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及其现代意义

2009-06-20张学松

中州学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意蕴和谐

张学松

摘 要: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等领域里的一个观念,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蕴涵着“诗人心灵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意境、格律等也都蕴涵着和谐思想。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具有现代意义与价值: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可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启示我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启示我们尽可能避免战争,向往和追求和平。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和谐;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212—06

中国文化在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种“和”文化。“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的本义是指音乐的声音相应、协调,后来引申发展为哲学、政治、伦理、美学等思想,指事物多元的对立、冲突、融合、统一而达成的一种协调的状态、境界。中国古代这种和谐理论与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理论不谋而合。尼各马可《算术引论》第十九章说:“和谐总是来自对立,因为和谐是不同因素的统一,以及相反因素的协调。”和谐思想寓含于哲学等多种学科和社会生活之中,前贤时哲对之论述已相当充分。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之一,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否也蕴涵有和谐思想?笔者在认真研究思考后,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形式,以抒情见长。但任何文学都不可能不表现思想,“诗言志”的“志”主要即指思想。不过,文学表现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形象思维,这是它与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区别。所以,中国古典诗词尽管也有如“鼓瑟鼓琴,和乐且湛”(《诗经•鹿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经•棠棣》)、“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经•伐木》)、“既和且平,依我磬声”(《诗经•那》)等对“和乐”的咏歌,但不可能像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那样直接表现和谐思想。和谐思想只能蕴涵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之中,需要我们去发掘、体味。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探索。

一、中国古典诗词内容的和谐意蕴

(一)诗人心灵的和谐

现实生活充满对立、冲突、矛盾,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其外。对立、冲突、矛盾的生活令人感到烦恼、不安、孤独、痛苦、空虚,敏感的诗人更是如此。如何化解对立、冲突、矛盾,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谐?政治家通过斗争来解决,宗教徒到宗教中寻求解脱,而诗人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写诗,到诗歌的天国里安顿不安的心灵。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由于朝中权贵谗毁,于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李白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长安,次年南游吴越,写下了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诗人在梦中飞渡镜湖,攀登天姥,观览神仙洞府,展现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缤纷迷幻世界。其中虽有“迷花倚石”的恍惚,但在整个梦游的过程中,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飞渡的愉悦;“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攀登的愉悦;“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字里行间洋溢着观览的愉悦。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社会黑暗的矛盾冲突,在这梦幻世界里得到解决,其悲愤的心灵在这梦幻的世界里得到暂时的安宁,进入和谐之境。尽管梦醒之后,“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但经过梦游以及对梦游抒写的宣泄,诗人的心情毕竟是轻松多了。

