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故里问题再探讨
2009-06-20程峰
程 峰
摘 要:关于韩愈的故里问题,纷争由来已久,不仅学术界众说纷纭,而且民间也争论不休,从近年在修武所发现的创修于唐大中十年(856)的《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以及考古所发现的韩愈故里碑、墓碑等考察,可以认为韩愈故里应在修武,韩愈墓在韩陂,孟州韩氏根在修武。
关键词:韩愈故里;修武;《韩文公门谱》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81—05
关于韩愈的故里问题,纷争由来已久,不仅学术界众说纷纭,而且民间也争论不休,主要有“昌黎说”、“南阳说”、“孟州说”和“修武说”等。近年在修武所发现的创修于唐大中十年(856)的《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①以及考古所发现的韩愈故里碑、墓碑等,为韩愈故里问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提出了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从家谱史料谈韩愈故里
关于韩愈的故里,王兴亚、马怀云先生认为:韩愈祖籍昌黎、邓州南阳说失实,怀州修武说无据,韩愈故里在今孟州市②;张清华先生通过考证,认为韩棱至韩愈,徙九门而定居河阳,坚称韩愈故里在河阳(今孟州市)。③目前“昌黎说”和“南阳说”,学界基本不再坚持,“修武说”也很少论及,“孟县说”已占据优势。但修武《韩文公门谱》(简称《门谱》)的发现为韩愈故里的“修武说”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据。《门谱》一套三卷,基本内容为:第一卷为《序》,第二、三卷为韩氏的世系。《门谱•序》(卷一),计66页,132面,主要内容是门谱历次续修的序言。按照韩氏宗族规定,每30年续修一次,至1956年应续修35次,但因天灾兵燹等原因,只续修了28次,加上创建时的一次,共29次。而在每次续修时,都要聘请当时的地方官员或名人撰写序言,包含三部分:一种是地方官员和名人撰序,一种是韩氏族人中有名望者或与韩氏有姻亲关系且有名望者撰序,第三种是续修门谱者的自序。由于历代名人和地方官员所写的序言价值较高,能为家族增辉,所以,《门谱》将这些序言汇集为一册,成为这套《门谱》最有吸引力也最有价值的一部分。《门谱》的第二、三卷为韩氏的世系。《门谱》的第二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以《附》的形式,从韩氏始祖韩万,记至五十一世韩愈为止。其二,卷二的主要部分,即以韩愈为始祖,专记韩愈一门的传承关系,记止韩愈裔孙二十一世。《门谱》的第三卷,自韩愈裔孙二十二世始,记止韩愈裔孙三十八世(截止于1956年元月)。④根据《门谱》记载可知,修武韩氏是北魏后期由常山郡九门县的韩氏家族迁居而来的,修武应是韩愈的故里。
唐大中十年(856)修武县令杜其在为《韩文公门谱》所撰的序言中说:“吾官修武,与韩纩公至善。近日稍有暇晷,纩公赍宗谱来求之序……修武韩氏巨族也!南阳韩氏望族也!且巨族中仕宦累累也!科第相望也!青衿不少也!云卿公文词独行中朝,退之文公乃华夏硕彦,而称富饶者更多。”(以下凡引自《韩文公门谱》的,不再一一注明)杜其事迹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修武县志•秩官考》(卷七)中有记载:“大中间为修武令,于县西北二十里开新河,自陆真山下合皇母泉水,南流入吴泽陂。”在《韩文公门谱》的序言中,杜其的序言是首篇序言,是在唐大中十年所写的,距离韩愈逝世仅31年,作为主政修武的地方官,写下这篇文章,并非空穴来风,肯定是有充分依据的。这也是我们见到的最早关于韩愈故里的记载。
