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陶艺课程教学
2009-06-22王官旭
王官旭
摘要:本文追溯了中国陶艺教育的历史并对山东济南青岛两地陶艺教育的普及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全新大背景下开设陶艺课程的意义。通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把陶艺课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虽丰富万千,但最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可能深、尽可能多的掌握陶艺知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陶艺教育:课程意义;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3-2111(2009)03-160-02
我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方式与其他手工业一样是以父子、师徒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在历史上对中国陶艺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以办学方式推行陶艺教育的是1906年由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的湖南瓷业学校。实际上是以技艺为主的中等陶瓷专业教育,而我国最早的高等陶艺教育据现有关资料统计是随上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的陶瓷科开始的。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就我国陶艺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而言,我国的陶艺课普及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偏低,如欧美日把陶艺课作为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开设课程,早于我们半个多世纪,其普及程度和陶艺水平更是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为陶艺的社会普及和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曾经在技术和设计上处于世界前列的我国不知不觉在许多方面落后了很多。
目前,陶艺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进入课堂是个热门的话题。据笔者对济南、青岛两地开设陶艺课程学校的粗略统计中,就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教育学院及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等高校;在两地的中小学中,如济南历城二中、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国际学校等,也开设了陶艺课程。在国内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国家教委针明确指出高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近些年来才得以迅速发展。陶艺具有很强的创新特点,要求独立创作,突出主题,展现个性。从不断完善设计稿到选择成型、装饰工艺直至烧成,整个过程都处在一种创新、调整、提高的循环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陶艺具有涉及学科门类广泛的专业特点,不但涉及到艺术大类中的各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文学、历史、化学、物理及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学习陶艺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主动的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在近些年所有新开设的课程中,陶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三维空间训练方式,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更好地理解形体,同时也通过多种装饰手法以及色釉与形体相辅相成,这种具有平面、立体、色彩相结合的特点,可以把所学到其他专业知识举一反三地进行大胆运用,适合各个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当然,陶艺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1、极大多数学生具有浓厚的做陶兴趣,但部分学生对陶泥性质缺乏了解。驾驭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到陶艺造型当中,专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强。例如,在陶艺课进入到实践阶段后,有的学生每遇到作品塌陷、变形以及开裂的问题自己往往不去思考和尝试解决方法而求助于教师;有的学生急躁冒进,在对泥性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品体量过大过于复杂或者过于小气等等。2、部分学生过于重视造型且成型手法单一,艺术语言缺失。在陶艺的知识体系中成型工艺较为完整,具有固定的模式,而装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自由发挥。很多学生过分重视造型,对于相对应的装饰因素考虑不足,作品内涵空洞,缺少打动人的吸引力。3、部分学生创作思路过于僵化保守,忽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作品多数是瓶瓶罐罐加大面积的色釉装饰或模仿我所做的装饰示范,形式与内容脱节,作品使人感觉零散,缺乏鲜明的创作主题。针对第一种问题,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在学生从失败后束手无策时再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例如有的学生在泥条盘筑上开始不娴熟,盘了不久就倒塌,倒塌数次后我告诉学生原因是底部太软没有支撑力,所以必须等底部有了相应硬度再往上加高,这只有在实践时才能有切身感受。对于第二种问题,以启发为主,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手法——泥条、泥板、注浆、印坯和多种语言——镂空、粘贴、刻、削、印等加以表现;建议把在三大构成中学过的点、线、面的知识应用到作品装饰中,开阔学生的装饰思路。例如学生的陶艺作品《器皿》在造型流畅的基础上,所运用的点的装饰手法使作品清新而且更有活力。对于第三点问题,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留意陶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如在逛商场时留意家具店中的陶艺小品、欣赏北京08奥运街头陶艺作品等)、制作自己喜欢的陶艺小物件(如小首饰、人物、动物等)、为自己家设计一副陶艺壁画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查找书籍资料、浏览网络、欣赏国内外陶艺作品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思路。
相比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陶艺教学有其独特之处,要教会学生的不仅包括成型工艺、装饰技法、施釉工艺、烧制工艺上的特点,也包括创作思路的开阔。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把陶艺课程流与形式,要往深度上引导学生,使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陶艺制作上用泥土做材质去表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在陶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在陶艺课程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陶艺课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如传统佛像、生活陶瓷、优秀学生作品等等,通过对陶艺作品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可以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由此使学生对“作品究竟是怎么做成的,釉究竟是什么”等等问题产生好奇与渴望学习的急切心理,从而加深学生对陶艺课程的兴趣。每次课程结束我都高兴的看到,学生在自己的作品烧制成功后,普遍怀有一种成就感和一丝“断臂维纳斯”式的遗憾与不甘。
二、在陶艺课程实践阶段,不但要强调技术问题,也要注重设计问题。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所围绕的具体内容首先是陶艺的制作技术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技术熟练。具备了这个前提下再进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而现在的陶艺教学早已摆脱了这种模式,陶艺课程与其他门类的艺术课程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了纯技术与纯艺术两大部分。完成一件陶艺作品有两种大方向上的选择,一是可以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或材质上,二是可以把肌理或色釉上的装饰形式作为突出对象。这两者都是陶艺作品迷人的特色。但并不等于说两者是完全分离的,只是说在不同的作品中,两者各有侧重。成功的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而技术需要设计来提升品味,技术虽熟练但没有设计的因素仅仅是一个物品而已。因此,在学生对陶艺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两者都要重视,鼓励学生做多方位的尝试,才能为下一步的创作阶段留下深厚的印迹。
三、在陶艺课程作品创作阶段。不仅要强调陶艺制作的过程。还要强调陶艺的最终效果
陶艺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有“七十二道方成器”之说,分为炼泥、成型、装饰、施釉、干燥、烧成等多道工序,在每一道工序中又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工艺要求,每一个工艺坏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最终完成,所以,在陶艺作品创作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程序来进行。然而,仅有熟练的制作工艺是远远不够的,作品创作阶段毕竟要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包括选料、造型、肌理、用色、烧成气氛等等环节,简繁得当,层次分明,使泥、肌理和色彩紧密的服务于造型,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能有较强的整体感,从而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在课程结尾阶段,对学生的陶艺作品做集中讲评,并就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正
在这个阶段,当所有学生的作品集中到一起时,通过对比孰优孰劣,教师和学生会一目了然。挑选些优秀的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品进行讲评,分析作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鼓励,会增强学生的信心和上进心;纠正普遍出现的问题,理顺正确的创作思路,会加强学生对陶艺课程掌握的牢固度。学生的陶艺作品形式多样,有的注重表现主题,有的注重形式美的追求,虽然水品有高低之分,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都是相同的。教师应该去感受学生的作品,尽量少一些批评,多给予些鼓励和建议。
当然,陶艺课程教学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陶艺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但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深、尽可能多的掌握陶艺知识。陶艺课程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只要是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经全体陶艺教育者的携手努力陶艺教育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为我国陶艺事业输出大批优秀的人才,中国的陶艺事业必有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