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脑凸显 开掘深广

2009-06-22黄曼君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范畴伦理概念

内容提要:邹建军在《“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中把握了谭恩美及其作品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将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高度结合与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和”的正向与反向的种种伦理关系;同时作者提炼出一套富于理论张力并有自己原创性的概念与范畴系统,这正是他的研究能达到相当高度、深度和力度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关键词:丰富复杂开掘深广伦理与审美文本与原创

作者介绍:黄曼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邹建军的博士论文得以正式出版,以一部洋洋30万言的专著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他中年攻读博士学位,又从事编辑、教学的繁重工作,他的研究工作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能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实在难能可贵。他所研究的作家——谭恩美是当代美国最杰出、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特别是她的五部长篇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使她成为享誉世界声誉的作家,她为多国的批评界所认可,在美国文学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她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她是一位有着丰富的人性的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富于原创性的独特的审美追求的作家,因此,研究这位作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把握她及其作品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概括和提炼出其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最为闪光独特之处,作为全书的主脑,它像吸引铁屑的磁力线一样贯穿全书,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部论著在其研究对象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上提炼出了什么样的核心内容呢?正如论著的标题所示,是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而“和”的正向与反向以及二者关系的处理又是谭恩美小说伦理思想最为独特闪光之处。论著通过文本细读与多方论证表明,小说所展示的虽然多是“和”的反向,即悲剧性的结局、令人伤感的现实、令人惋惜的事件,但对“和”的正向也写得精炼而生动,这种抒写与对反向的悲伤、愤怒、反抗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显示出作家审美指向的更美好的东西,而且,正如论著作者所分析的:“‘和的反向艺术现实越突显,对‘和的呼唤就越强烈;‘和的正向艺术现实越弱小,对‘和的渴望就越深切”(245)。作者又说:“正是两种相反力量的对决,才产生严重的冲突;正是这种严重的冲突,才让小说具有了一种运动的幅度与流动的美感”(246)。这些见解都是非常深切而有见地的。

论著这种高屋建瓴的眼光,就好像概括和把握住了研究谭恩美小说的灵魂和制高点一样。但是作者这种眼光又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得来的。他笔力纵横,开掘既广且深。在“引论”中作者专门安排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主题的多重性”、“《喜福会》:谭恩美长篇小说创作的总纲”两个专题;在具体论述中,从第一章的“母女冲突”到第二章的“母女和解”,从第三章的“性爱纠结”到第四章的“战争事件”,这种种周密的构思与安排将谭恩美长篇小说正向、反向伦理思想的丰厚内涵充分地揭示出来;而在“结语”中,又通过“两种相反力量产生的伦理张力”、“‘和的阴界与阳界”以及“‘和的东方与西方”等的专题研究,对作品中“和”的伦理思想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提升,并深入地揭示出这种独特伦理思想内涵产生的原因和文化背景。

再将论著的论述说具体一点,谭恩美小说在伦理思想主题的主线下,又交织着多种主题,如母女关系的主题、姐妹关系的主题、男女性爱的主题、战争主题以及东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汇的主题等。在母女冲突与和解的主题中,以《喜福会》一书为例,又有母女关系的四种类型,母女冲突的四个主要领域,母女冲突的四种运行方式的细目。特别是论著作者将《喜福会》看成是谭恩美长篇小说的“总纲”,经过细致地梳爬整合,寻绎出谭恩美四部小说与《喜福会》个别章节的承续、创新关系,更是一种突出的创意。由此可见,一则从作品的精神意蕴上,作者既突出了谭恩美小说以“和”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做到中心论题鲜明集中,又层层论述“和”的思想在多种主题、多个环节中的丰富形态,做到广阔深入地展开论述幅度;再则从作品的艺术构思上,论者还做到了这一点,即看到了谭恩美小说既吸取了《红楼梦》网式结构的长处,又融合了《水浒》、《儒林外史》“林八回”、“武十回”线形结构的特征。仅从这两个方面就可以看到,在论著作者笔下,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便成了一部主旋律鲜明又有着多声部变奏的交响乐,它气势恢宏而又幽婉曲折,足以震撼人的心魄!

