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一代”的口述实录

2009-06-22吴海云

凤凰周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鞋匠

吴海云

知名旅英作家薛欣然的最新作品《见证中国——沉默一代的声音》日前在大部分英语国家出版,并将于今年陆续推出德文版和法文版。该书因对经历过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的访谈而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

沉默一代的声音

究竟谁是《见证中国——沉默一代的声音》中的“沉默一代”?作者薛欣然以一种较为模糊的方式来界定一那是眼下中国社会中的“祖辈和曾祖辈”,年龄在70岁到90岁之间。在此书的序言中,薛欣然写道,她在国内当记者的日子里,一直把那些老人当作自己认知社会解析现状的顾问;而当他们中有人去世的时候,她发现,那些老人的孩子们并不了解父母的故事,甚至认为父母那一代人是单纯而愚忠的,这让她感到痛心。

在薛欣然看来,那一代的老人经历了内战、迫害、日本入侵、民族革命、大跃进和大饥荒、现代化和西方化,完全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传承者。她想把他们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以便补充一些被“文化大革命”烧毁的历史凭证,也为现如今中国年轻的一代保留下前辈的生命轨迹:他们的痛苦,他们所作出的牺牲,当然还有他们的喜悦和成就。

于是,薛欣然在2007年回到中国,深度采访了她过去就认识的20位老人,并在《见证中国》中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将那些老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些人中有人做了60年的手工风筝,有人磨了一辈子的中药;有人被派到新疆,要在沙漠中硬生生建出一座新城;有人在安徽的一个穷乡僻壤,苦苦地保护着茶文化;书中还有一位75岁的老人,在1949年入伍,因为痛恨腐败,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军队,并为这个选择失去了大部分的退休金。多年以来,他没有走出自己的小房子去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因为他的妻子一直处于昏迷中,他不希望妻子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在身边……

薛欣然本人对一个石油家庭的故事非常难忘。故事的主人,一对老夫妻,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勘探专家。当年为了寻找石油,他们把幼小的孩子送到荒芜的农村请老人们代养等到孩子回到他们身边的时候,都已经30多岁了。在农村没有受过最基础的教育,孩子因此也找不到什么体面的工作。抱着对儿女的补偿心理,这对老夫妻现在每天帮着照看孙子孙女,从不外出旅游,把最好的吃的、住的、用的全留给第三代。他们告诉薛欣然,他们之所以不太愿意谈过去的故事,并不是因为后悔当初的选择,而是担心儿子女儿听了之后又要抱怨他们。这对老夫妻的儿女也接受了薛欣然的采访,并且直言不讳地表示,确实有些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当初实在是“太傻了”,“太不把我们当回事了”。

而许多读者对全书的最后一个故事印象深刻,那是薛欣然与郑州一名女鞋匠的对谈。几十年来,这位女鞋匠风雨无阻地替人补鞋,用辛苦赚来的钱养大了一对儿女不说,还把儿子送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念博士,把女儿送到北京读大学。这位鞋匠妈妈一直记着自己曾经多么热烈地渴望读大学,也记着“文化大革命”怎样把她的梦想化作泡影;正因如此,她立志以一己之力供孩子上大学。“显然已经圆了梦是否满足了?”薛欣然问她。鞋匠妈妈回答道:“西安交大不如北大、清华,北大、清华又不如牛津、剑桥。”

和这位鞋匠妈妈的故事一样,《见证中国》中大部分的人生故事,虽然浸润着时代的惨烈、命运的不公和际遇的荒凉,但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令人心折的坚韧、顽强和宽容。比如,一位退伍军人会这样说:“如果你过几年睡在地上、没有东西吃的日子那你之后都会吃得香睡得好也不会把困难当回事儿。”而一位曾经坐过牢的老太太告诉薛欣然:“我对我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我们住在一套公寓房里。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我的丈夫告诉我,我现在睡着的时候都是笑着的。”

中西方读者反映不一

西方出版界对书名中“沉默一代”的定义比薛欣然的更为直接:那是曾经亲身经历过1937年之后“毛时代”的中国人,也就是“毛一代”。

西方人对于毛泽东这个人物以及毛时代中国的浓厚兴趣,让《见证中国》很快备受关注,并让薛欣然踏上了长达数月的环球宣传之旅。事实上,薛欣然尽管在国内不太知名,但在西方世界却早已是个著名的作家。她2002年的《中国好女人们》在出版的半年内就被翻译成27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在英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被评价为“让全世界为中国女人的情感流泪”。