如果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想象构筑与现实有别的“可能世界”以获得主体心灵的安宁、和谐的话,那么,屈原的《离骚》则通过想象直接生动地展示其心灵冲突融合的过程。在《离骚》这首长诗中,诗人的心灵的冲突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出”与“处”,一是“去”与“留”。第一大部分重点表现“出”与“处”的冲突与矛盾。诗篇从开始用大量篇幅写诗人进德修业,与黑暗现实和恶势力斗争,表现积极用世的思想情怀。但现实的黑暗与恶势力的强大,使诗人壮志难申,抱负空怀。于是他“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要“退将复修吾初服”,走独善其身的道路。可当他经过“反顾游目”、“往观四荒”的彷徨之后,“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依然不愿与现实妥协。这种心灵的“出”与“处”的矛盾并未解决。诗的第二大部分,诗人假设一个亲近的女性劝他与现实妥协,明哲保身,引起了他“就重华而陈词”、“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求索,这实际上仍是他心灵“出”与“处”矛盾冲突的形象展现。楚国既无贤臣(“闺中既已邃远”),更无明君(“哲王又不悟”),屈原“焉能忍与此终古”!他想离开了。诗的第三大部分就集中表现他心灵“去”与“留”的矛盾冲突。他假设了两个权威的卜者:灵氛与巫咸。灵氛劝“去”,巫咸劝“留”;灵氛与巫咸观点的对立正是屈原自身心灵的对立。最后他选择了灵氛所指示的道路,要离开楚国,远游“西海”(“指西海以为期”)。当他腾龙御凤,“邅道昆仑”,途经“流沙”,即将达到目的地时,“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又唱又跳,真是极度的欢愉!在神游中,“去”和“留”的矛盾经过冲突而达到了融合,获得了短暂的统一与和谐。不过,当诗人在光明灿烂的高空“聊假日以婾乐”之时,“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使他最终又无奈地“留”了下来。“留”下来怎么办?“即莫足与为美政兮,我将从彭咸之所居。”诗人从理想的天国又回到黑暗的现实,回到黑暗的现实又面临着“出”与“处”的抉择。最后,诗人决定以先贤彭咸为榜样,既不离故土,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也不独善其身,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渝。“从彭咸之所居”,是屈原“去”与“留”、“出”与“处”两对心灵矛盾冲突最终解决的方式,是两对心灵矛盾冲突的最终融合。诗人的心灵在“从彭咸之所居”中平静了下来,进入和谐之境。如果说前面的“奏九歌而舞韶”是短暂的欢愉瞬间的和谐的话,“从彭咸之所居”则是曲终奏雅,具有恒久性,是长歌当哭后的淡然与宁静。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和一成体,不可一无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从人类的进化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没有冲突,它有一个“融合—冲突—融合”的过程。原始混沌时期,人与动物未分,动物与自然浑然统一。人猿揖别以后,人成为万物的灵长、“五行之秀”。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向自然索取并改造自然,此时人与自然便有了冲突。当人与自然产生冲突并受到惩罚以后,先哲们便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省,以“仁民爱物”的思想情怀对待自然,对待人的生存世界。这样,“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形成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体现。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王维《田园乐》的第六首,是诗人退居辋川别业所作。诗写一夜春雨过后清晨辋川的美好自然风光:深红浅红的桃花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淡淡花香,沁人心脾;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朦胧的水烟中,袅娜迷人;花落满院,莺啼婉转,而“山客”犹自酣睡。这是一种多么静谧安详、和谐宁静的境界啊!“山客”——即诗人与辋川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诗人也就在这融合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趣。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写他独坐敬亭山的孤独与寂寞:天上的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此时只有秀丽的敬亭山与诗人相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被拟人化了,它与诗人相向而视,陪伴着诗人,成了诗人的朋友,敬亭山与诗人密合无间,“天人合一”。大自然成为诗人的朋友,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表现得更为鲜明。花间月下,诗人寂寞地独酌,无以为伴。他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把天边的明月,连同月光下自身的影子拉了过来,化成三人共饮。饮至兴奋时,诗人既歌且舞,而“月”则徘徊顾恋,似与其共舞。月与诗人完全成了相知相伴的朋友。

诗人以“仁民爱物”的思想情怀,亲近大自然,关爱生物,在杜甫的一些咏物诗中也有充分地表现。如《燕子来舟中作》: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艢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这首诗写于唐大历五年(770)诗人漂泊湖湘间。诗人以舟为家,漂泊湖上,舟中来了一只燕子。这只燕子曾入诗人故园,与主人相识;而今春社之日又来舟中,似乎是来陪伴寂寞的诗人,令诗人感慨万端:这可怜的燕子啊,你居无定所,处处筑巢,与我老身孤舟漂泊又有什么不同呢?“可怜”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燕子的哀怜,也表现了燕子对诗人的同情。燕子与诗人同命相怜,人与物浑然一体。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为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古代的思想家构建了“大同”的理想社会。《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见《礼记注疏》卷21)此“大同”之“同”,郑玄注为“和”(与“和同之辨”的“同”意义迥别),大同世界即大和世界,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这种和谐社会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中有鲜明的表现。桃源中人“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春种秋收,自耕自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逸”,老少皆宜,自得其乐。诗人以形象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谐安乐的社会生活图景。这里既有老子“小国寡民”的境界,也有孟子与《礼记•礼运》所构筑的“大同”世界的蓝图,是古代“大和”思想的诗意表现。

