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结束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对国民党政权的影响

2009-06-20张军亭

中州学刊 2009年3期

张军亭

摘 要: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外部因素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国民党过分迷信和依靠美国,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当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同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判断失误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对苏断交导致了在东北的失利。

关键词: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外交政策;美苏对华政策

中图分类号:K2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93—04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民党政权在抗战结束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土崩瓦解,看似偶然,其实必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偏重从国民政府内部进行考察分析。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处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之下,美苏对华政策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共两党的决策。本文试图要阐述的就是美苏对华政策变化对国民党政权丧失的影响。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对国民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影响

二战结束,伴随着日本战败,中国一跃成为远东唯一的大国。因此,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并使之成为维护美国在远东利益的工具,成为美国战后对华政策的必然选择。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布:“保卫中国即是保卫美国的关键。”①而要想真正保卫中国,首先必须使中国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成为远东的强国。正如美国国务卿赫力在他的《回忆录》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援助中国,使他强大和稳定……如果远东要保持稳定的话,那么在做任何安排时都要保证中国处于舞台的中心。”②其实,从波斯坦会议开始,美国就在全球积极谋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的命运因此一度被美国所左右。战后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美国的援助底线是决不在中国大陆上使用美国地面部队执行战斗任务。换言之,尽量避免内战,实行国共谈判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首要内容。美国作出如此选择也是经过通盘考虑的:

第一,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为之一战。马歇尔上台后,他努力达成国共停战,督促建立联合政府,限制美国军事顾问团的活动范围,拒绝扩大军事援助的计划。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一种广泛、共同的看法:美国的在华利益不值得诉诸武力。美国的战略重点自始至终在欧洲。马歇尔曾私底下跟顾维钧说“美国并不是非帮助中国不可”③。

第二,美国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二战结束后,美国面临大批军队复员的压力。1945年,美国陆军只有400多万人,1946年陆军只剩100多万,其中只有12000名士兵驻在中国。④即使美国愿意全力支持蒋介石,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美苏两国在《雅尔塔协定》的秘密条约中以牺牲中国的利益好不容易达成了暂时一致的对华政策,过分卷入中国事务也怕引起苏联的抗议甚至加大对中共的援助,最后像西班牙内战一样,演变成美苏之间的一场对抗,美国显然不会冒这个险。

第四,美国认为中国共产党为民主原则而奋斗。苏联的影响将支配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如果共产党失去了苏联的支持,中共无法与国民党竞争,最终只能妥协。而把共产党纳入政权,正是对国民政府进行民主改革的有利尝试。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的对华政策不断适时做出符合本国利益的调整:第一次是由抗战期间联共拉蒋抗日转向援蒋反共,其标志是史迪威被逼回国;第二次是由援蒋反共转向逼蒋容共,标志为马歇尔使华;第三次是调停失败后再次转向援蒋反共,继而有了三大战役;第四次是由全面援蒋变成“等待尘埃落定”的脱身政策。

而国民党方面坚持与中共的一战不可避免,并且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始终无条件地支持国民党政府,不会或不能抛弃他们,即使国民党处于危难美国也会予以援助。“美国不会丢弃中国”这一战略的判断失误使得国民党在内政外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首先影响了国民政府的对苏政策。因为蒋介石坚信美国会无条件支持国民党,美苏关系不可调和,于是义无反顾地倒向美国,实行彻底的反共反苏政策。其次,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是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之一。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从美国那里得到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援助:“自从对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政府以赠予和借贷的方式给国民党中国的援助总数达2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价值上等于中国政府货币支出的50%以上。”⑤正是美国的援助才使蒋介石信心十足,在自己准备不足的时候全面开战。由于过分迷信美国,国民党缺乏一种自力更生的精神,缺乏对未来困难局面的应对能力。当美国开始采取有限援蒋政策时,国民党束手无策。蒋介石也不得不检讨指出,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外交方针——“始终一贯,信赖美国”并没有错,“可是信赖友人,而缺乏自力更生的决心”,以致在解放战争后期,美国政府放弃国民政府后,国民党陷入了外交绝望之中。