唐光启三年(887),在续修家谱时,韩愈长子韩昶的三子、唐咸通四年(863)状元韩绲为家谱撰写了第二篇序言:“考吾韩氏金枝玉叶,源出晋卿,与周同姓。列国称雄,七世诸侯,五世称王,世泽延绵廿三世,五百有年矣。秦灭韩而宗谱失传,后汉正刘之兴,故韩襄王孙信公,功著于汉,复封韩王。其幼子穨当公重归汉文帝,授封弓高侯,屡建大功。吴、楚反,功冠诸将,列侯相传六世,寔可谓功高德显,其后裔尊之为始祖。重建宗谱,子孙繁荣,户广丁众。贤臣满朝野,官宦盈神州,世泽相传廿世有奇,亦将五百年。西晋季,匈奴入侵,锦衣南渡,谱复失次。拓跋魏兴,爱贤礼士,穨当公十九世裔孙耆公,自赫连屈丐部往投之。魏明元帝封假安武侯,拜常山太守,卒赠泾州刺史。耆公子茂公,为后魏屡建奇功,战必胜,攻必克,魏太武帝赐升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封爵安定公,魏文成帝追封桓王。条叶再著,其后裔尊公为始祖。至吾祖文公,又十世矣!户广而丁繁,里居散漫。自茂公之曾孙镶公徙居南阳,已十有二世,创建门谱以镶公为祖,始建茔地葬韩陂……故欲以镶公断为始祖,改建宗谱,各门派增建门谱,自上而下一本万枝,自下溯源万枝一本也!吾祖天下硕彦,功高盖世,建门谱应以吾祖始。宗谱三十年一修,而门谱亦续,世代相传。凡三十年不续谱者,谓之不孝。”韩绲的这篇序言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作为韩愈的嫡孙,其身份不容怀疑,其考证具有可信性。在这篇序言中,韩绲确认了韩氏“自茂公之曾孙镶公徙居南阳已十有二世,创建门谱以镶公为祖”这一历史事实。明陈继儒在其所撰的《偃曝余谈》(卷六)中说:“修武县西北三十里,曰南阳,韩文公之故里也。”文中所说南阳在修武西北三十里。
北宋年间,韩愈的十四世裔孙、郑州知州、颖川人韩持正在序言中追溯了韩氏迁居修武的历史,肯定了韩愈故里在修武,而他处的韩愈后代都是从修武陆续迁出的。“修武韩氏……四十四世镶公因避后魏政乱,遂隐居于北修武安阳城。隋季世乱,强人占山,四十五世杰公避乱徙居修武县城(即古南阳城东郭门内),后子孙蕃衍,遍及海内……自后魏季镶公徙修武迄今已六百年矣。杰公又于隋季徙居南阳城,称为望族。或因灾荒兵燹,谱屡失传,惟修武世守先绪,至今子孙已逾数万,散居山南河北以及域外,其盛何哉。”元代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河内人许衡指出:“今修武韩,余孽子新联姻之岳氏也。系分南阳、颍川,望著昌黎。后魏季,徙隐修武安阳城。隋末世乱,避乱又徙居南阳城。人才辈出,遂为望族,创建族谱,迄今七百五十有年矣!祖孙二十七世,子孙蕃衍,固为修武旧巨族也!昔宗图完备,谱牒早纂,自唐季各门派增建门谱,文公之门谱益详,谱列三门益明,联支派昭穆序焉。”明代洪武三十年(1397),修武县主簿、韩愈二十一世裔孙韩景文在所撰序言中同样记述了韩氏源流迁居修武的来由:“……我韩氏源出晋卿,与周同姓。晋缪侯孙万公,采食于韩原,因有韩而邑以为氏。至后魏安定桓王茂公之曾孙镶公,避政乱隐居北修武之安阳城,始建茔于城北三里许青龙岭前……隋大业八年世乱,强人占山,安阳城危在旦夕,故镶公之长子杰公遂徙居南阳城东郭门内……吾祖文公,诗文冠世,位极人臣,终吏部侍郎,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公……是故,凡文公所出裔孙,拥立文公以为门之至尊始祖,创建族门谱。”
综上所述,修武韩氏应是在北魏后期迁居修武的。当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家居常山郡九门县的韩氏家族,深深感到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带来的危险。于是,在韩镶率领下,韩氏全家于北魏神龟元年(518)由常山郡九门县迁居到相对安定的修武县安阳城村。隋大业八年(612)为躲避土匪扰乱,韩氏四十五世韩杰又率领全族,迁至修武县(古南阳城)“东郭门内”。随着人丁繁衍,宗支增加,韩氏后裔又逐渐迁居许多地方。如以韩氏始祖韩万为第一世,则迁到修武安阳城的韩镶是四十四世;而韩愈作为韩万的第五十世孙,待其出生时,韩氏家族已在修武县城东关居住了六代。所以,得出结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没有疑义的。
二、从碑刻资料谈韩愈故里