自从有了人类、种族、阶级和国家,战争就不可避免。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高形式。但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其结果都是悲剧。和谐社会摈弃战争,谁能说战乱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呢?《尚书•尧典》曰“协和万邦”,《尚书•无逸》曰“咸和万民”,《尚书•周官》曰“庶政惟和,万国咸宁”,都是追求民族、社会、世界的和谐。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是“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诗经》以降,表现反战向往和平的诗篇,代代有之,成为中国诗歌思想的一个传统。《诗经》的《东山》、汉乐府的《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唐杜甫的《兵车行》等,大家耳熟能详。晚唐诗人韦庄的名诗《秦妇吟》淹没千年而被重新发现后,对它思想主旨的研究,向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曰它讴歌农民革命运动,一曰它极端仇视和诬蔑农民革命运动。其实它都不是,它的深刻思想主旨就是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和谐”思想。

(四)人与人的和谐

人一出生就处在人我的关系之中。古人把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为“五伦”,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对这五伦关系,儒家规定了其行为准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对普遍的众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主张“泛爱众,而亲仁”(《论┯•学而》)。如果社会上人人各安其位,又“兼相爱”,都有“不忍人之心”即爱心,人与人的关系就会有序而和谐。

在各种人伦中,“夫妇”为人伦之本。夫妇关系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家和万事兴”;夫妇和是家和的根本,家和是国和的基础,故夫妇和又谓“为政之本”、“王化之基”。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咏唱夫妇之和的篇什。《诗经•关雎》,有人说是一首周人咏初婚的诗,有人说是表现男青年单相思的诗;无论怎样,其中“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均是夫妻和谐生活的写照。若为咏初婚则为现实写照,若表现单相思,则是想象的情景。《诗经•女曰鸡鸣》则以一对猎人夫妇黎明时的枕边絮语,反映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敬如宾、和谐温馨的融洽感情。家庭是避风的港湾,丈夫在外遭遇不幸和挫折时,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会给以莫大的慰藉和温暖。晚唐诗人李商隐婚后应试落选,其妻王氏便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慰勉,这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载:“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平时的相敬如宾是一种和谐,遭遇挫折时的相互理解支持、慰藉,是更深一层的和谐。

“父(母)子”、“兄弟(姐妹)”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两伦,前者是纵向的上下辈关系,后者是横向的平辈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两伦关系就能达到和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这首《游子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知扣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本质原因就在于它以一个典型的细节和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母慈子孝的母子深情与和谐关系。《诗经•小雅》有一首著名的《常棣》,前几章从多个层面反复曲折地揭示兄弟之情的重要,最后三章则直接描写歌颂兄弟之家共聚一室饮酒奏乐和乐融洽的情景:傧而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而家室,乐而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都是表现兄弟骨肉情深的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表现了他与弟弟子由的深厚感情、兄弟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成为对世间所有离别亲人所寄予的美好祝愿。

“君臣”不同于父子、兄弟两伦。后者是以先天赋予的血缘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前者则是一种政治关系、上下级关系。君臣关系和谐,处理得宜,才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诗┚•鹿鸣》,向被认为是国君设宴招待群臣的诗,三章诗均以“呦呦鹿鸣”开头以兴起“燕饮嘉宾”之词。第一章重点写国君赠送群臣礼物,群臣为国君出谋划策,指示治国之道;第二章重点赞扬群臣的道德威望;第三章重点写宴会热闹,君臣融乐和谐:“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是一首典型地体现君臣和谐的重要诗篇。

“朋友”是一种既突破了血缘关系,又不受政治限制且别于“众人”的具有典型性的特殊关系。《诗经•伐木》表现朋友关系的和谐:“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诗以鸟鸣求友来比喻人之不可无友;人能以诚交友,神明鉴而听之,自然和谐平康。李杜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二人诗名冠绝古今,友情也深笃厚实。乾元二年(758),李白因永王李璘兵败被判流放夜郎,远在北方的杜甫连写了《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诗,表现了对李白的深情关切和怀念:“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其诗友之情,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回肠荡气。同僚关系有时也可成为朋友关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在于它形象地表现了二人的“知己”之情、深厚融洽的同僚兼朋友的关系。

