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朔西街看中西文化融合
2009-06-21陈红旗
陈红旗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阳朔西街这条古朴的南方小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已经成为中外文明的“洋人街”,对阳朔西街的学术研究也日益增多并涉及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人文、建筑等,但是很人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去探讨,本文试图从西街独特的文化现象,探讨国外游人是怎样适应并融入当地文化的。
[关键词] 阳朔西街 文化融合 宿主文化
一、阳朔旅游与文化传承
始建于公元590年隋代的阳朔西街,长500米,宽8米,呈“s” 延伸,路面卵石铺成,是典型的南方小街。据阳朔县志记载,西街是当时唯一的一条街道,“半村半商”。一直到70年代街道周围还是菜地。直至80年代,才被一些独自个人游的外国游客惊奇地发现,碧莲峰脚下竟然有这么一条古老而安宁的街道。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儿是休闲、身心放松的最好去处。而坐落在阳朔县城中心的西街自80年代以来则逐渐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国最大的外语培训中心之一。
阳朔旅游业发展很快,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一年一个新台阶。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民居旅游业亦迅速发展,从事民居旅游的农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400多元。
这个原本闭塞的阳朔西街,凭借改革开放之东风、挂靠桂林,已经成为桂林乃至广西最洋气的小街。最近被国内外游人评为中国“最值得观光的50个景点”之一。
阳朔既古朴而又现代。阳朔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会萃之地,可谓文化与历史渊源久远。而且阳朔民风纯朴,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人与自然环境、山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构成这里的社会和谐。
二、阳朔西街与文化融合
1.典型的东方文化模式
一位外国游客说,阳朔西街是一条典型的中国老街,是一个外国人可以从此学习中国古老文明的窗口,也是阳朔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小街的路由鹅卵石铺成,显示出历史的久远,两旁的店铺都是明请时代的两层楼木结构、粉白墙、红漆窗、铁灰瓦,都是南方小镇当时的典型建筑。
西街是一个展示东方工艺品的真实平台。这里既汇集了全国的民族工艺品,也有当地特色产品;人们为健身强体继承了中华传统,如练习、传授武术或者功夫、太极拳、针灸、按摩是西街的另一中国特色;当地的傩戏与傩戏面具制作是阳朔的另一景观;阳朔有很多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节日和风俗。
2.西街的国际化趋势
大量国外游人的到来、短期逗留,越来越多的咖啡店、小酒吧的涌现, 赋予这条古朴的南方小街许多全球化的特征,不仅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也富有许多西方文化因素。据信十多年来西街还见证了上百个跨国婚姻,有许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洋女婿、洋媳妇。可以说,除非洲外,其它四大洲在阳朔均驻有代表。
3.宁静祥和的休闲地
优美的山水风光、高质量的西餐使阳朔成为那些已在中国各地游览之后最理想的休闲之地。阳朔因其喀斯特地貌,自然的山岩到处都是,从九十年代开发的第一条攀岩线起,至今已有58条,这不仅使阳朔成为中国唯一县级攀岩地,而且已世界闻名。中国攀岩协会已决定将阳朔建成中国攀岩基地。
4.和谐的社会环境
阳朔人不仅和谐相处,而且诚恳好客,对国外游人、八方来客,无论贵贱,他们都会平等相待。许多久住的游客常常会以西街的这些店铺当成他们在阳朔的家。
三、阳朔西街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这一概念是美国人文学家雷德•菲尔德、拉尔夫、林顿等人于1936年最先提出的。在《文化适应研究备忘录》一书中他们将对于两种独立的文化相互接触,结果形成一种对这一新环境的适应过程称之为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被广泛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之中。而根据跨文化研究学者金的看法,跨文化适应就是人们为了满足新文化环境之需而不断提高其适应水平的过程。也就是研究旅居者或新移民如何经历宿主文化与其出生地文化结合不当或不相融合所造成的苦恼或窘迫。
人们会对于外国游客初次到阳朔西街就有宾至如归之感,惊讶不已。确实,外国游客非常喜欢西街,除了上面所述的多种文化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外国游人能很快、很顺利地适应当地文化。一方面,是外国背包客有强烈的到西街旅游的动机与愿望,其适应能力也较强。另一方面,宿主文化一直在努力促进外来人在这儿文化适应的进程。外国游客之所以能适应西街的文化氛围,除了他们自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外,西街的宿主文化便利条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宿主文化所具备的便利条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1.平等相待
对客人,阳朔人都以宽厚善良的胸怀平等相待。无论先后、无论贫贱、无论高贵显达与平民百姓,他们均以友好与热情的态度欢迎。这种阳朔人独特的品质把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吸引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很自然,这也有助于外国游人适应当地生活。
2.价格低廉
一位来自法国巴黎的女士在中国呆了六个月后来到西街,觉得回到了家。她说这里的木式建筑、酒吧、人行道上欢笑的人群、摆在屋外插着蜡烛的餐桌,令你仿佛象置身巴黎。当然这不是巴黎,我们入住的饭店的房价就可证明。确实,即使按中国标准阳朔的价格是较低的。据信外国游客在阳朔的人均消费大约60到70人民币元,也就相当于8个美元左右。物品便宜价格是促使外国游客愿在阳朔久住的另一因素。
阳朔县与西街出现的文化现象是由其客观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因素所决定的。在白彩云的《阳朔西街旅游发展、变化与趋势研究》一文中她坚持认为这里的旅游发展与甲天下的桂林、阳朔山水风景,地方政府对旅游大力扶持及聪明智慧的商人们的勤奋努力直接相关。
3.改革开放意识
用本地人话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可以称之为筑巢引凤。阳朔可以说山水依旧,但人变了,变聪明了,环境也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他们知道只有把阳朔建设得更美,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内游人来观光、来旅游消费;外商来投资能挣钱,阳朔人也有收获。他们做得越好,投资越多,就越能优化阳朔的环境,越能使阳朔发展起来。据统计,阳朔县2004年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0多个,投资近10亿元。《山水园》、《新西街》、《印象刘三姐》、《世外桃源》等新景点项目已经投入使用。2006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印象刘三姐》天天晚上爆满,甚至一个晚上连续演三场。
笔者认为,西街虽然存在文化融合现象与倾向,可这并不等于东、西文化在这儿已经融合,也并未产生出第三文化。国内外游客、友人在这里出现文化休克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小摊贩们追着游人兜售、叫卖,市民当中的一些不文明礼貌让行为、也让游人不理解、不适应。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主要是阳朔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风光,而改革开放的大潮、蓬勃兴起的旅游业又为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频频注入新的活力与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Charley H.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Fifth edition,1998.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1998.
[3]陈振,倪向阳.提高开放意识细品发展成果.
[4]林景英.从阳朔西街现象看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