不过,这次的《见证中国》并没有取得《中国好女人们》那般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大约有两个方面。首先,中国主题的图书这些年在西方国家呈爆炸式增长,比如在英国和美国,2008年都被当地的出版界称为“中国年”。在这种情况下《见证中国》要从众多的同类图书中脱颖而出相当困难,更不可能像六七年前的《中国好女人们》一般引起轰动。

另一方面,有评论人士指出,该书中那些“毛一代”的自述,与许多西方读者心中的期待不符。他们期待读到的是一个个地狱般恐怖可怕的故事、一段段对“毛时代”及毛泽东的控诉和痛斥,结果看到的是一个个经历过痛苦,却仍然明亮而自爱的灵魂。西方人的固执己见是出了名的,他们很难接受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并在亚马逊等图书网站上表达了心中的疑惑,甚至不满。

相反,许多生活在海外的中国读者都给这部作品亮出了很高的分数。不少在英国留学的年轻人在薛欣然的博客上留言:“欣然,你想我的爷爷奶奶也会有这样的故事吗?”有一位中年女子告诉薛欣然,看了这本书之后,她很难控制自己的激动和思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的父母,一对高等学府的学者,是怎样从“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但同时她又很害怕,担心父母的答案会毁灭自己对老人的敬重。薛欣然的回答是:历史没有对错,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那一代人的给予,因为他们,我们活着,而我们活着的责任之一就是把他们的故事转述给我们的后人。

作者期待中文版面市

遗憾的是,这样一本主题让许多中国人兴趣浓厚的图书,却很难在中国本土出版。

这并不是薛欣然一个人的遗憾,而是一大群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作家的遗憾。大约从这个世纪开始,一个华人移民外语作家群渐渐形成。他们用“当地语言”创作,从文化“夹缝人”转而成为悠游于东西方社会的“世界人”,背靠两种文化获得更宽广的话语空间,将中华文化延伸到异国文字中。这群人,在法国有戴思杰、山飒,在英国有郭小橹、张戎,在德国有罗令源,在美国有哈金、裘小龙、李翊云、闵安琪等。而薛欣然算得上这群人中的佼佼者,因为她不但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高超的采访技巧,还有两项得天独厚的优势;著名的文学代理商托比·伊迪(中国出版界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是她的丈夫;她还有Esther Tyldesley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优秀翻译,可以把她的中文创作翻成流畅优美的英语。

按照美国著名文化编辑Helen Brown的说法,新一代的中国作家正在海外创造一个出版奇观。可憎的是,大部分中国人却看不到这些海外游子的作品,甚至对这个“出版奇迹”闻所未闻薛欣然告诉记者,有7个中国出版社曾经表示对《见证中国》的兴趣,但是在2008年底,它们告诉她,现在出版这样的书还是很“敏感”,中国社会对“真实地讲述”刚刚过去的历史还没有足够的勇气。

薛欣然坦言,比起她的其他作品,她对于《见证中国》在中国本土出版有着更为迫切的渴望。因为那些在政治动乱、战争绞杀、史料炬焚的时代中幸存下来的老人已经时日无多,她意识到的是一种生与死的紧迫感。她希望《见证中国》能在那一代人整体离去之前在中国出版,让更多的老人投入到口述历史的梳理和编织中让中国上个世纪几乎被断代的历史活下来。

“我想它一定会出版的,也许要等5年,甚至10年,”薛欣然说,“我相信我们这个民族根深博大的承受力。”

好在,图书并非人们了解《见证中国》的唯一渠道。薛欣然在2007年的采访过程中,得到了一组中国大学生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跟随薛欣然的采访,拍摄了10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这当中的部分视频,目前正在YouTube网站上广泛流传。

编辑 晓波 美编 青年

猜你喜欢

鞋匠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老鞋匠
哲学家与鞋匠
四颗补鞋钉
鞋匠
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
快乐的鞋匠
鞋匠与财主
最后一束康乃馨
鞋匠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