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职课焕发出生命活力
2009-06-20陆素菊
陆素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实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核心环节。但是当前中职课堂教学却处于教师感到越来越难教、学生觉得越来越乏味,“教师怕上、学生厌学”的尴尬境地。本学期我们在上海某重点中专开展的课堂教学实验证明:尽管中职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处理教材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上不断探索,同样可以让中职的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首先,研究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健康成长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中职生因学业上的挫折,普遍存在自我否定或长期受压抑的心理,容易自暴自弃,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做到“备教材更备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实施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学互动,让学生自然表达,在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善用“眼神”、“微笑”、“手势”等“传递爱的信息”的体态语言;在“板书”、“提问”、“倾听”、“为同学的精彩回答鼓掌”等细节处理上,让学生感知被认可和自我价值。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被关注被尊重中,学会关注和尊重他人,建立自信。相反如果教师只关注教材和教学进度、“目中无人”、“见物不见人”,或象征性地“提问”,或一味的指责批评,得到的可能是学生的“趴桌子”或“高高挂起”。以开放的心态,不抱任何偏见地对待学生,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给予及时评价,特别是给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我们在某班听课后班主任老师参与评课所感慨的那样:“我班学生的课堂表现太出乎意料了,他们其实很要强,也很聪明,叫人惊喜”。有时候偏见会挡住我们的眼睛,只要给他们机会,中职生同样可以出彩。
第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如果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原封不动地“演示”教学内容,学生则容易处于被动配合和消极接受的地位,即使安排一些学生参与,也只是为了配合教学环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要我学,只能使原本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学习更加“敬而远之”,失去学习兴趣。如何实现从“围绕教师”到“关注学生”,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需要我们用心地安排课堂教学中的细微环节。比如在提问环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的问题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状况的“活问题”;将“板书”与“学生的回答”结合起来,把学生回答的“闪光点”,通过“板书”逐条记录、动态地加以整理,以此将学生的参与纳入课堂知识的建构,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即时的调整。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并由此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倾听”和“分享”的习惯。这种富有弹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留出空间和可能,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素养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其实并不需要专门的“控班”。
第三,适切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学互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表演、小组活动等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商务类(物流)专业的专业课上,采用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分工有序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课堂提问改师生之间“一对一”模式为师生之间和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提问等多向互动,组长与组员之间分工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他人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细心地捕捉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作出“有差异的处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当然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控而不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的实验证明,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实现课改成果的关键,也为反思和调整课改的重要契机。只有在课堂教学层面,才能清楚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地落实学生发展的办学目标。作为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同样离不开课堂这一平台。一切对于中职生和中职教师的主观偏见,不管是来自理论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会妨碍对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基本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