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占庭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文学成就

2009-06-22刘建军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拜占庭基督教希腊

内容提要:任何缺失拜占庭文化的欧洲文学史都是不完整的历史文本。拜占庭的历史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它是在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在诗歌和叙事文学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它为近代西欧文艺复兴乃至近代的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拜占庭历史文化文学成就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督教的现代进程与西方历史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世纪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拜占庭文学,指的是“在拜占庭帝国及其影响所及的地区以希腊语进行的创作”(Strayer 505)。

最早的拜占庭城是古希腊人的移民城邦之一,属于希腊一爱琴海文明的范围。早在公元前657年,地中海东岸希腊殖民城邦之一迈加拉人的军事首领拜扎兹,就在这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建立了城市,逐渐以“拜占庭”命名。据史料记载,它与黑海岸的特拉布松、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克尔松涅索斯,黑海西岸的奥尔维亚、顿河边的塔奈斯、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沿岸的卡尔西顿、以弗所,叙利亚沿海的特洛伊等城同属古典希腊文明区。早期的拜占庭人遵循着其母邦(迈加拉)的传统,其语言、文化和城邦管理都体现了爱琴文明的特色。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希腊人为了反对波斯人对这一地区的入侵,曾进行过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希波战争。古代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著名的悲剧《波斯人》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历史事件。这说明,此时的拜占庭是希腊的城邦,文化上与希腊的文化成为一体。公元前4世纪末兴起于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人成为全希腊的主宰后,马其顿王腓力之子亚历山大在10年的时间里征服了从印度河到尼罗河的整个近东地区。随之到来的是欧洲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希腊化”时期。“希腊和东方文化在短期内相互渗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于是出现了一种新文明”(伯恩斯230)。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之死,在世界文明史上构成了一条分水岭,它结束了盛极一时的古典希腊文明。从此,拜占庭地区进入了古代罗马的版图。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统一整个罗马帝国,很多学者将其看成是拜占庭文明形成的起点。为了加强对罗马东部的控制和充分利用东方(小亚细亚、西亚和埃及各行省)的资源,君士坦丁皇帝将帝国的首都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城迁移到拜占庭。此后,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新都建设期间,他令人把希腊和亚洲的许多古城中的有价值的珍宝、古代的神像、英雄的雕像以及各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圣物等等,都收集来装饰自己的宫殿、元老院以及贵族的府邸。为了强调拜占庭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联系,他把新都称为“新罗马”。这样,“君士坦丁堡(新罗马)”的称呼开始进入史籍记载。拜占庭新都建立之后,帝国的势力不断发展。不久,拜占庭城就成了欧亚大陆上最为繁荣昌盛的都市。在这个历史时期,基督教已经度过艰难的产生和生存时期,并在公元306年以后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国教。当时的君士坦丁通过与基督教合作而不是镇压来谋求稳定和统一,从此,基督教获得了帝国宗教的崇高地位。君士坦丁还促进了对古典希腊文化的保护,使希腊文化与罗马的拉丁文化处于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局面。

527年,查士丁尼(483—565年)被拥立为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统治伊始,他便开始实现自己制订的“一个国家、一部法典和一个教会”的治国方略。所谓“一个国家”即要建立“地中海大一统世界”;“一部法典”即经过几年的努力,由当时著名的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修订的《民法大全》顺利完成,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得以统一;而“一个教会”是要建立一个信仰和精神上完全适应拜占庭帝国体制的新的教会。由此,“拜占庭帝国在西欧蛮族最猖獗的时代,维持了一个文明的背景”(丹皮尔59)。从文化的意义上说,查士丁尼时代也是拜占庭文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时期,基督教教会文化基本上取代了古典的异教文化地位,成为帝国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徐家玲161)。与之相联系的是,此后,希腊语取代拉丁语而成为东地中海各行省的通用语言。