美援除了影响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的决策外,本身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控制中国的经济才是美国援助中国和国民政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美国的商人和议员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商业场地”⑥;“无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多么有限制和有范围,它向美国呈现了一个赢得市场和材料供应的机会。”⑦争取把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美国货、特别是资本物资、机械工具、管理技术和信贷的市场”⑧。战后,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了几十个条约、协定或换文、合约,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慈善事业等方面,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每一次援助,都是以蒋介石对中国主权的出卖为代价的,中国的神圣主权在美国帝国主义者‘援助声中,一次又一次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攫取了。”⑨国民党同美国的合作“成功部分所获之善果,不足以抵消不成功部分的恶果”⑩。

二是军事上完全依赖美援形成的唯武器心理及美军指导上的失误是造成国民党战场上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援造成国民党军队唯武器心理,士兵精神状态和战役战术皆围绕美援变动,一旦美援不继,上下心理不战自垮。同时,美援中的很大一部分落入共产党军队手中,间接增强了中共军事实力。1949年8月美《白皮书》尖锐地批评对蒋的军事援助“只会更加增强共产党力量”(11)。虽然美国提供了很多军事专家,但是他们的经验在中国根本行不通,还带来了指挥上的混乱。具体战役战斗中美国的插手干涉也是蒋军遭受重创的原因之一。如淮海战役初期,徐州守军不退反而投入重兵被事实证明是战略决策错误,蒋不肯放弃徐州的顾虑在于国际影响,华盛顿警告说,放弃徐州是消极避战而暂停对他的20亿美元援助;淮海战役中杜聿明部被围陈官庄急需外援,美在此时却高唱“不能保证无限制支持一个无法支持的中国”(12)的调子;平津战役中傅作义不顾南京一再电催而迟迟犹疑,未能及早逃往绥远或江南,也与美国坚持要求他的军队固守北平,并以两艘军舰的美援为诱惑有关。

三是扶植地方实力派,造成中央与地方军令不统一,协同作战不力。美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代理人的计划,以便必要时弃蒋换马或以此作为与蒋作政治交易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先后与桂系李白派、山西阎锡山派、北平傅作义派等部秘密联系。1941年1月14日前后,美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到北平向傅表示:“今后美国要抛弃蒋完全支持你。”(13)被傅拒绝。罗斯福曾暗示史迪威:“如果蒋在一次政变中被废黜,不管谁上台,美国都将给予支持。”(14)

总之,单纯的20亿美援根本无法抵消美国方面给国民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短短三年时间里,美国所攫取的一系列权益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各方面的主权,而且美军在中国的横行霸道引起中国民众的反感,并酿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而国民政府息事宁人的软弱态度难孚众望,损害政府形象。周恩来尖锐指出:“一年以来,美军在沪之横行及美货充斥,不满美之情绪遍于民间。”(15)在这一场舆论争夺战中,国民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致使很多人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信心,从而转向共产党,成为国统区有力的人民战线,从内部瓦解了蒋介石政权。

苏联介入与国民党苏对外交政策

东北东临日本,西控蒙古,北接苏联,南抚朝鲜,又是中国京津腹地的屏障,而且物产丰富,重工业基础雄厚,无论从战略位置还是经济地位来看,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争取东北成为国共争斗之关键所在。蒋曾经在国民党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说:“国民党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产党所有,则华北亦不保。”(16)可最终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东北争夺战中,本来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却败于共产党,使得东北成为其首败之地,酿成后面一系列无法挽回的后果。究其原因,国民党在对苏外交上的失误是主要的。

战后,苏联最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吸取二战被动遇袭的教训,制定新的国防战略,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即通过无限扩大领土以及在相邻国家和地区制造大量的“中间地带”,来确保国家的安全,而《雅尔塔协定》及其密约则是其国防战略的具体化。由于东北所处的特殊战略位置,使之成为苏联“中间地带”的重要一环。因而战后苏联把目光锁住了东北,这样就不难理解《雅尔塔协定》密约里面苏联对东北的要求:恢复1904年失去的在华权益,把东北变成它的势力范围。战后,为控制东北,苏联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取得一致意见,即都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对苏联来讲,防止日本的重新崛起和牵制美国独霸远东,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苏联也希望在东亚出现一个统一稳定的中国,而支持国民党的条件就是必须确保《雅尔塔协定》密约里面的权益,中苏关系就是在苏联对东北利益要求的前提下展开的。