二、中国古典诗词风格、意境的和谐意蕴

(一)诗词风格的和谐

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而呈现的基本风貌。风格又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作家作品风格等。风格一词本身就蕴涵着和谐,因为它是内容与形式二元融合统一所形成的作品风貌。下面主要从时代风格、作家作品风格作些具体分析。

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流派纷呈,有李白之飘逸、杜甫之沉郁、边塞诗派岑高之豪迈、山水田园诗派王孟之淡雅,等等。这绚丽多姿的诗歌又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炼,有金石声”(陈子昂《修竹篇序》)的“风骨”之美,即阳刚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说盛唐诗歌“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多姿多彩的诗风统一于“风骨”之中,这就显示了多元的融合统一,也即和谐。从盛唐诗风的生成来看,也体现了多元的融合统一。从纵的方面来看,盛唐诗风是建安风骨与南朝齐梁柔美文风的融合;从横的方面来看,是北朝文学的刚健质朴与南朝文学的清丽柔媚的融合,是多样统一后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新的质素的时代文学风格。虽然盛唐诗歌以“风骨”著称,但它与建安风骨是有区别的。建安风骨具有慷慨悲凉的特色,而盛唐风骨则具有昂扬蓬勃的气象;建安诗歌尽去铅华,显得质朴健朗,盛唐诗歌声律具备,刚健中不乏清韵之美。除了大唐帝国开拓进取、昂扬乐观的时代精神影响以外,唐诗还吸收了齐梁诗歌的形式美,对建安风骨加以扬弃。隋唐统一之前近400年,南北对峙;南朝与北朝的诗风也判然有别。《敕勒川》是北朝诗风的典型代表,《西洲曲》是南朝诗风的典型代表。一个刚健质朴、意境壮阔,一个细腻缠绵、韵律优美。隋唐统一,经过近100年的积累,唐代诗歌达到了空前繁盛,而其以“风骨”著称的艺术风格,则是融合了南北朝诗风又加以创造的结果。

就作家个人来讲,其作品风格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融合统一。比如李白诗风豪迈飘逸,可他的《长干行》婉转缠绵,与其《蜀道难》、《将进酒》等诗迥然有别。再如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可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清新明快。词人如苏轼,其作品也并非篇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关西大汉弹唱,《江城子》怀念亡妻王弗,不也写得悱恻柔婉吗?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梁启超评曰:此词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一个作家的作品具有多样的风格,才显得丰富多彩,而多种风格中又有一主导风格。多元风格融合统一于一位作家,即和谐。

孔子评《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是说《关雎》具有中和之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见《礼记注疏》卷52)喜怒哀乐潜藏于心中,淡然虚静而未发,无所偏倚,是中的状态;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出来,符合一定节度,无所乖戾,是和的状态。中和就是和谐,“中和之美”就是和谐之美。《关雎》一诗写“君子”追求“淑女”不得时苦闷彷徨,但哀而不伤身体;写“君子”追求“淑女”既得时的美满幸福,但快乐而不过分。所以说它具有“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孔子的审美标准,也是一种美学风格。《关雎》一诗在人伦上体现了新婚夫妇或青年男女恋人的和谐,在美学风格上也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和谐。

(二)诗词意境的和谐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所谓意境,简言之即作家心灵主体的生命情调与客体自然景象——“情”与“景”的融突和合而创造出的艺术境界。情与景二元的融突和合,既激发出最深的情,也透入最美的景。景是情中景,情是景中情,犹如“天地絪緼,万物化醇”,一个崭新的意象、美妙的新境,显现在人世之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末一句写情,“枯藤老树昏鸦”等自然之景与诗人心灵的“断肠”之情交相融合。景已不是自然之景,景中含情,情中寓景,情景二元统一,从而创造出一种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怅触无边的艺术新境,这就是“和实生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谓“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就诗词意境和谐的状态与层次而言,“无我之境”是更高层次的和谐。王国维所举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这种层次的和谐;王维《辋川集》中的《辛夷坞》等也是这种层次的和谐: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寂清无人的山涧,灿若芙蓉的辛夷花自开自落。这种境界正是诗人淡泊宁静情怀的写照。诗中看似无“我”,其实自有“我”在,只不过是“我”隐去了。那深山幽谷中绚烂的辛夷花,在某中意义上也与诗人的精神品格相似相通合而为一,具有象征意义。这首诗中诗人之“寂”与辛夷坞之“寂”相融相合,不露痕迹,天衣无缝,乃“意”与“境”的最高和谐。