“查士丁尼逝世后,地中海世界完成了自晚期罗马向早期拜占庭的重要转变。学者们一致认为,自565年之后,就可以谈论一个‘中世纪的拜占庭了”(徐家玲27)。经过查士丁二世、提庇留、莫里斯、福卡斯、希拉克略一世至五世、查士丁尼二世,直到717年伊苏里亚朝的利奥三世登上皇位,拜占庭才开始了新的振兴。此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个重大的事件是破坏圣像运动(726—843)。圣像破坏运动中,坚持圣像崇拜的教徒受到残酷迫害,有些人被处死。大量的早期基督教文化典籍和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被毁坏。可以说,这场运动导致了拜占庭基督教艺术的没落。到了公元843年,圣像破坏运动才宣告结束。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动荡、阿拉伯等外族的入侵和破坏圣像运动所造成的影响导致了此时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停滞。但是也要看到,正是宗教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民间艺术和世俗艺术却发展起来了。世俗艺术和世俗题材的兴起,促使人们重新检拾起了希腊罗马的艺术传统。

公元876年,奴隶出身的瓦西里杀死了迈克尔三世,夺取了皇位(后人称之为瓦西里一世),并建立了强大的马其顿王朝(867—886)。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是拜占庭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利奥六世(886-912)是一个重视文化活动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拜占庭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发展。瓦西里二世(963—1025)继承王位以后,将马其顿王朝的统治推至它的最辉煌的阶段。诚如丹皮尔所说:“在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9—1O世纪时,就已经出现了知识的复兴。当时的君士坦丁七世提倡学术与艺术,并且命人编纂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以君士坦丁堡为基地,靠了基辅公爵弗拉基米尔的不断引诱,把俄罗斯也变成了基督教国,在lO世纪末,直接导源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俄罗斯艺术也出现了。因为有了这个拜占庭的文艺复兴,许多希腊的手稿才被人复制并保存下来”(67)。

1054年,由于拜占庭与西欧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东西方教会的正式分裂。随后的1081年,在科穆宁王朝的早期,拜占庭的文化经历了“复兴”阶段。人们一般把这个时期的文化复兴称之为“拜占庭文艺复兴”。拜占庭文艺复兴与西欧的12世纪的文化复兴几乎同时产生。如果说西欧12世纪的文化复兴是基督教在欧洲的彻底胜利的话,那么,拜占庭的文化复兴则可以被看成是希腊——拜占庭民族意识的复兴。“拜占庭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学习和宏扬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尤其是“对古典作家荷马、柏拉图、修昔底德、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德莫斯蒂尼等人的研究兴趣日浓,不仅模仿他们的写作风格,而且模仿他们写作时所用的希腊阿提卡古文字”(徐家玲184)。此时的文学作品创作的样式和数量也都超越了此前的拜占庭文学,语言文字的研究、文学和史学的创作、古典文化著

作的研究整理以及神学著作等等在质量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后,拜占庭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由于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十字军的欺诈和背叛,入侵者以武力攻打了君士坦丁堡,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1261)。“拉丁帝国的建立对拜占庭这座古城所造成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在这场浩劫中,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代文化遗产被毁于一炬,拜占庭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从此不复存在”(徐家玲48)。1461年,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所征服,随即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思为“伊斯兰教之城”)。基督教拜占庭的辉煌历史划上了句号。

不难看出,拜占庭在欧洲的中世纪里,有着自己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与西欧历史发展不同的进程。一般而言,拜占庭文明发挥了三项重要的作用。第一,它屏障欧洲,对抗波斯和东方的伊斯兰教有千年之久,从而使欧洲的文明得以成为世界文明完整的一极。第二,它忠诚地珍爱并充分地传播了古希腊的文学、科学和哲学的文明。而正是那些躲避战乱的僧侣们把希腊抄本重新带到了意大利南部并进而使之重现西欧,并在那儿恢复了希腊文化知识的研究和传授。第三,正是拜占庭使东欧诸民族,如保加人、斯拉夫人从野蛮状态进入了基督教文明之中。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的奇葩。它与西欧的以拉丁文化为传统的基督教文化相比,虽然二者都属于基督教文化的范畴,但拜占庭文化显示出了自己独特风貌。

