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09-06-20贾宗福齐新军王知非任向民
贾宗福 齐新军 王知非 任向民
摘要:本文结合哈尔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三零五化”的人才培养思想和“三三一”的办学理念,架构了基于校企合作的“2.5 + 1.5”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案,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阐述了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和力争学校、政府企业、三力合一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举措。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经济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软件产业是信息化产业的核心,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软件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软件产业而言,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才和高层次的软件构架师、项目管理人员外,更需要一大批掌握多种技术原理、具有熟练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要求劳动力的综合技能也要相应提高,因此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于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哈尔滨学院是一所教学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和老牌大学毕业生相比,我们的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就业压力大。如何恰当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毕业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以软件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掌握软件工程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能力,以及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具有发展成软件行业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潜力的,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自软件工程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在软件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并结合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明确了“三零五化”的人才培养思想和“三三一”的办学理念。
3.1“三零五化”人才培养思想
走软件产业技术路线,采取动态的教学计划,以“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为指导思想,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重点,以基于问题、案例、项目教学为主线,开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培养目标定向化、能力培养工程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资格认证多元化、产学合作多样化”的思想指导下,努力跟踪新知识、新技术,构建面向软件行业的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2“三三一”办学理念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教学、研发、产业三者统一;学校、政府、企业三力合一”的办学理念,并采取相应措施和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4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架与实施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制定,要注重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004年以来,我院先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软件工程方向上实施了“3+1”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实习、就业”一条龙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业率达到100%,并为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依此对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4.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结合我院多年来与IT 企业联合进行毕业设计及实习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与外向型IT 企业联合培养软件人才的新模式,即:两年半高校的学历教育和1年半在企业进行软件工程实践的“2.5 + 1.5”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是采取“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就业上岗”四位一体的培养方案。即两年半时间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培训;半年时间由企业完成基础培训(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公司制度等)、技术培训(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及开发工具和环境)、项目实训(模拟开发一个完整的项目);半年时间到软件企业进行软件工程实践(生产实习);半年时间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毕业设计(实际课题研发,完成毕业设计)和上岗就业。
这种模式使得高校和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作办学,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参与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这样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按需培养人才,实行定单式培养;企业可以利用其在运作理念、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无形资产注入高校的办学过程,并为自己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这样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4.2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完整的教育过程,是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依托的实施过程。因此,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跟上软件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更要突出实践环节教学。
(1) 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我们是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技术及应用结合起来构建课程体系,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平台即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模块即在平台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动态的专业选修课),目前开设了五个方向的模块课程,包括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娱乐与多媒体、数据库、软件工程。
同时,邀请相关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设计,开展订单式、定制式培养,并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软件人才培养机构、知名IT厂商的合作,将其先进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引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来。
(2)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知识、进行科学试验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提出了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五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可用图1来表达。该课程体系较好地体现了“技术、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理念。
图1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4.3建设师资队伍
(1) 为了实现学院制定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师资队伍结构上采取“专职+聘任+共享”方式和“三三制”原则。其中,1/3为专职教师,来自本校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1/3为聘任教师,来自国内外IT企业的骨干技术专家;1/3为共享教师,来自其他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教授、专家、学者。
(2) 加大专职教师的引入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专职教师的引入,我们既要考虑学历层次,又要注重IT行业经验。专职教师每年必须进入IT企业实际锻炼,以提高教师的软件开发能力和专业技能,知晓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要状况与特点。
4.4教学改革
(1) 探索教学模式
加强产学合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单位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我院先后与北京科瑞尔思、大连华信、黑大伊思特、哈尔滨海康、哈尔滨奇安等多家在国内有影响的大型公司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了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尝试。实践证明,面向校企合作的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中,我们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施教对象以及有利于职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选择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能够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和项目驱动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勤学和善学。激励教师正确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考试。目前,我们已经建立完成了主干课程的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式和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部分课程已经实现了网上考试。
(3) 改革实践教学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学院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任务,基本思路是“软硬件实验环境适用化、实验平台综合化、实验内容系统化、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全面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改革实验管理体制,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5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学院除与上面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外,为进一步加快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成果转化,将企业引入学校,2008年与哈尔滨奇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哈尔滨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在校内建立了研发和实训基地。
专职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所软件产品的研发,已获得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厅科研资金40万元。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学院对大三的学生,以研究所为教学场所,开展以导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项目研发为主线的系统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06级计算机和软件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完成实训,减轻了学生负担,降低了办学成本。总之,研究所为学院搭建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体化平台,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研发、产业三者统一。
4.6学校、政府、企业联动三力合一
(1) 自软件工程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投入和政策倾斜,先后投入300余万元,组建了7个专业实验室,满足了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同时,学校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力争将软件工程专业建成省级示范型软件学院。
(2) 软件工程专业经4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08年7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型软件学院,年底又被哈尔滨市政府认定为“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奇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哈尔滨市服务外包企业”。从而软件学院将获得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及相应资助。
(3) 除实习和实训基地提供的教学资源外,奇安公司投入了50余万元,与学校联合建立了研发大厅和实训实验室。
总之,学校、政府、企业的联动,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和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提供了坚实保障。
5结束语
本文是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校企合作实用型IT人才培养探索实践”的研究成果。它提出的与外向型IT企业联合培养型用型软件人才的新模式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有利于学生主动适应软件产业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企业输送满足其需求的软件人才,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通过对05、06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施,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我们还需深入进行总结、探索、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骆斌,赵志宏,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2005(4):25-28.
[2] 汤正华. 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 教学研究,2006(6):57-59.
[3] 苗淑杰,康维新,李伟.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模式的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2007(9):215-217.
[4] 林丕源,刘才兴,张明武,等. 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38-240.
[5] 刘征海.普通本科层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5):101-102.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l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JIA Zong-fu, QI Xin-jun ,WANG Zhi-fei, REN Xiang-min
(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 Harbin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training model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were introduced. We have implemented som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s on thought of training person.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training model ;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