三、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和谐意蕴

以上两部分是从内容的角度谈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当然,“风格”中也含有形式;下面一部分则主要从形式的角度谈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

诗的格律主要是近体诗的格律,词与曲的格律皆由诗的格律发展而来,故本节所论以诗之格律为主。

中国近体诗——格律诗的产生与“永明体”密切相关。关于“永明体”,《南史•陆厥传》有如下描述:

(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

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之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所谓“永明体”即沈约等人所创立的一种新的诗体。这种新的诗体讲究“四声八病”,在五言诗的一句和两句中,将音韵错杂安排,所谓“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音韵的错杂安排,包括声的错杂安排、韵的错杂安排、调的错杂安排。所谓“声”的错杂安排,是指在诗中同一声母的字要错开,避免犯“傍纽”、“正纽”之病;所谓“韵”的错杂安排,就是指在诗中同一韵母的字要错开使用,避免犯“大韵”、“小韵”之病;所谓“调”的错杂安排,就是指平、上、去、入四声错杂使用,避免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病。这种声、韵、调的“错杂安排”,就是多元的协调统一,就是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中所说的“异音相从谓之和”,就是和谐。

格律诗的源头“永明体”的体式蕴涵着和谐思想。在此基础上,成熟的格律诗的格律具有和谐意蕴自不待言。下面重点从诗词格律的平仄、对仗、押韵等要素分析其和谐意蕴。

先说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因素和特征,是作家根据汉语声调(平上去入)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平仄互相交替或对立的节奏和旋律,就是所谓“声律”。无论是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其平仄格式都是四种基本类型。举一首“首句不入韵”式之七律为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杜甫的《客至》一诗的平仄即是此种格式。就其中一句诗来看,如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即声音的高低长短互相交替,这就形成了诗的节奏。“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自然现象彼此不能全同,亦不能全异。全同全异不能有节奏;节奏生于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朱光潜《诗论》)节奏是诗的命脉,有节奏诗才能读来顺口,听来顺耳,有美感。“节奏生于同异相承续,相错综,相呼应”,也就是说节奏是事物多样的协调统一;诗的节奏就是诗的语言声音的高低长短的协调统一,这就是和谐。诗只有一种声调就是“同”,就是单一,就构不成节奏,也就没有和谐。就其中一联诗来看,“平”与“仄”相对,对立统一,也体现了和谐。就整首诗来看,四联中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基本相同,第二字完全相同,这叫“粘”。“粘”与“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既“相承续”又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雷同。既“对”且“粘”,使整首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达到多样的协调、融合、统一,达到和谐。

再说对仗。对仗也是格律诗的重要因素和特征。所谓“对仗”就是把同类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出句与对句的句法结构、词性等相同或基本相同。如杜甫的《客至》,颔联的出句与对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句型都是主谓结构,相对的部分词性相同、结构相同:“花径”对“蓬门”,名词性词语对名词性词语,偏正式对偏正式;“不曾”对“今始”,副词对副词;“缘”对“为”,介词对介词;“客”对“君”,名词对名词;“扫”对“开”,动词对动词。颈联的出句与对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句型都是表因果关系的紧缩句,词性也相同:“盘飧”对“樽酒”,名词性词语对名词性词语,“市”对“家”,名词对名词;“远”对“贫”,形容词对形容词;“无”对“只”,动词对动词;“兼”对“旧”,形容词对形容词;“味”对“醅”,名词对名词。格律诗的中间两联必用对仗,首尾两联可自由。对仗使两两并行的句子在均衡对称中构成一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表现了二元的对立、融合、统一,体现了和谐。