首先,拜占庭的中世纪文化,主要是以希腊遗产为特色的文化。威尔·杜兰曾经写到:“虽然帝国自始至终都被称为罗马帝国,但几乎所有的拉丁素质,除了罗马法之外,都已荡然无存。自赫勒克留以来,在东拜占庭,希腊语已经成为政治、文学、宗教仪式,以及日常生活的语言”(349—350)。假如说西欧的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主要继承的是古代罗马的拉丁文化的话,那么,拜占庭文化更多继承的是古典希腊的文明成果。受到希腊化洗礼之后的疆域庞大的罗马帝国,除了以罗马城为帝国中心的区域之外,还包括欧洲东南部、西亚(小亚细亚地区)和北非等大片地域。在这些地域中散布着在古代起就有着辉煌文明的城市和文化区域,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雅典、亚历山大里克、安条克以及埃及等等。这些地区,并没有像西欧那样,由于基督教的独尊地位使古典文化遭到重大的破坏,相反,古典文学和艺术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一大批基督教的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并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出版了许多关于希腊罗马的研究著作和用希腊哲学解释神学思想、建构神学体系的文本。更为重要的是,对古典希腊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存,并不仅仅是由来自修道院里的宗教学者进行的,世俗的图书馆和大学也为这一工作做出了贡献,甚至许多皇帝和一些上层人物都是希腊学者或文学的爱好者。例如,在罗马帝国的早期,雅典大学在研究古代文化方面就非常有名。在查士丁尼的拜占庭文化的黄金时代,虽然此时基督教文化取代古典文化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其标志性事件就是查士丁尼关闭雅典学院。但是,君士坦丁大帝设立的君士坦丁堡大学,课程设置是非常世俗化的,包括哲学、法律、文法、天文学、几何学、数学、医学以及音乐等。这些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同样,希腊语在拜占庭,特别是帝国的东地中海各行省已经成为通用语言。可以这样说,要不是拜占庭,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荷马与索福克里斯都要亡失了。

其次,拜占庭文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拜占庭帝国毕竟是来自罗马帝国,古代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现实,不能不成为拜占庭帝国的思维方式中的决定性因素。新的都城的建立,并没有使罗马帝国的东方部分离开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在继承罗马帝国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它把古代的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了,并且形成了基督教的东方特色。其主要特征就是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是以古代希腊哲学和东方哲学作为其阐释基础的。他们不仅抛弃了西罗马帝国以拉丁文作为宗教正统语言的做法转而使用希腊语,而且把希腊哲学和犹太教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与基督教精神融合起来了。要谈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注意两个文化现象。一是东方曾经是犹太教的发源地,这样就形成了东罗马帝国教士们的优越心理。在他们的心目中,东方的基督教比起西欧的罗马教宗,更为正统和纯粹。再者是当时出现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学者,都是从希腊哲学出发来阐释基督教的内涵的。例如,被认为是“基督教的真正的父亲”,并在基督教发展初期就非常有影响的亚历山大里亚城的斐洛,不仅本人就是一个犹太教徒,对犹太教的东方哲学背景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他又受到希腊哲学的深刻影响,对古代希腊文化有着较为高深的造诣。“他试图用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葛派哲学观点去解释‘摩西五经,从而使犹太教的教义同已趋庸俗化的希腊哲学相混合。他以新柏拉图主义的‘绝对理念——‘逻各斯作为上帝创造万物的‘本原观念,作为从理性上阐释《圣经》的理论根据”(徐家玲68)。后来基督教的传教者保罗等人就是从他的理论前提出发,引申出了一些重要的神学思想。这样的现实,形成了东方基督教的教会人士热衷于宣传和实践一种直接同上帝交往的感恩的心理。甚至拜占庭的修道院还发展出了静默不语的修行方式。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形成了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方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即“教会自立,教会与民族意识相一致、教会与国家一体化,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教会受王权制约和控制等”(徐家玲70)。

