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永元长篇报告文学《海路》作品研讨会综述

2009-06-22

鸭绿江 2009年6期
关键词:海路铁路作家

2009年4月20日,全国著名铁路作家、鸭绿江杂志社主编田永元长篇报告文学《海路》作品研讨会在沈阳召开。省作协主席刘兆林、省作协副主席邵永胜、省作协副主席孙春平、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著名美学家王向峰以及来自辽宁和中国铁路系统的30余位作家、评论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铁道部宣传部长王勇平、全国铁路作协主席才凡、省作协名誉主席王充闾都发来贺电,祝贺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由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李宏林主持。

《海路》于2008年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工程——烟大铁路轮渡建设为中心内容。这条用轮船运火车的海上通道,将东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相互联接,使三地间原需经京山、津浦、胶济铁路线绕行的运输距离缩短了600到1000公里。开辟了东北与山东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客货交流的最短路径,形成了一条新的铁路入关通道。建成的中国第一条超百公里的海上铁路轮渡,集铁路、港口、渡船、栈桥、海上安监于一身,是我国多方面科学技术综合实力进步的检验,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作为整个工程的参与者、见证人,作者田永元历时两年多时间深入采访、潜心创作,亲眼目睹了宏大工程的建设施工,亲身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与劳动者的智慧和热情,并用诗意的语言、如火的创作激情,为世人描绘、构建出一幅跨越历史、连通海陆的宏伟蓝图,为读者在心中树立了一座英雄群体的丰碑,是一部表现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华美篇章。

与会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先后发言,对《海路》的出版表示祝贺,并从选题思想、组织结构、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对此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真诚的建议。

军旅作家胡世宗认为,《海路》是一部倾心、倾力、倾情之作。为了表现这一浩大的工程,在采访的一年半时间里,作者集中精力,真正融入了这一工程中,和建设者们同甘共苦,一起经历着创业的艰辛,也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海路》的成功,首先是让人在作品里看到了沉实、新鲜的生活。作者熟悉了这一题材,有了生活基础,才能在文字上游刃有余地发挥,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次还在于全书中洋溢着灵动的诗性。在这部作品中,人们会读出一颗时时在激烈跳动的诗心,而全书的结构更显示出诗性的构架与诗性的叙述;更在于书中主人公身上闪烁的个性的光辉。作者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因此书中大大小小数十个人物都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更感人至深。

原郑州铁路局局长、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铁路作家徐宜发说,《海路》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文学集,更是一本散文诗集。有生活才有激情,作者用心去创作,而且善于在生活中提炼素材,他的铁路情怀又使他在创作中始终对铁路饱含深情。他是这个工程的劳动者、建设者,又是这火热的生活的记述者。这些都决定了作者在表现海路这一重大题材的文字始终散发着浓郁芳香的激情。当然,最终形成酣畅淋漓的文字更离不开作者出众的文学才华,从诗歌到纪实文学,作者尝试了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都显示出不凡的文字功力,都有不俗成绩。

中国铁路作协副秘书长、铁路作家冰夫说,《海路》以“人”为切入点,以“和”文化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的搏斗、抗争为主题,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史诗般的好作品。作者是在用火车头精神书写《海路》,用大海一样的深情写《海路》,也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海路》。他用独特的语感和节奏为作品营造出大度、大气的氛围,用生动的笔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用娓娓道来的述说解析了建设的过程,触及了人物的心灵,抒发了时代的豪情。可以说,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就是建设者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诗性表述。

《海燕》主编古耜说,《海路》的结构可谓独具匠心,很有创意,从作者的精心布局可见作者的创作态度和创作实力。工业题材的作品写起来很有难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个人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小,这给文学创作带来困难。机器、船舶、建筑物本身没有灵性,写人与机器的作品,一般的写手不敢涉及。而《海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对工程项目科学技术的枯燥阐释,而是换一个角度,以“人”为切入点,突出人的精神。人的热情永远是鲜活的,永元抓住这个根本,进而深化了主题。而作者注重细节描写,从平凡之处见伟大之处。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古耜也希望作者在创作时能更强化作家自己的思考,虽然作者在多个篇章中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期望作者能有更深更新的观点。