就考古资料而言,在孟州现存有“韩文公故里碑”一通。该碑高247厘米,宽75厘米,厚21厘米。碑文为三行,楷书,共21字:“唐韩文公故里知孟县事叶世槐敬立同治癸亥年夏”。同治癸亥年即1863年。该碑原立于孟县城南门内韩文公祠前,现存于孟州市博物馆。而在修武,2006年6月,在城关镇的赵厂村韩氏祖茔内出土了有关韩愈的五通石碑(1958年“大炼钢铁”时,韩愈裔孙藏埋于此),其中就有三通韩文公故里碑:
其一,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该碑高125厘米,宽52厘米,厚20厘米,断为三截。碑文为三行,楷书,共25字:“唐韩文公故里修武县知县高世袭宋熙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立”。⑤宋熙宁三年为1070年。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韩愈故里的碑刻,为研究韩愈故里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二,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该碑高125厘米,宽55厘米,厚19.5厘米。石碑正面文字一行:“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阴11行:“据实考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讳愈,字退之,确为晋启南阳修武人也,治西北二十五里、安阳城村西北三里许、青龙岭前韩坡乃公墓和上世之祖茔也。韩氏先茔四字碑和墓冢尚存焉。修武县知事黄中、县丞白王易、教谕孙承恩、训导杨元、主簿李艺、典史李一登仝立石皇明隆庆五年三月十二日泐碑”。⑥明隆庆五年为1571年,这些立碑的官员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怀庆府┲•职官志》(卷十三)中均有记载,而且官职也准确无误。该故里碑在“韩文公”前多“昌黎伯”三字,其原因在于宋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恩诏韩愈为昌黎伯,所以后人尊称韩愈为“唐昌黎伯韩文公”。该故里碑不仅确认韩愈是修武人,而且也指出了韩氏祖茔以及韩愈墓的位置。其三,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该碑高130厘米,宽51厘米,厚20厘米。碑文五行:“碑记窃据昌黎伯、先儒韩子,谥文公愈确系南阳修武县人也。文启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实可谓百代文宗师也欤。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文林郎修武县知事淄川冯继照皇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谷旦”。⑦清道光二十四年即1844年,关于冯继照,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修武县志》记曰:“山东淄川人,嘉庆辛酉拔贡,(道光)十三年任。”由于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熜诏封韩愈为“先儒韩子”,所以,在碑文中有“先儒韩子”的称谓。
此外,1933年由河南省政府编印的《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也曾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修武县“韩文公墓”和“韩文公故里”两大景点。在介绍“韩文公墓”与“韩文公故里”的文字之间,编印有“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照片一幅。⑧利用实物,对照相片,书中的“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照片既非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也非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而是另外一通已经遗失的“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张清华先生在《韩愈考析三则》一文中指出:“称韩公故里者不一定就是韩愈故里,凡韩愈后裔及姓韩的名人,无正式谥号者,后人皆可称‘韩公故里。