再次,拜占庭中世纪的文化也吸收了罗马政治制度文化中的多种要素。拜占庭毕竟是罗马帝国中世纪的实际继承者。当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打着罗马帝国的旗号,以古代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的名义号令天下的正是拜占庭的神圣罗马帝国。他们不仅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名义,而且在管理制度和统治方式上,仍然照搬了古代罗马的政治结构、法律制度、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方式。因此,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仅拜占庭人的帝国以“新罗马”自居,就是在当时和后来整个中世纪人们的心目中,地中海世界仍然属于罗马人的世界。“在国家管理方面,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后继者们尽量保留了罗马帝国政治法律制度中一切可能保留的东西,如中央政府机构、元老院、法庭,而罗马法的作用依旧;地方管理的行省制度和军政分离的体系,以及城市库里亚(市议会)在管理城市方面的特别权力和职责也一概维持旧制”(徐家玲63)。特别是在查士丁尼皇帝的主持下,将古罗马的法律整理成法律汇要,并经过改造,将罗马管理制度和形式固定下来。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继承了罗马法律的精神并成为后来的西方法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拜占庭的文化也是在罗马的政治结构、法律基础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也具有与古代罗马帝国相似的世界性帝国的文化特色。

最后,拜占庭的中世纪文化也是典型的东西方多种文化要素混合而成的文化。与罗马

帝国一样,拜占庭始终是一个由多民族、多种族、多种文化要素在武力征服和专制统治下混合而成的政治实体。就疆域和版图而言,在6世纪时,拜占庭的领土就包括着意大利、希腊以及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地区、北非和西班牙南部等庞大疆土,地中海和黑海都在拜占庭的版图中。876年一1025年间,尽管帝国的版图明显缩小,但意大利南部、整个爱琴海地区和小亚细亚等广大的疆域仍然在帝国的统治之下。威尔·杜兰指出:君士坦丁堡的颠峰时期,在“它将近100万人口中,主要是亚洲人或斯拉夫人——包括亚美尼亚人、卡帕多细亚、叙利亚人、犹太人、保加人、半斯拉夫种的希腊人,以及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意大利、回教地区的各色商人和士兵;在这些人之上则是一小撮希腊贵族”(346)。在这些地域生活的各个民族都曾经拥有过自己的独特文化。因此,拜占庭的历代统治者们,尽管希望用统一的基督教文化来规范这些文化,但是,毕竟还能够给予这些文化一定的自由。正是这种对其他文化的自由态度,才使得犹太教、伊斯兰教的一些学说也可以经过改造而进入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同样,君士坦丁堡作为全帝国的行政中心,汇聚了来自东西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众多优秀的学者、政治家和各种人才。拜占庭所处的地理环境,又使得它与多个不同的文化圈相互重迭或接壤:西北部是拉丁文化兴盛之地,北部属于斯拉夫各个部落的广袤领土,东部地区是阿拉伯文化圈。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地区的碰撞和交融极为频繁剧烈。

综上所述,希腊文化为拜占庭提供了文化思维的基础和范畴;罗马人为其提供了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基督教为这一文化提供了思维的框架和方向;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的东方民族为这一文化提供了科学和哲学的因素。由于“希腊和东方文化在短期内的相互渗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于是出现了一个新文明”(伯恩斯230)。

与西欧中世纪文学一切都从头创造的发展之路不同,拜占庭文学是在对古典文学的样本接受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的。拜占庭人对古代希腊罗马著作和文艺作品做了大量的抄录和保存,表现出了强烈的尚古倾向。各种史料告诉我们,“东正教在这段时期似乎不反对抄录异教的名著;……君士坦丁堡大学忠实地把古代的名著保存至拜占庭帝国的末期”(杜兰100)。如公元6世纪初的编撰家约翰·斯托贝依司克编辑的诗文选集,就选了大约五百名古代诗人、历史学家、演说家和哲学家的作品,为后人保存了古代文明的精华。拜占庭文学对古典文学的继承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拜占庭人在接受古代文学过程中,注意选择对拜占庭社会生活有用的东西加以接受,但并不是全盘照搬,简单模仿。在整理古典作品时,着重了解和体会古典文化的审美观,学习和掌握创作古典杰作的技能和手段。另一个方面,拜占庭人在积极主动吸收古典文学精华的基础上,注意发展创造,形成了自身文学的特点,从而使古典文学在拜占庭文化的特殊形式中得到特殊的保护。