邹建军的论著堪称“上档次”的著作,还有一点,就是他在对谭恩美长篇小说的研究中概括和提炼出来了一套富于理论张力并有自己原创性的概念、范畴系统,这正是他的研究能达到相当高度、深度和力度的一个明显的标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知道,“概念”作为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一切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它们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而“范畴”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又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代理论思维发展水平的标识,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纽结。因此,科学研究、特别是文学理论研究要有个人独特创造、具有鲜明理论个性特色,就要注重概括、提炼概念和范畴。中国古代文论,由于其直觉思维和整体把握的方式及长于辩证逻辑,使得它用许多成对的美学范畴诸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等来对文学艺术的特征、构成、布局予以把握和描述,而这些范畴大多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张力;还有许多概念、术语如气、神韵、风骨、情采、性灵等,同样显示出灵活性、多义性、多功能性、整体性的特点。20世纪初,中国引入了西方科学思维方式,如孑L德的实证哲学、泰纳的科学实证方法、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等等,使文论研究出现了重事实、重演绎,强调理性分析和逻辑实证的特征;在概念范畴上则力求遣词造句的严密准确,使之具有稳定性、精确性和解析性的特征。西方包含着大量新术语、新句法、逻辑性强的语言系统开始引进,并在中国来自现实生活、出于人们口头的白话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对于纠正古代汉语言文分家、许多概念范畴含混不精确、系统推理缺乏明确的规范程序的弊病,有重大作用。同时,它们又逐步与古汉语以表意为主、单文独义、单音词丰富等特点相交融,使文论的概念、范畴注入了新鲜活力,也具有了更精确、丰富的内涵。20世纪以来,像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毛泽东、胡风、冯雪峰、何其芳、钱钟书、陈涌、刘再复等文论批评家都有自己独有的术语、概念、范畴系统。从思维方式上看,理论批评家对于这些术语、概念、范畴的提炼和运用,既有着形象思维被逻辑化的独有力量,也充满了融涵着形象思维的抽象思维的魅力。他们艺术感受敏锐,直觉思维发达,然而又能够用科学思维去整理、加工,对艺术感受和直觉思维进行提升、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著者为了更准确、科学地解读谭恩美的小说,运用了一些他自己称之为“关键词”的词语,实际上这些词语就是他研究谭著独有的概念、范畴系统,如“伦理纠葛”、“情感回旋”、“记忆之链”、“叙事定位”、“阴阳凝视”、“多元混生”、“伦理指向”等。这些概念范畴的创新

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们读解着谭著内外部关系的多个方面。如第一、二个范畴是属于人物关系方面的,第三个范畴属于揭示故事情节的特殊性方面的,第四、五个范畴是属于叙事角度的,第六个是属于文化内涵的,第七个是属于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方面的。这样,概念、范畴的运用便囊括了谭著作品形象的整体。二是既贴切地揭示了谭著的特征,又由于理论的提升而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如认为“伦理纠葛”是揭示人物关系复杂性、激烈性到了互不相让、无法理清的地步;“情感回旋”是指作品中人物情感状态的不稳定性与曲折性,人往往处于徘徊、焦虑、无所适从的境地,因而人物刻画也达到了引人入胜、令人惊异的地步,如此等等。概念、范畴凸显了谭著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特征,也对其它作家作品的审视有着启发作用。三是这些概念、范畴融合了中西文论用语和思维方式的特征。论著这些独有的术语、概念、范畴系统,从思维方式上看,既吸取了西方概念、范畴的逻辑性、精确性和解析性强的长处,又有中国古代形象生动、灵活多义的特征。

上述开阔的文论研究视野还突出地表现在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的高度统一上。这种统一说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做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当前文学的文化批评无限扩张的时候。在当前文化思潮汹涌、文化研究成为热点的时候,怎样使文学既迎接挑战保存自己,又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许多年来,关于“文化诗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命题的提出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形势。文化诗学这个命题的提出,就是要在审美阐释与文化阐释两方面进行辩证的综合研究。这里,文化诗学论者彰显的是一种历史的文本化、话语化,文本的历史化、文化化的新的历史观,重视文本扩张现象,强调文化交往的对话性文本阐释,强调诗学历史(文学史)的重写。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也是强调意识形态与审美的结合:在文学上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形式的统一;在哲学上,是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艺术地掌握世界论与意识形态论的统一;在人类学上,审美与意识形态是统一于人类的现实生存与人的生命活动中。从上面两个命题本身的辩证关系,可以启示我们看到邹著也有这种特点。邹著一方面扩大文学、诗学的视野,极力纳入文化视野,将伦理学研究作为全书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又坚持文学审美的诗学内涵与艺术现实。前一方面已在前面论述过,后一方面关于诗学审美分析,他的工作有下面几个要点:一是从文学是人学、审美是人的自由的象征的观点出发,强调谭恩美小说所表现的情感、人性、命运、心理的内涵,而它们正是艺术审美的发酵素;二是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统一(这一点有些过份,没有注意审美的独立品格,而这一点在谭恩美的小说中是非常突出的);三是通过绵密细致的文本分析在叙事的角度、语言的精确度、文本的构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最后,这里还需归结到邹著注目的中心——伦理学批评上来。不仅是作者本人,还有他所在的博士点同仁都很关注这种批评研究类型。他们博士点曾经举办过大规模的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的专题研讨会,出版过长达70万字的专题研究文集。笔者以为这个题目是抓得很好的,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人伦教化的国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后,传统的“体、用、文”一致、服务于伦理——政治的封建统治教化模式受到猛烈的批判,接着伦理教化观念与实践又在对传统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的浪潮中得到更新与延传。而长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过分干扰又起了不良作用,在极端的文学政治功利主义和后来愈演愈烈的文学、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总体化运动中,伦理教化思潮和文化、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研究又长期被湮没。直到新时期,新的政治、伦理观念得到肯定与弘扬,文化、文学的伦理学批评研究又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而邹建军所在的博士点便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特别是邹建军教授,通过对美籍华裔作家的巨星——谭恩美的研究,更以厚重的著作为学科建设的大厦奠下了一方重要的基石!

猜你喜欢

范畴伦理概念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