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职业内在联系的思考
2009-06-20侯彦明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势头迅猛。从高职教育的宏观理念到等微观的课程建设与开发,都在如火如涂的展开。但在这发展的背面,我们不能不清醒的认识到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受到最大的冲击还是就业质量、就业前景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问题归结在一起就是毕业生职业选择与所学专业之间衔接不畅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的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做为类型教育发展过程中,研究类型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职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高职;专业设置;职业
作者简介:侯彦明,(1972),男,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教授,毕业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外包,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2-0055-02
一、专业与职业
(一)专业
广义的专业(Profession),是一些具有特定或相同劳动特点的行为集合所构成的,是一个专有的概况性名词。有时也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比较高级、复杂、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脑力或体力劳动,这是从社会分工角度去理解的。
本文讨论的专业是从学科与技术的角度进行划分的专业(Major)。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及的专业大多数指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有针对一个职业的专业,如会计专业;有的针对一个行业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甚至有针对跨职业跨行业的专业,如电子商务。我国高等院校在“精英教育”阶段的高校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其中,社会分工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教育结构是专业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二)职业
职业(Career)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利用自身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这是它的经济性。同时它有社会性,它更多的是指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工作(Job),职业发展的过程个人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获取合理报酬的同时,也获得精神财富,从而获更深的个体需求层次,实现个体自身价值,职业要求个人对它的忠诚。职业须同时具备下要素:
1、目的性,即职业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
2、社会性,即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社会系统中与系统内的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
3、经济性,即职业的从业人员获得报酬的同时,会为系统内部创造价值;
4、技能性,即职业的从业人员必需掌握一定的区分于其他劳动的特殊技术和能力;
5、稳定性,即职业源于社会需要,经历一定时逐渐形成,并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6、规范性,即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7、群体性,即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数。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前文分别就专业和职业的含义进行了单独的阐述,社会生活中我们姑且不去了解两者先后顺序,但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即相互关联又相互不同。
首先,从知识链条上来看,专业的知识是横向的,相对于职业的知识来说是准备性的而非针对性的,是宽范的,具有可移植性。职业的知识是纵向的,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知识链条,针对性极强,范围窄,可移植性差。
其次,从两者的关联度方面,他们有三种关系。
(1)一个专业对应一种职业(一对一):这种情况最为简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职业的需求目标相一致,往往这种专业对应的不是职业而是岗位。这种专业一般在中等职业院校或职业高中比较常见,如焊接技术专业等。
(2)一个专业对应多种职业(一对多):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宽泛的,没有针对某一固定的职业,而是从知识准备的角度为多个职业或职业群服务,基至这些职业是跨行业跨领域的。这类专业一般都存在于普通高校中,在高职院校中也有相当多这类的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等等。
(3)多个专业对应一种职业(多对一):这种情况就是专业针对职业的培养目标是清晰的,这类职业多是需要综合知识和能力,不是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所能满足的。这类职业如新闻记者,政府公务员等等,他们或许需要营销专业,中文专业,管理专业,法律专业等等的专业知识。
第三,从两者的内含和外延上看,他们有三种关系。
(1)专业包容职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职业发展一直在专业的领域内,选择的职业与学习的专业相吻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2)专业为核心,职业包容专业。是指以专业为核心发展职业,个人的职业发展以专业为核心,向外扩展。这种情况下,职业与学习的专业虽然方向一致,但职业发展超出所学专业领域,需要自学和进修来适应职业。
(3)专业与职业交叉。以专业为基础发展职业,个人的职业发展在专业基础上有重点地沿某一方向拓展。这种情况下,专业的大多数知识对职业的发展有必要的,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专业学习中并不能全部满足,需要自学和二次进修。
二、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专业与职业并不是简单包含、被包含或者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职业的发展需求来正确分析专业的设置。但我们高等职业院校起步较晚,一直以来被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来对待,被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一种补充的类型教育也仅有2年的时间,从专业设置上还能看到出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痕迹或者说是一部分专业与他们相同。
1、专业面过窄,限制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不合理,知识能力体系不全现,过分针对职业中的单一岗位,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选择性小,限制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这些专业的设置与短期的培训班相拟。
2、专业面过宽,职业针对性不强。专业的培养目标过宽,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能力不对应,学生毕业后依据所学知识很难找到对应的职业岗位。这些专业大多是抄袭了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型专业。
3、专业设置缺少对行业、职业的分析。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有的专业置很盲目,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没有认真分析本地区,本行业和职业所需的人才结构、技能进行设置专业和配置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后,在本地区很难找到适应的工作岗位。
4、专业设置缺少前瞻性。高校的专业设置即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更应该具有前瞻性,预测未3-5年的的行业和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开设相关专业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但目前高职院校很少有
这类专业,使得社会需要某类人才时,学校要等2-3年后才能培养出来,造成需求与供给的严重脱节。
三、高职专业的设置必需融入职业要素
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没有那一个国家能够对现有的以及未来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能力做出完整的规划和描述。但做为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还必需把行业与职业的需要真正融入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独立风格的人才培养框架。
1、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应以行业定位为主导,钊对相关岗位情况来设置专业。此外,在考虑专业设置时,还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
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开设的专业应有尽可能稳定的生源和就业需求。
2、依据职业能力的需要,创新投资机制,灵活融资,加快硬件建设教学硬件设施配备的数量、先进程度、完好率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关系到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各种融资的方式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全可以把现代企业筹集资金的做法应用于实践中,使自己真正融人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
3、依据行业职业的需要,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更为复杂,对师资的要求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与此同时,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具备这些能力的同时,还应该聘请一些行业一线的高手,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让那些确有专长、富有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4、依据职业的分类,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专业划分要以技术、职业性和职业岗位群为主。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根据《大典》职业标准,把职业所需技能与课程体系相融合,开发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但这里需要强调在开发课程时可以针对职业岗位的需要,但课程体系不能过分局限于某一岗位,应该针对岗位群或行业设置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面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所设专业的专业面应宽窄并存且符合一定的国际规则。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表明,高职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的高职专业设置通常都是宽窄并举的。我国高职专业设置也应遵循宽窄并举的原则,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还是应该以设置专业面宽的专业为主,这些更加符合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有的技术岗位不断分化复合,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一个人一生可能会多次变换职业和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为这种变换奠定一定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专业面过宽也会削弱专业的职业性,针对性不强,难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上手快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在最后一个学年根据市场需求,在宽口径专业下设置若干专业化方向,来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
[2]王芳,张志强.高职高专院校应找准位置办出特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2002(6).
[3]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4]赵建国.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相衔接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2(2).
[5]李沛武,刘桂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鲍艳,王辉.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7]张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专业设置问题探讨[J].职业资格.2007(11).
[8]林茂森.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制约因素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2005(7).
[9]刘春清,线恒录,刘士奇.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