在诗歌方面。拜占庭最早的诗歌作品是在古代希腊的题材和手法的影响下出现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所受的启蒙教育常常是来自荷马史诗,然后才是《圣经》。在拜占庭文人中间,“言必称荷马”似乎是很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希腊的诗歌对拜占庭诗人的创作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诗人们在诗作中主要叙述古代的神话和传说,表达转变时期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作品大多歌颂爱情、美酒以及人世间快乐的生活。例如,在450年前后,希腊遗民穆萨乌斯就写下了著名的诗作《英雄与领袖》。按威尔·杜兰的说法,此诗描写了黎安德要游过达达尼尔海峡到他所钟爱的美女希洛身边去。在被淹死后,他的尸身冲到希洛所住的塔底下,希洛也投水殉情。在这首诗歌中,爱情的忠贞是最基本的主题,对男女之间生死相依的爱情的肯定,仍然是古代希腊诗歌的余响。在6世纪前后出现的一部优美的抒情诗集是以《希腊诗集》命名的,据说作者都是拜占庭宫廷中的基督徒绅士们。他们是以古代的心情和方式写下了对生活的热爱。

与这些古典趣味相得益彰的诗歌作品是宗教赞美诗的出现。基督教教会礼仪的日益健全和复杂化,促进了教会歌颂文学的繁荣。这些在大型宗教聚会中所唱的赞美歌,有着别具风格的韵律。5世纪至6世纪的罗曼努斯是教会歌颂文学的著名作者。他写的许多赞美诗在中世纪长期流传。“教堂赞美诗的鉴赏家和专家们一致认为,罗曼努斯是最伟大的东方基督教教会诗人之一,有人甚至称他为‘最伟大的宗教天才、‘新希腊的但丁等”(徐家玲167)。在7世纪,索非亚大教堂的祭司乔治·比希狄亚被认为是拜占庭最优秀的世俗诗人。他现存的诗作都是用短长格的诗句写成的,主要有“希拉克略皇帝远征波斯记”、“阿瓦尔人攻击君士坦丁堡记和圣母显灵后他们的失败”、“希拉克略皇帝”和“六日”等。“六日”这首诗作取材于《旧约·创世纪》,翻写了上帝六日创世的故事,目的在于阐释诗人对当代社会的理解和深思,并以对上帝创世的描写来评判当代的事件。因此,这是一部关于创世的哲学和神学的长诗,在当时的基督徒中颇受欢迎。它的韵律整齐优雅,很快传到了拜占庭之外。

在10至11世纪前后,拜占庭的民间叙事诗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新的诗歌样式。这些诗歌作品大都是民间歌者写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叙事诗歌作品是《瓦西里·狄吉尼斯·阿克里特》。作品的主人公是个拜占庭人心目中的英雄,他一生都在为保卫拜占庭的安全与阿拉伯人及国内的邪恶之徒进行着斗争。诗歌叙述他出生在马其顿时期的小亚细亚,其父是阿拉伯人,母亲则是基督徒。他的姓“狄吉尼斯”,意思就是“两个民族的混血儿”;而另一个姓“阿克里特”则是“战士”和“边境保卫者”的意思。史诗描写了阿克里特的身世、生活方式和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揭示了10世纪小亚细亚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以及民族融合的历史特点,也表现了拜占庭民族英雄的基本风貌。而史诗中对阿克里特的家庭和宫廷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拜占庭时期军事地主贵族割据一方,享有无限的权利和财富的生活。“这一史诗的风格颇接近西方的骑士传奇,如《熙德之歌》、《罗兰之歌》,也同阿拉伯世界的传统故事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在这一传奇故事中,可以找到许多与阿拉伯《天方夜谭》和后来土耳其叙事诗中的情节和人物的联系”(Vasiliev 369—371)。带有西方民间骑士叙事诗特点的韵诗体传奇作品还有《贝尔山德罗和赫利山查》。这部叙事诗歌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王子外出冒险的故事。主人公经过种种挫折与艰险的考验,与自己的心上人终成眷属。这部作品受到西欧骑士文学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拜占庭晚期的诗歌艺术产生了传奇性的史诗作品《利比斯托斯和罗达内》。作品的情节和思想内容酷似《贝尔山德罗和赫利山查》,但希腊文化的韵味更强烈,基本摆脱了拉丁文化的影子。更具希腊古代文化特色的拜占庭史诗作品是15世纪出现的《拜占庭的阿基琉斯》。这部诗作把荷马史诗中阿基琉斯的故事移植到了拉丁人占领的拜占庭的土地上,表现了中世纪时期带有东方特点的英雄风貌。其故事情节和风格与10世纪前后出现的狄

