(偶尔回帖)、“纯净水”(没有价值的帖子)、“水手”(喜欢灌水的人)、“水母”(女性灌水狂人)等等;再如网民习惯将虚拟的论坛比作实体的建筑物,由此又派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楼上”(就是上面的帖子回复者、与此相关的还有“楼下”“顶楼”“底楼”等)、“盖楼”(回同一个主题帖)、“隔壁”(旁边论坛或聊天室)、“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等。

(四)双音法:通过双音化产生新词。双音造词法是随着汉语词汇向双音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造词方法,它一般在原有单音词的基础上进行造词,如“妈→妈妈”“路/路→道路”“石→石头”等。

网络上的“双音造词法”显得比较独特:它造词的基础一般是原有的双音节词汇,造出的新词一般是原词中某语素的重叠形式,例如“照片→片片”“吃饭→饭饭”“东西→东东”“小狗→狗狗”“OICQ→QQ”等。这样创制出来的词汇与原词相比,意义并无太大差别,但一般增加了一些可爱的意味。

(五)简缩法:是一种把词组的形式通过简缩而改变成词的造词方法。例如“土地改革→土改”“青年、少年→青少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等。

由于人们利用网络交际时,总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这种速度上的要求,使得网民往往会最大限度地压缩话语,因此通过简缩法创制的网络词语数量极其庞大,创制新词过程中,简缩法和摹声法常同时用到。

被创制出来的词语,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字母、数字、汉字等简略形式,意义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PMP”(拍马屁)、“BF”(boyfriend,男朋友)、“Y”(why?)、“BB”(可以指“宝贝”“孩子”或“Bye Bye”)、“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

(六)符号法:网络交际中,基本上是以键盘打字作为信息的传递方式,而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则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网络交际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特点,这是传统的话语交际很难具备的特点。因此,利用符号法来创制新词是网络交际所具有的一个特性。一般来讲,符号法又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我们姑且称之为“新象形文字”,该类词汇不具备现实的交际功能,主要通过外在形式来传达意思,其实质是若干符号的组合。例如“囧”(表情符号,表达郁闷、悲伤、无奈等情绪;这个文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原义为“光明”)、“orz”(人屈膝跪地状,表示对别人的崇拜或屈服等)、“o(∩_∩)o”(微笑的表情)、“@-@”(戴眼镜的人)等。该类符号具有很强的表意性,深受网民的喜爱,因此其衍生能力也很强。例如围绕“orz”便派生出了“sro”“srQ”“Or?”等一系列变体。

第二类相当于一种文字游戏,采用字谜、拆字、异体字等的形式,例如“黑旺财”(旺财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一条狗,狗者,犬也。黑犬,就是“默”)、“走召弓虽”(超强)、“监介”(“尴尬”的别字)、“茹猓記憶茹鋼鉄般堅固”(“如果记忆如钢铁般坚固”的网络异体字,这种字体也被戏称为“火星文”或被斥为“脑残体”)等。

三、网络词汇与语言规范化

通过对网络词汇衍生机制的分析,可知衍生机制与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相比,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创制手段:网络词汇的创制过程既遵循着造词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存在诸多独特之处。其创制者和使用者大多为年轻的大学生网民,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般都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大量、广泛地掌握现有词语材料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地运用多种手段来创制新鲜的网络词汇,使网络语言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二)创制动因:词汇的产生和发展往往是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的。然而,网络语言的创制动因却似乎是个例外。一般认为,网络语言的创制与创制者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关联更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年轻人,往往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喜欢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网络语言便成了年轻网民展示其个性的最好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词汇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节约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以及利用网络语言来掩饰个人身份等,也是网络语言创制和流行的重要原因。

(三)创制环境:与传统的社会方言相比,网络词汇的创制环境要宽松得多。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流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诸如自己的身份、谈话对象、如何措辞、对方感受、谈话效果等因素,但在自由的网络空间里,网民由于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摆脱了传统谈话方式中的外在束缚,可以酣畅淋漓地推崇个性、表现创造力,这无疑造成了网络对话自由性、自主性更强的特点,也使得网络词汇与其他社会方言相比形式更加活泼、更加不拘一格。

我们认为,上述网络词汇在创制过程中的三个根本特性是决定它所具有的其他特点的决定因素,例如衍生速度快、形象直观、意义相对模糊、诙谐幽默等等。这些带有鲜明特色的网络词语在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的同时,也必然给语言规范化和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对于迅猛发展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我们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思想去分辨和处理,不能一味指责,一棍子打死”(李行健),在研究分析其性质特点的同时,更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规范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语言观。

首先,要理性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力。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同时也流行于网络之间,能够溢出网络环境而渗透到生活层面的,是极少数。根据腾讯公司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截止目前,共有11113人参与)显示,83%的网民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平台是网络通讯工具OICQ,而经常在日常用语或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或词汇的分别只占7.4%和0.7%左右。这一调查结果,也大致能够反映网民对待网络语言普遍具有的理性态度。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词汇的创制者和使用者大多是处于特定年龄段的年轻人,他们那种标新立异、追求时尚的心态在超过一定年龄之后就会慢慢消退。也就是说,社会上接受和使用规范语言的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的兴起和流行已经有几年的时间,然而并没有造成像很多人所担忧的“四处泛滥,严重污染了语言纯洁性”的情况。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显示,网络语言已经开始出现增长趋缓的态势。

其次,要相信语言自身的“排污”能力。网络语言是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存在和衍生也受到语言发展规律的制约。社会成员造出的新词,只要能为社会约定俗成,就可以作为语言成分被保留下来,语言本身也因此而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网络语言由于衍生速度过快,难免让人产生“泥沙俱下”之感,然而网络词汇的创制者终究也是社会成员,他们创制的词汇同样要接受语言发展的检验,其中有生命力的可能会成为汉语的新词汇,无生命力的将被淘汰。既然我们相信“语言在自身发展中有很强的自我清洗排污的能力”(李行健),那么我们对网络语言这种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就不必大惊小怪,甚更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反而更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现象。

再者,要善于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中有违传统语言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我们正常的语文教学和语言规范化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有着传统语言所不具备的个性化、生动风趣、语言风格宽松等优势,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加以妥善利用,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引导学生提高语言正误的鉴别能力、学习正确使用语言文字都可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另外,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兴起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很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语言文字工作者也应该去熟悉网络生活、研究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流行用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本身对推进语言规范化的进程也是有利的。

总之,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当报以宽容的态度。如何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协调网络语言与语言规范化之间的关系,将是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

(本文曾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届学术会议上宣读。)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存.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表现初探[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陶丽.浅析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对策[J].安徽文学,2008,(8).

[5]王铁红.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和规范[J].语言研究,2008,(7).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张焱,赵丹.网络语言——语言变化的新思潮[J].社会科学辑刊,2008,(4).

(董宪臣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