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美学家王向峰在认真读过《海路》之后,心情很激动、很振奋。他认为作品表现出的那种时代精神,鼓舞人生。作者的创作很有特点,突出写人、把人物放在中心位置去抒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避免了僵硬、笼统和机械化的叙述。整部书语言流畅,没有刻意为读者设置障碍、增加阅读难度。但这并不影响浓厚的文学色彩,特别是章节的设置尤为精巧、富有诗意。

将军作家中夙认为,《海路》这个题材的创作很有难度,敢于写大工业题材的报告文学本身就是勇气。作者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干大活”的架势和气魄,洋洋洒洒二十万字,从最初采访到截稿出书一共两年的时间,这对于已近花甲之年的作者来说,就是在用生命去创作,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部作品中,值得敬佩。更难得之处在于,作者能够贯穿始终,从头至尾以饱满的激情写作这个重大工程,表现了对铁路建设者的那种情怀。在具体行文中,作者用人物串联,标题、章节的设置都很新颖,文字潇洒、流畅,挥洒自如。

同样来自铁路的著名作家孙春平说出了自己读了《海路》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动。为作品中体现的精神感动,也为作者倾注的激情和勤奋感动。孙春平同时也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如能在作品中再增加一些作家的忧患意识,多一些矛盾冲突、大喜大悲,作品分量会更重。

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洪兆惠说,《海路》积极向上的格调给人以蓬勃、阳光的感受,自己深受这种向上力量的感染,并受到书中“劳动光荣、创造光荣、奉献光荣”精神的鼓舞而倍感振奋。

省作协副主席邵永胜称赞这部作品时代精神突出,视角敏锐,读起来感觉有报告、有文学、有诗意、有思想。邵主席主管《鸭绿江》杂志的总体工作,和身为杂志主编的田永元同志是“一副架”,同心协力,配合默契。他认为,在繁忙的办刊工作之余,还能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很不容易,这和作者的勤奋与执著是分不开的。

省作协主席刘兆林认为《海路》是一部上乘之作。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每一位作家都必须面对的两大问题。现代化的大工业是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写好工业题材的作品对于辽宁文学的发展非常重要。作者主动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有能力把握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材,体现出“时代要我写”的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可以说,时代给予他这样的题材,而接下来,是他怎么去创作的问题。作者很好地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他做到了实事求是,努力表现出了时代精神。《海路》不愧为一部出色的纪实文学作品,我们应当为之祝贺。

著名诗人李松涛、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张颖、《诗潮》主编李秀珊、沈阳铁路局党委宣传部长赵焕成都对《海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作者身兼多职,却始终致力创作、勤于耕耘的精神表示钦佩。

最后,本书作者田永元对各位嘉宾的到来和对《海路》的厚爱表示感谢。他动情地讲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他在接触到烟大铁路轮渡这一新鲜事物的最初,就被深深打动。作为一个铁路人,他深知这个工程的庞大和艰辛,更懂得它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个祖籍在山东的人,他也曾经隔海相望,大海阻隔了太多亲情,也因此留下了太多的凄婉传说,更阻碍了物资的运输、经济的发展。跨越渤海是几代人的梦想,当这个宏伟的蓝图就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不能不为之所动。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想到拿起自己的笔,为这项世纪工程作传,让它和它的建造者们在历史上留下属于他们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他在整个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想起那些在施工过程中和建造者们一起并肩奋斗的日子,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看到《海路》得到大家的认可,他认为自己交上了一份还比较满意的答卷,自己的心愿可以实现了。最后,他再次对一直支持鼓励自己创作的真诚的朋友们,对大家真诚的评论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了自己的创作,我还将不断督促自己,把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继续下去!”

(山甲、高威整理)

猜你喜欢

海路铁路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新冠疫情导致空路、海路和公路运输不畅,中欧班列走向繁荣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的科学小实验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烟海路机电系统维护和管理调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