吉尼斯传奇相似。

拜占庭的诗歌艺术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诗人们不仅从古代的传说中去寻找自己创作的灵感,也借《圣经》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志向;既仿照古希腊诗人阿那克瑞翁和萨福的写作风格和意境,歌颂人间的爱情和欢愉的生活,也赞颂圣使徒和他们的神迹乃至他们的圣像,或赞颂皇帝们的文治武功。这些诗歌的主要优点是简短、优雅、韵律整齐(多采用六脚韵),诗体鲜明生动,诗句轻盈柔美”(徐家玲169)。

在散文艺术方面。拜占庭的散文作品大致包括历史著作、人物传记、回忆录、传奇小说以及神学、科学、哲学著述等等。

早期的拜占庭历史散文大多都是历史学家撰写的。5世纪恺撒里亚的尤西比乌斯开传记写作的先河。作为教会的历史学家,他有“基督教教会史之父”的美誉。他著名的作品是《基督教会史》和《君士坦丁大帝传》。在《基督教会史》中,他建立了一种新的阐释历史的方法:不是要写作战争的过程和将军们的业绩,而是“为了灵魂的安宁而进行的最平静的战争”。他告诉人们,应该“勇敢地为真理而战,而不是为了国家而战”;应该“为虔敬而战而不是为最亲密的朋友而战”。在这里,他所说的“真理”,其实已经变成了基督教的“真理”;他所说的“虔敬”,其实已经成为了对基督教的“虔敬”。实际上,他就把古代希腊罗马以来把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史学观,变成了以神作为历史真正发展动力的神学的史学观了。

威尔·杜兰曾描绘了这一时期拜占庭历史散文著作蓬勃发展的状况。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是普罗柯皮乌斯,550年他出版了《战争记事》,以后又写成了一部名为《秘史》的著作。《战争记事》共分8卷,作者用大量的笔墨,生动详实地记叙了查世丁尼时代的波斯战争、汪达尔战争、哥特战争、摩尔人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详细记载了6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君士坦丁堡的尼卡暴乱以及大瘟疫的情况,还有对当时不同民族国家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以及神话传说、自然现象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当时拜占庭时代的百科全书。“普罗柯皮乌斯对于自己经验所不及的事情偶尔记载欠确实;他有时抄袭希罗多德的方法和哲学,有时抄袭修昔底德的演说词和围城事记;他也有着当时一般人的迷信,使得他的著作因征兆、预言、奇迹和梦兆而失色不少。不过对他亲眼看见的事物之记载,则又每一件都经得起考验。他勇于负责,对资料的处理极合逻辑,他的叙述也很引人,所使用的希腊文也清晰明了,而且极为典雅”(杜兰101)。很多学者认为普罗柯皮乌斯的史学写作观念和方法,几乎构成了拜占庭历史编纂学的基本模式。

《战争记事》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价值。第一,形象塑造很有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人物的演说和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他笔下的查士丁尼、贝利撒留、狄奥多拉、所罗门等,都是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一方面体现出了现实中英雄人物的真实特征,具有常人不具备的胆识和谋略,同时在他们的身上也有着普通人的弱点和不足。例如,作者记叙了公元486年波斯国王科巴德颁布法令实行共妻制引起民众不满而被废黜,并被关押在一个城堡中。但他不甘心,于是就想尽一切办法东山再起。他让自己的妻子利用美色勾引看守,还采用掉包计最终逃跑成功。到了白匈奴国后,娶了国王女儿为妻,开始复仇。最后率领兵攻陷波斯王宫,挖出了波斯王布拉泽斯的双眼并将其打入监狱。很多学者已经指出,这段历史并非如此简单。但作者这样描写则使其更像文学作品了,人物的性格塑造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第二,场面描写富有文学性。应该说,在这部战记中,有很多精彩的文学片段。例如,在第六卷中,普罗柯皮乌斯在描写波斯人攻破安条克城后,有两个安条克贵夫人带着面纱逃跑时被敌军包围,为避免受辱,纵身跳河自尽。在城中,当一个入侵的士兵疯狂地要虏走一个美貌的女人的时候,这个女人的右手却拉着自己刚刚断奶的孩子不愿松开,而孩子摔倒在地,号啕大哭。每个看到这些场景的人,都会潸然泪下。

