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毒法视野剖析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缺失
2009-06-22王新华刘永亮贾东水
王新华 刘永亮 贾东水
近几年,毒品泛滥的严峻形势已波及到学校,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已引起国内研究者、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基于教育人类学理论,毒品预防教育的关键是要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学校具备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地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学校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主动拒绝吸毒行为,能防止滋生新吸毒人员和毒品向社会的扩散,并能自觉投入到禁毒活动中。大量国内外青少年禁毒教育成功的范例表明,学校教育依然是当今禁毒最有效的形式。为了增强全社会的禁毒意识,2008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单设“禁毒宣传教育”一章,该法第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各类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还十分薄弱。
一、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重视“表面”轻视“实质”,未能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时期,对事物缺乏准确的判断力,易受外界影响,所接受的行为教育易形成较为固定的行为习性,这一时期是其行为的一个关键变化期。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覆盖了大多数易染毒对象——在校青少年学生,是最重要的禁毒基础工作之一。因此,在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禁毒教育从小抓起,把禁毒列入教科书的内容,不仅是社会学课程,而且在化学课、生物课中也讲到了毒品的特性和危害,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不仅是根除毒品危害的最有效手段和长远大计,而且能从小培养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端正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个人健康的精神境界。
然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对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造成学生吸毒的根源不是学校,而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或家庭管教不严所致,有的认为禁毒教育是公安部门的事,与学校无关,没有真正认识到毒品危害的严重性和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价值。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只重视升学率,而毒品预防教育是学校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把毒品预防教育作为一项“软任务”,根本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没有把毒品预防教育课时真正列入教学计划中。为应付上级检查,单纯追求规模化的影响和形式化的宣传教育,一般是在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前后用“形式主义”的做法来敷衍塞责,只重视宣传“形式”而轻视教育的内容。国外有关研究揭示,一次或偶然性的学校毒品预防教育通常是无效的,其虽可在较短时间内产生一定影响,但却不能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留下烙印,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拒毒能力。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需进行十次以上的教育,应有一定的集中学习时间作为保障。
(二)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缺乏专门师资和专项经费,未能做到科学化和规范化
毒品预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形式、方法、效果都值得深入地研究,有一定的毒品预防教育专任教师和专项经费保障是学校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前提。而目前多数中小学无毒品预防教育专任教师和专项经费,许多中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基本上由学校德育工作机构人员客串或班主任兼任,即便已有毒品预防教育专任教师,但大都因经费短缺没有受过专门培训,仅凭任课教师临时的“现炒热卖”使得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难以体现和发挥。
由于没有专任毒品预防教育教师或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许多教师对毒品的知识多是从书本上获得,讲课中容易照本宣科,以传统“讲授”教学方法为主,讲授内容过于单一,主要是讲授毒品危害方面的常识,往往用吸毒的恐怖结果给青少年以警示,而忽视科学、理性的、有针对性地传播毒品知识的教育。对哪些是毒品,毒品的分类,毒品的性质,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的区别,吸毒为什么会成瘾,毒瘾为什么很难戒除,青少年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毒品的诱惑,哪些人会诱使青少年吸毒,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毒品侵害,不慎吸毒后应该怎么办等问题涉及甚少,即使涉及也往往从成年人的视角进行阐述、教化,不易被青少年所接受,致使学生对识毒、防毒、拒毒和自觉地远离毒品的意识没有建立起来。另外,由于许多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内容上片面的道德化倾向,容易使宣传教育脱节,甚至,可能使极少数青少年滋生反感情绪,酿成更为恶劣的后果。
二、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和人文教育均严重缺失
(一)高校毒品预防教育未真正落实,使大学生有可能沾染毒品
截至目前为止,高校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禁毒斗争形势还未引起重视,有的高校从未对大学生进行过一般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认为禁毒宣传教育是禁毒部门的事;大部分高校认为在校大学生药物滥用者毕竟是极少数,故在高校中正式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学校更是凤毛麟角,有的高校即使在专业教育中涉及到毒品问题,其内容也零散于多个学科,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有的医学院校只是把毒品预防教育内容渗透于药理学课堂教学之中,有的高校在德育课和法律课中略有提及,因各个学科教学学时和教学侧重点的原因,只能是一带而过,收效甚微。大学生获取有关毒品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和报纸,其次是书籍、宣传品及极少量的学校教育。然而,这些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甚至缺乏科学性。如果高校对大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这一课不能及时得到补救,自然而然将致使大学生普遍对毒品知识知之甚少、认识肤浅,甚至在毒品认知问题上存在错误观念,有的认为毒品离我们很遥远,尤其是非医学类高校的大学生(下转第326页)(上接第318页)更为突出。更有甚者则认为沾染毒品并不可怕,只要自制力强就能轻易戒掉。
当今,大学生周围的一些潜在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尤其是新型毒品在歌舞娱乐场所滥用情况严重,如果有的同学喜欢沉溺于网吧,流连于歌厅、酒吧,有的大学生因为对毒品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一旦面对毒品时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加上防范意识的十分欠缺,这些大学生就可能会尝试毒品,走上吸食毒品的歧途。
(二)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沾染毒品的可能性增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需要的是高技术与高情感相统一的高素质人才,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必须是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教育——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教育。高校承担着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当前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对功利性和实用性目标的追求,在相对重视科技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大环境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性质相同的问题:在科技教育中,重视科技(尤其是技术)知识的教育,忽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偏重人文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科学教育拓宽了人的认识领域,发展了人的智慧,解放了生产力,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充分显示了人的力量。但是,当人类进人现代社会并开始对自身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科学教育的局限性便凸现在人们面前,科学教育受到了诘难。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内心的不平衡等世界性问题的解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彼此之间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情况日益普遍;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严重失衡,孤独、苦闷的情绪日益滋长,并由此产生了诸如吸毒、淫乱和暴力行为等各种社会问题。
高校毒品预防教育和人文教育双重缺失,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和信念,物欲膨胀,价值观扭曲,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都很容易引起他们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如因好奇而被引诱,因为繁重的课业学习任务成绩不佳而自卑和嫉妒,因人际交往的挫折而焦虑、困惑,因为感情的波折而沮丧,因为就业时遇到的困惑而抑郁或狂躁,他们对来自于学校和父母的压力感到无所适从,还有性生理的成熟而产生自我性意识的困扰,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所产生的消极颓废与苦闷等,往往因好奇、无知、消愁、赌气而借助毒品寻求一时的解脱而导致染毒成瘾。
在毒品种类不断变换和翻新,贩毒分子不断变化贩毒方式的今天,毒品预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迫切需要加强。毒品预防教育必须要始终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使学生学到识毒、防毒的知识,提高抵御毒品的能力,并能主动拒绝毒品,从而减少或避免大学生药物滥用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