若是专称‘韩文公故里,那当是‘韩愈故里的专称,也是实称。”⑨相较于孟州、修武的韩文公故里碑,孟州的故里碑刊立于清同治癸亥年(1863),而修武的韩文公故里碑在时间上均早于孟州的韩文公故里碑,而且也成为系列,相较于孟州的一通故里碑是有说服力的。从碑刻资料来看,我们认为韩文公故里应当是在修武。
三、从韩氏祖茔及韩愈墓谈韩愈故里
关于韩氏祖茔及韩愈墓的位置,一般认为韩氏祖茔在现今孟州市西北10公里的尹村、韩愈墓在现今孟州市韩庄的韩园。⑩而修武的《韩文公门谱》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唐光启三年(887),韩愈长子韩昶的三子韩绲为家谱撰写了序言,不仅考证了韩氏的源流,而且指出:“自茂公之曾孙镶公徙居南阳,已十有二世,创建门谱以镶公为祖,始建茔地葬韩陂。”明洪武三十年(1397),修武县主簿、韩愈二十一世裔孙韩景文曾详细描绘了韩氏祖茔的地理位置及得名经过,指出:韩氏“至后魏安定桓王茂公之曾孙镶公,避政乱隐居北修武之安阳城,始建茔于城北三里许青龙岭前。至唐穆宗赐封茔地百顷,东至樊哙庙,西至山门河,南至陆真观,北至莲花池,故其地名始曰韩陂。”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韩愈二十二世裔孙韩庆勋撰写的《祖祠地亩志》记载:“金熙宗天会十三年,县令翟中舍崇儒重校,赐给韩陂祖茔边田地三百亩。”关于韩氏的祖茔韩陂,《门谱》卷一的最后附录有《先茔图》。该图由韩愈三十三世裔孙成德绘制、韩愈三十五世裔孙韩九香再绘。观察《先茔图》可知:韩氏先茔北靠青龙岭、南抵九里山,东南边界为樊哙庙,西南边界为陆真寺(观),西北边界为莲池寺。所以,韩氏祖茔韩陂位于焦作市马村区安阳城乡马冯营村西北云台山青龙岭前,距修武县城20公里。该祖茔自韩氏始迁修武的四十四世祖韩镶以下,至韩愈高祖仁泰、祖父睿素、父仲卿、叔父少卿、云卿、绅卿,长兄韩会等,俱葬于此。
对于韩愈墓的位置,《韩文公门谱》明确载:“先祖文公葬韩陂先茔。”其他的资料也予以证明。2006年,修武发现的关于韩愈的五通石碑,除了三通韩文公故里碑、一通韩文公祠祭田碑外,还有一通明嘉靖款的《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高140厘米,宽63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面为10行,楷书,共98字:“道冠古今公讳愈,字退之,生于大历三年戊申,卒于长庆四年甲辰,享年五十有七。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知修武县事顺天贡生单介撰,教谕霍州张诚书,丞北直隶蔡堪、训导定兴胡升、主簿临汾刘澄、典史湖广熊以兆仝立。大明嘉靖四十四年桃月上浣”。碑阴为11行:“窃惟先儒韩子,盖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四海之溺,忠犯二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考其志乃修武人也,祖籍世居于安阳城及治东廓。青龙岭南韩坡,然公之祖茔也。田百顷,四至分明,居人传闻亦然。公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坛领袖,自唐迄今天下人士皆仰之如泰山北斗,况其桑梓安敢不慎乎?详察韩坡角向南周围约千亩之外,尚存墓冢二十有余,坟墓不计其数,唯一方碑文曰:韩氏先茔。无墓碑,访居人妇幼皆知,同指一墓曰:此文公冢也。众口皆碑,确切无疑。但距县治三舍有余,四时以祭,风雨劳民不便矣。治西北隅赵场村旁有一墓,居人亦云文公墓。特镌文志之,以利春秋致祭焉”。(11)《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所立,关于修武的这六位官员,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职官志》(卷十三)、清道光二十年的《修武县志•秩官考》(卷七)均有记载。无独有偶,前引的明隆庆五年《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也曰:“据实考,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讳愈,字退之,确为晋启南阳修武人也。治西北二十五里安阳城村西北三里许青龙岭前韩坡,乃公墓和上世之祖茔也。韩氏先茔四字碑和墓冢尚存焉”。(12)