在9世纪迈克尔三世统治时期的佛提乌曾经写过极有价值的当代史。佛提乌不仅有汇集古典希腊文化精华的《图书集成》问世,而且还有2篇记述860年俄罗斯人对君士坦丁堡进犯的著作。在11世纪出现的著名历史学者是迈克尔·塞勒斯(10187—1080)。他曾经在君士坦丁堡大学教授过哲学,也曾经进入过修道院。1071年至1078年间,曾担任君士坦丁九世的首相。他在神学、哲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历史学以及法学方面都有著述。据说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将《伊利亚特》背得烂熟。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古典艺术和柏拉图哲学,也有一些诗作和书信流传于世。他的《编年史》以公正、生动、华丽的笔法记述了一个世纪(976—1078年)以来的阴谋和丑闻。其作品思想深刻,文字优美。尤其是他为母亲和当时的法官克西菲林以及一些政治家们所写的葬礼词,都是拜占庭文学的精品。他被认为是中世纪拜占庭世俗文化的主要代表者,也成为了后来西欧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所崇拜的文化先驱。此后,还有许多学者记载了拜占庭面临的内忧外患和逐渐走向解体的历史过程。较有影响的有12世纪的著名历史学家约翰·西那姆斯;12至13世纪的迈克尔·阿克米那提和尼西塔斯·阿克米那提兄弟;14世纪的约翰六世以及15世纪拜占庭灭亡前后出现的约翰·卡那努斯等等。

拜占庭散文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种类是人物传记或圣徒传记。前面提到的恺撒里亚的尤西比乌斯是第一个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下了《君士坦丁大帝传》的作者,并开创了撰写人物传记的先河。该书中虽然充斥着对君士坦丁大帝的溢美之词,但是由于作者比较熟悉君士坦丁其人和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该书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此后,各种形式的人物传记日益增多,圣徒传记几乎成为拜占庭传记作品的主流。在破坏圣像的动荡时期,圣徒传记更是大量出现。从微不足道的崇拜圣像的小人物,到有一定身份的大主教和虔诚的女皇狄奥多拉,都有崇拜者为他们写传记。其中不乏文学上的精品。科穆宁王朝时期的公主安娜·科穆宁娜写她父亲的传记《阿列克修斯》,歌颂了其父的文治武功和拜占庭的内政外交成就,目的是试图说明她的父亲是真正的“第十三使徒”和上帝在人间的真正代表。

拜占庭的回忆录和小说创作的数量较少。最早出现的回忆录式的自传性作品大约都产生在10世纪以后。尼斯福鲁斯·布莱米底斯的自传比较典型;教士约翰-哈梅尼阿特斯所写的关于他自己904年在阿拉伯人攻击萨洛尼卡城的历险经历成就也较高;14世纪末至15世纪的约翰六世也曾经写过较有影响回忆录文字。在12世纪之前,拜占庭的小说仅有少量的翻译作品。据任西曼记载,当时有两部译自阿拉伯语的小说,其故事来源于印度的《七个智者与小公主》。这两篇小说主要反映了此时文化交流的情况。此后,一个以维护圣像崇拜而闻名的大马士革的约翰,在与阿拉伯人民长期生活和交往中,写出了传奇小说《巴尔拉姆和如色芬》。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伊斯兰教王室的王子接受基督教的故事。应该说,作家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基督教思想,让人们信奉基督教。但故事的形式和写作手法却汲取和仿效了佛本生故事的模式。它的传奇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在中世纪被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地区流传。

猜你喜欢

拜占庭基督教希腊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
探究拜占庭镶嵌画的美学风格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前的东地中海世界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希腊:日落最美的弧度
拜占庭之光
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紧缩计划引爆希腊大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