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签订。倘如苏联之承诺,该条约对国民党而言也并非无法接受,至少在东北接收问题上,既可以收回东北的主权,又可以阻止苏联对中共的帮助,但关键在于条约本身对苏联撤军等问题没有任何详细规定,苏联所做的只是口头承诺。出现如此大的外交纰漏,当然不会是中国外交官的职责失误,唯一能解释的是“弱国无外交”。“1945年8月14日,我们的政府决定签署条约,那时我们在东北没有一兵一卒,而成千上万的苏联军队则已经进入这一地区。如果我们拒绝缔结条约,那么我们无法收复东北,除了我们诉诸武力驱逐苏联军队和中共会师。”(17)对当时的国民党而言,限制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和遏制苏联对东北的野心本来就很难两全其美,利弊权衡之后,国民党只能以东北权益和承认外蒙独立换取苏联对国民党的支持和对中共的约束。

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苏联愿不愿意履行的问题,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评论说,中苏协议“可以拯救中国国民政府……如果斯大林实行它的话”(18)。所以条约如宋子文所说:“这终究还是个诚意的问题。”(19)在互换与条约有关的照会时,苏联保证向中国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军需品和其他的物资,这种支持和援助将提供给国民政府,其实蒋介石早先已意识到,如果“我对苏所要求之答复为具体,而苏对我所要求之答复为抽象,乃即我方最大之失败”(20)。虽然担忧,但是并没有相应措施出台。相反,条约签订后国民党高层一片乐观,自以为东北已成囊中之物。

然而由于美苏联盟很快破坏,东西关系恶化,美苏都改变了自己的对华政策。美国开始支持蒋介石向东北运兵,接着又全力支持他打内战,在此情况下,苏联不甘心把东北交给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而该条约里对苏联的限制不强以及中共适时在东北发展为苏联制造了机会。苏军在东北实行的政策变成了“抑蒋助共”。在接收东北过程中,苏联的重重设阻使国民党陷于被动地位,在几次外交交涉无功后,蒋介石调整了对苏政策,开始将解决问题的重心偏于军事接收上,不再对外交渠道抱有希望,对苏态度也逐渐强硬,而苏联追求的是无论美苏关系及中国政局怎样变幻,始终可进可退的地位。苏联并没有放弃与国民党政府维持和平和建立合作关系的政策。1946年,斯大林曾几次邀请蒋介石访苏,被蒋介石断然拒绝,蒋介石私下称“此次婉拒史达林邀约赴俄会谈,为我外交之最大关键。”并且说决不“变更我基本国策”。(21)从此一边倒向美国。“中国的大患在北方非打一次大仗不能解决,并且将来美苏是非打不可的。”(22)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还发动了一个反苏游行,彻底断送了取得苏联援助的可能性。全面内战爆发时,蒋介石顿时捉襟见肘,在东北被迫转入守势。事实上,国民政府完全可以利用美苏的矛盾在中间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对苏断交直接导致了其在东北的失利。

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都在为各自的在华利益寻求代理人。美国加紧巩固与蒋介石的战略关系,帮助其巩固政权,试图将中国纳入美国势力范围。而苏联对蒋介石的亲美政策表示宽容流露出了发展中苏关系的兴趣,在苏联以东北为要挟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完全可以利用美、苏有求于己的形势,在两国之间争取最大的利益。但是,南京国民政府却采取“反苏亲美”的外交策略,并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造成无可挽回的局势。

注释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99页。

②③④(17)(18)(19)邹谠著,王宁、周先进译《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133、318、250、253、250页。

⑤赵佳楹主编《中国现代外交史1919—194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163页。

⑥⑦⑧美利坚合众国国会记录《第79届大会第1次会议的辩论和过程》,约翰•塞莫:《美国对华经济政策》,1945年12月20日《太阳报》,均转引自魏楚雄《美国战后对华经济政策的演变》,《史林》2006年第2期,第113—125页。

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编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文集》第一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1949年,第463—464页。

⑩郭永学、吴祖鲲:《海内外学者关于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的研究综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5期。

(11)(15)乔纳森—斯潘塞著,曹德俊等译《改变中国》,三联书店,1990年,第279、263页。

(12)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50年》,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44页。

(13)卓兆恒等选编《政治协商会议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07页。

(14)莫斯利著,蒋恺、施家鼐译《马歇尔使华》,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47页。

(16)《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签订与其影响》,梁敬錞编著《中美关系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53页。

(20)秦孝仪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第2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596页。

(21)(22)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99页。

责任编辑:何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