最后说押韵。诗、词、曲都要押韵,古体诗、近体诗也都要押韵。不过,近体诗的用韵非常严格,无论律诗、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字数多的宽韵,如东韵、支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固然不能通押,就是字数少的如微韵、删韵、蒸韵、侵韵等,也不能邻韵通押。格律诗一般押平声韵,少有押仄声韵的。押韵的位置也是固定的,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用韵也可不用韵。律诗二、四、六、八句用韵的特征,体现了事物有规律的反复。这种有规律的反复,一是显得有序,二是构成诗的节奏和旋律。有序和节奏都蕴涵着和谐。

四、中国古典诗词和谐意蕴的现代意义

上面我们从内容、风格、意境、格律等方面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中国古典诗词虽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所蕴涵的和谐思想依然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

(一)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可使现代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家庭解体,老小失养,孤寡无助是处有之。加之就业与职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迫而急促,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凡此诸种压力导致心灵世界的失衡,焦虑、苦闷、烦恼、孤独、空虚、痛苦等等随之产生。如何调适心灵世界的冲突、化解精神矛盾,成为当今人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社会上各种心理诊所的涌现,都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来。但是,人类自我心灵世界的平衡、宁静、快乐、和谐,靠异己的权威和力量、靠外在的东西并不能真正解决,它必须依靠人的自我调适。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的“心斋”、“坐忘”、“无功、无名、无己”,儒家的“养心”与“乐道”等。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也是化解人们心灵冲突、进行自我调适的良方。当你心情苦闷思想困惑,特别是感到怀才不遇的时候,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的《离骚》,游心于这些天才诗人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人类的“可能世界”,心灵自会得到一种慰藉,获得平衡和宁静,由冲突进入和谐——哪怕是短暂的。大家都记得电影《林则徐》,写林在虎门销烟后被贬新疆时,空室独坐,手中拿着一本《离骚》的情景。这是一种象征,同时也说明林此时的宁静是与读《离骚》分不开的。

(二)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有助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

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下,人与人关系紧张。且不说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甚至互相残杀,夫妻离异、父子反目、兄弟阋墙、朋友背信弃义等亦多有存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对于调和现代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浙江那位杀母的少年,如果在杀母前有机会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或当他实施行动时耳边传来《游子吟》的诵读声,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据《世说新语》载,魏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于七步中作诗,诗不成者行大法,必随步应声便为诗云云。为了王位之争,曹丕欲置其同母弟曹植于死地;可当曹植应声写出著名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后,“帝深有惭色”,赦免了曹植。这说明曹植的诗感动了曹丕,得以免遭杀身之祸。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七步诗》表达的不是兄弟友爱之情,而是批判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行径,但它依然蕴涵有“兄友弟恭”的“和”的思想;它以不该怎样的陈述表达了应该怎样的内蕴,这正是它感动曹丕的地方。当然,曹丕的“深有惭色”,也说明他良心没有完全泯灭,尚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七步诗》的例子可警示当代人:兄弟之间要友好相处。

(三)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启示我们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危机逐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从渔猎文明到农业文明都是存在的。而由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文明的今天,则更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当代人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当代学者提出了种种方案,创立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也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如果我们能够像中国古典诗人那样把自然看做人类的家园,以“仁民爱物”的情怀关爱自然,以自然万物为友,与之和谐相处,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就会得到改善,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四)古典诗词的和谐意蕴启示我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

当代世界并不安宁。一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挥舞制裁大棒,加之民族冲突、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等等,致使世界多年来硝烟四起,战火不断。战争使生产凋敝,生灵涂炭,人类的家园遭到极大的破坏。战争、冲突、恐怖活动使这个世界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解决战争与冲突,是世界普遍的永久的课题,也是令政治家、思想家等大伤脑筋的问题,文学家、诗人更难开出医治的良方。然而,古典诗词中具有鲜明的反战主题,表达了古代诗人对和平的热烈追求和向往。阅读这些诗篇,无疑会受到启发和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定会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行 健

猜你喜欢

意蕴和谐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