关于韩愈墓,历代文献也有明确记载。清叶九升《地理大成山法全书》指出:“文公韩愈墓在修武县城北三十里之韩陂,后靠青龙岭,前对九里山,形如双龙戏水。”并印有韩文公墓位置图。清道光二十年《修武县志•舆地志(下)•陵墓》(卷三)亦曰:“韩坡:在青龙岭前。上有一冢,周围约三丈许,高七八尺,居人传为韩文公墓。谚有云‘霜不打韩坡,严冬霜降,墓上草自青葱,前后左右数百亩中并无霜色,亦一奇也。”《道清铁路旅行指南》也曾对修武的“韩文公墓”作了如下的介绍。韩文公墓:“在青龙岭韩坡上。周围三丈许,高七八尺,相传为韩文公之墓。按文公,名愈,修武人。”这些记载与《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可以相互印证,确认韩愈墓的位置。
韩氏祖茔和韩愈墓在清代道光年间曾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门谱》卷三曾附录有两则《札记》,记录了清道光二十二年围绕修武韩陂韩氏祖茔、韩愈墓冢恶意“开荒”,故意毁坏韩氏祖茔的事件。一则札记没有署名作者,内容为:“道光壬寅(道光二十二年)春,马冯营村马保等五户,垦我韩陂祖坟,引起争控。马保等五户先发制人,将我祖茔中碑碣石器(石人、石马、石猪、石羊、石狮、石狗、石鸡等)毁灭一空,连乾隆皇帝御祭碑也不幸存。”另一则札记为韩愈三十二世裔孙韩海峰、韩洲共同撰写:“先祖文公葬韩陂先茔,皇甫湜作墓志铭,又作神道碑铭。但清道光二十年(应为二十二年——引者注),马冯营邨民马保等五户垦茔侵占,藏碑损墓。我族望多次交涉无效,以致兴讼,可慨也夫!”道光二十二年修武县马冯营村马保等以开垦荒地为由,大肆侵占韩氏祖茔护坟之地,甚而至于损碑平坟。以族长韩瑸为首的修武韩氏奋起阻止,上告县衙,当时的修武县知县冯继照当堂判令马保立即停止其侵占坟墓的不法行径。但马保在修武败诉后随即反诉至怀庆知府和河北道台。怀庆知府和河北道台先是委派候补都事史存礼会同冯继照重勘验事实,认定韩氏先茔在韩陂的事实,即“马冯营村西北一里余有山坡一座,名曰韩坡,内有墓冢一个,周围约三丈余,高约六尺”,但又不分立界址,并表示如果原告不服,“仍行解府审办”。马保等继续大肆侵占破坏,修武韩姓上告县衙,冯继照不能自行处理,禀报知府衙门赶快立界,府衙虽批“饬县会同委员确讯究详”,但又不派委到县。(13)尽管修武韩姓多次直接到府衙上呈催委,但知府不为所动,拖至数年后,修武韩氏虽被判赢得了官司,而此时韩陂的韩氏祖茔也被马保等人破坏殆尽,难以恢复原貌。
综上所述,从韩愈墓的位置,亦可断定韩愈故里在修武。
四、从修谱活动谈韩愈故里
韩愈长子韩昶三子韩绲在《韩文公门谱》序言中说:“宗谱三十年一修,而门谱亦续,世代相传。凡三十年不续谱者,谓之不孝。”所以《门谱》基本上是每30年续修一次,而且从明洪武年间开始,每次续修门谱时均有《编后记》来记载修谱情况。再则,在《门谱》续修之际,徙居各地的韩愈裔孙都要派出代表回修武参加续修,这种情况在续修门谱的《编后记》中可以找到依据。自明洪武年间开始,每次续修门谱的《编后记》,都记载了门谱续修的总理、执事、集资、采访、编次、缮写、校对、订本等人员以及其他裔孙的功绩。明洪武三十年(1397)、明正统十二年(1447)、明弘治十一年(1498)、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续修门谱的《编后记》,只有续修人员的名字、分工而未注明人员的来源地,但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续修门谱的《编后记》开始,不仅记有续修人员的名字、分工,而且也标明人员的来源地。