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2009-06-22
【生平】
林海音(1918—2001),现代著名女作家,原籍台湾苗栗县,原名林含英,1918年3月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她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并提携了大量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1953年她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她的代表作是《城南旧事》。
【创作经验】
1.写自己的经历,写我们亲眼目睹而又有很多感触的人或事,是文章成功的首要条件。
林海音在谈她的小说大多以北京为题材的原因时说:“台湾是我的故乡,北京是我长大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林海音在写《城南旧事》时虽然已经回到台湾三四十年之久了,可她对北京却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由此可见,我们写作时只有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自己有深刻感受的事,写真事,抒真情,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是作文成功的第二个因素。
成长中的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个人得失,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的形成,承袭于其父辈而发展于其自身。其父早逝,面对社会和生活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为成熟和深刻。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的基础和原动力。
3.用自己的眼睛和童心写身边所发生的事,但并不只是描写客观世界,而是通过描写某人主观意识里的客观世界,让读者不自觉地参与到文章的情节之中,这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三个因素。
【生活事例】
1.林海音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她常常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讲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有时她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回过神来后,她还是会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2.林海音回忆说:“花事最盛是当我们的家住在虎坊桥的时候,院子里有几大盆出色的夹竹桃和石榴,都是经过父亲用心培植的。每年他都亲自给石榴树施麻渣,要臭好几天,但是等到中秋节,结的大石榴都饱满得咧开了嘴!父亲死后的第一年,石榴没结好;第二年,死去好几棵。喜欢迷信的人便说,它们随父亲俱去了。其实,明明是我们对于剪枝,施肥,没有像父亲那样勤劳的缘故。”
3.台湾作家钟理和命运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了《悼钟理和先生》一文,介绍了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不料同时又收到众多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
【精彩语录】
1.怀抱一颗淡然的心,用一个微笑轻轻带过一生。
2.也许生命就该如此,无论过客是什么,都从从容容打过照面,然后潇潇洒洒离开,然后,在花落的某一天想起,微微笑,淡淡然。
3.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4.可是,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张国良 段艳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