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2009-06-22唐喜政
唐喜政
[摘 要] 我们认为,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市场化、抓好小城镇建设、增加县级财政收入等措施是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农村 发展
党的十七大之后,全国各地的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县域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资金来源和财政支持,其发展壮大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如增长速度不均衡、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制约因素较多、缺乏特色等问题,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利用的基本条件,也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在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县域经济不同程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的各种行业发展不平衡,有的各行业联系不紧密,有的重复投资,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那么,要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必须靠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是根据实际,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扩大其规模效益,以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扩大资源产业
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资源型经济,这些经济部门大多依赖于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从目前情况看,依托经济资源,发展壮大资源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捷径,这一方面可以就近取材,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资源,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的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可谓利多弊少。
2.壮大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很多地方结合本地特色,形成具相对集中的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地方发展的龙头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避开这些已经形成并发挥着优势作用的龙头产业。最明智的作法是不断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具体操作时,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于县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产业的定位,同时,要避免一哄而上的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发展。
3.开发新兴产业
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原因,许多地方的县域经济往往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以下几因素:一是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有条件地开发高新技术农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新技术加以改造,促其升级换代。三要开发新兴行业。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业、花卉业、观赏农业等新兴行业,不断拓宽县域农业的发展路子,为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在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市场化带动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有效途径,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当前,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就是要把农业由传统层面向立体多维层面扩展,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禀赋扩大农业领域的包容量。具体来说,在操作时,要重点考虑延长产业链和开发项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农牧渔林优良新品种及种植、养殖、加工技术,重点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农业明星企业和明牌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外部空间,为我国农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
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农业发展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大力发展农业,必须立足于特色,做特色文章。就拿小麦来说,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而又能走向世界的优质小麦在我国又十分缺乏,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国内能够达到标准的优质专用面粉数量很少,我国国内市场对强筋力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需求量分别为20%、60%、20%,做面包的强筋粉要长期依靠进口,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农产品成本的上升,所以依托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势在必行。各地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自身特色,或发展高效农业,或发展畜牧业,或发展林果业,但不管是发展什么部门,都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个性,要以鲜明的地方特色赢得市场,促进发展。
3.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在农业经济的众多部门中,加工企业下连种养业,上连市场,是农业生产的中间和中介,因此,大力培植农村产品加工企业是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一般占到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大多在1倍左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很大,市场也很大。当前,各地要根据实际,走出传统加工的老路,向高、新、特方向发展,培植一批内联农户、外通市场的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加工企业,真正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并为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开辟出路。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要考虑以下几点:
1.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筹措。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要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县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建立以地建市(镇),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
2.加快建制镇建设
目前,我国的乡镇一级建制数量多,又比较分散,造成了公务人员多,行政成本不断增加,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些地方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此,要着手进行改革,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农村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等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小城镇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更多地引进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投资和建设县域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于国家、集体投资建设的项目,有条件的要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现企业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实现有效维护和运营。加快城区道路、供气、供热、通讯、电力和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及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高辐射带动功能,争取以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早日实现农村城市化。
四、千方百计增加县级财政收入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发展县域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据资料统计:我国2200多个县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的县共有631个,占总县数的28.6%,而贫困县占27.3%,地方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县969个,占44%,两者合计占到71.3%。因此,我国大部分县市财政还是吃饭财政,没有更多的条件发展经济。要解决这一问题,唯有走发展、提高的路子,舍此别无他路可循。
1.要在培植新的骨干财源上下功夫
解决县级财政收入偏低问题的一个关键是要培植新的骨干财源。要按照“依靠科技,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培植支柱,注重规模,系列开发,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改善财源结构,逐步建立起具有强劲实力的效益型财源建设体系。要大力扶持支持新的财源建设项目,把“蛋糕”做大。要注意从长计意,避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2.要加强对县级财政的科学管理
一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要解决税赋不公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偷税漏税和变相偷漏税问题,强化征管,堵塞漏洞,真正把该收的收上来。二要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财政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预算约束机制,落实预算外资金、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高县级财政调控能力。
3.要减少冗员
古人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县级政府冗员过多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快政府改革,减少冗员。要下决心减少财政供养人数,切实加强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堵住入口,敞开出口”,严禁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进人。同时,对财政供养单位现有的富余人员和超编使用的临时人员要予以清退,从根本上减轻过重的财政负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进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农业兴,国家稳的说法,尤其是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