如,清康熙三十年(1691)续修门谱的《编后记》是由族长韩尚志执笔的,记录了续修人员的名子:“族长:尚志;总理:尚贵(赵厂邨)、文耀(雁门);采访:文耀、应聘(宣阳驿)、邦受、国龙、鸿林、自明、尚礼、之春、之诚;缮写:文耀、应聘(宣阳驿)、邦受(韩平陵)、尚孝(墙南);编次:尚贵、文耀;校对:尚贵、之坤(宣阳驿)、国焕(墙南)、国龙(河内王贺邨)、之春(武陟马玄寨);装订:鸿林(孟县小韩庄)、自明(墙南);杂务:之诚(南关)、尚礼(获嘉安仪屯)。”康熙五十九年续修门谱的《编后记》,由韩愈第二十九世裔孙韩之英执笔,参加人员有“总理:有福(赵厂邨)、征(雁门)、之英(宣阳驿);采访:治府、治宽(雁门),之凤、之玢、之才(宣阳驿),一敬(平陵),邦俊、文俊、有锡(墙南);贵荣(南关),上(河内王贺),生阳(孟县小韩庄),有韩(获嘉安仪屯),贵龙(武陟马玄寨);缮写:有福、之凤、之玢、一敬、治府、邦俊、文俊、上、生阳;校对:征、有锡、有韩、之才;装订:之英,贵龙;杂务:贵荣,治宽。”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所记载的续修人员中可以看出,孟州的韩氏裔孙同样参加了《韩文公门谱》的续修。此外,清乾隆十九年续修门谱的《编后记》记载,孟县小韩庄的韩进义既为“采访”又为“编次”;清乾隆四十九年续修门谱的《编后记》也记载:孟州小韩庄的韩正兴既为“采访”又为“编次”,而在乾隆五十年承袭翰林五经博士韩九龄则是唯一的“参赞”。同样,清嘉庆十九年(1814)续修门谱的《编后记》还记载:孟州小韩庄的韩锡顺既为“采访”又为“校对”。由此即不难看出孟州韩氏与修武韩氏的宗族关系,即孟州韩氏根在修武,是从修武迁往孟州的韩愈后裔。这在《韩文公门谱》中亦可得到证明。最早徙居孟州的是韩愈第十一世裔孙韩德、韩智、韩乾、韩元。韩德,“长沙主簿”,原居冯营,“徙逃兵荒居孟州尹村。子四:善治、善书、善耕、善勤”。韩智,“修武录事”,自小韩邨“避金兵逃居孟州尹邨。子善贞”。韩乾,“修武典狱”,自后韩村“避金兵逃居孟州尹邨。子善政”。韩元,“武陟问事”,自后韩村“逃居孟州尹邨。”韩愈十二世裔孙:韩善元,“修武司户帐史。避金兵逃居孟州尹邨。子二:得中、得广”。韩善论,“修武问事。逃居孟州尹邨。子:得胜”。韩善诗,“逃居孟州尹邨。子得宽”。孟州西武章小韩庄韩氏,是孟州韩氏较大的聚居地之一,乃修武韩愈第二十八世裔孙韩国旺率子迁去后发展起来的。《门谱》记载:原居住于河内“王贺”的韩愈二十八世裔孙的韩国明、韩国麟“徙居孟县”;韩国旺“徙居孟县西武章小韩庄”。原居住地为河内“王贺”的韩愈二十九世裔孙韩三成,“迁居孟县西虢邨”。
综上所述,以近年在修武所发现的1956年续修的《韩文公门谱》以及考古所发现的韩愈故里碑、墓碑等资料为依据,通过论证得出结论: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韩陂,孟州韩氏根在修武。
注释
①《韩文公门谱》,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殿忠收藏,1956年续修本。
②王兴亚,马怀云:《韩愈籍贯诸说考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③⑩张清华:《韩愈先祖占籍迁徙流变与韩愈里籍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程峰:《韩愈故里问题研究的新证——修武《韩文公门谱》(1956年续修本)》,《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
⑤⑥⑦(11)(12)冯清长:《河南修武发现宋代韩文公故里碑明代韩文公墓碑》,《河南考古》(内资)2006年第4期。
⑧河南省政府:《道清铁路旅行指南》(油印本),藏于博爱县地方志办公室,1933年。
⑨张清华:《韩愈考析三则》,2008年中国孟州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13)史存礼,冯继照:《会禀马保与韩等争控地内的韩姓先茔由》,复印件藏于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殿忠处。
责任编辑:王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