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资源价值分析

2009-06-20张亚伟

中州学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自然资源生态文明价值

张亚伟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把自然资源纳入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在内的社会大环境中,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责任、公平、和谐、永续价值取向的自然资源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162—03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时代,人类在走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危机。生态文明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新的文明和社会形态,是人类的第四文明。①它走出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从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视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追求“人—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和任务。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与之相适应

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一、传统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主要有自然资源无价值和自然资源有价值两种不同的观点。

1.自然资源无价值论

(1)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哲学基础。西方经典哲学坚持主客二分说,笛卡尔的世界观强调绝对的主客二分,人与自然、思维和物质、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是分离和对立的。在这种世界观模式中,只有人是唯一的主体,只有人才具有价值;人以外的自然世界是客体,是没有价值的,它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人作为主体,有权主宰和统治自然界,这即是“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绝对的主宰,外部自然界是一种纯粹供人占有和开发的对象,一种只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的工具。这种“工具论”价值哲学,自然推演出自然资源无价值的结论。

(2)自然资源无价值的经济学基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论断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有学者从此出发论述自然资源无价值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确定价值的唯一标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没有凝结着人类社会劳动,因而不具有价值。另有学者利用西方经济学利润论原理来分析资源价值问题,指出凡是可以为人类带来经济收益和利润的东西都有价值;反之则没有价值。由于大部分自然资源均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因而这些学者得出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结论。②

2.自然资源有价值论

(1)自然资源有价值的哲学基础。“价值”一词起源于哲学,是人用来表示事物对自己的关系和意义。也就是说,主体有某种需要,客体具有满足该种需要的功能,对主体来说,该客体就具有价值。可见,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二元结构。价值属于关系范畴而不是属性范畴,它既不是主体的属性,也不是客体的属性,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对价值的认识与把握,是与主体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分不开的。李德顺在《价值论》一书中进一步指出:“价值,是反映价值关系实质的哲学概念。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关系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③这实际上是说,价值的存在及价值的实现都与主客体的关系直接相联系,即客体之所以有意义,在于与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哲学概念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由哲学价值可推演出自然资源价值,即自然资源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或自然资源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

(2)自然资源有价值的经济学基础。人类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随着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加剧和人们对资源有限性认识的加深,关注自然资源价值的研究越来越多,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自然资源价值的经济学观点,自然资源有价值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代表观点主要是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物质对人的功能或功效。既然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那么自然资源就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大小可以用效用(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加以计量。此外,财富论、地租论、稀缺价值论、边际效用论等多种理论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有价值这一观点。

3.对传统自然资源价值观的分析

(1)自然资源无价值论分析。首先,从哲学角度看,“人类中心主义”哲学观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忽视自然资源价值地位,其结果必然是人类过分强调对自然界的绝对支配,无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忽视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其对人类的长远价值。正是在这种对人类的过度关注和对自然资源价值的极度漠视中,人类近几百年来对地球环境资源进行了野蛮的征服、掠夺和挥霍浪费,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和环境污染等灾祸日益凸现到人类面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次,从经济学角度看,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否定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是片面的。主张自然资源没有价值的人主要是基于如下推理:天然的、原始的自然资源不是劳动的产品,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因而不具有价值。这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机械式理解和教条式套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关系,本质上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劳动就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了。在马克思的时代,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尚不明显,因此他的劳动价值论主要是为强调价值的阶级性,着重揭示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来否定自然资源价值,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非常有害的,它是地球生态圈惨遭破坏的理论根源之一。

(2)自然资源有价值论分析。由哲学层面“价值”到自然资源价值,都是从人对物的主观心理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的过程。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无疑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效用。所以运用效用价值理论很容易得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由此推导出来的自然资源有价值的观点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主观评价本身难以确定。决定价值的尺度是主观评价,主观评价本身是一种心理现象,无法从数量上精确地加以计量,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计量效用难度更大,主观性更强。二是主观评价自然资源价值论无法解决长远或代际资源利用问题。效用论用对当代人的使用价值大小来衡量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把当代人的价值判断无限延伸到以后世代。这在伦理上,不可行也不公平。

二、生态文明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建设生态文明对自然资源价值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资源价值研究应摆脱就资源论资源的狭窄环境,把自然资源纳入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在内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自然资源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学理论支撑

(1)自然资源价值观的生态哲学基础。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内在价值,自然应像人类一样被赋予道德义务和伦理责任。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它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与自然分离和以自我为中心、以人类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维逻辑,提出要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由此,自然资源的价值必须得到人类的承认和尊重。

(2)生态学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观点。1869年,德国动物学家赫格尔(Ernst Haeckel)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从而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为自然资源价值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随后,自然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又为自然资源价值论研究提供了经济学依据。随着学科发展的日趋成熟,各种资源经济学理论也不断问世,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论述也日渐丰富。主要有“自然资源价值论”(自然资源随着稀缺性的加剧而不断增值),“环境财富论”(环境经济学把环境作为公共财产,作为全民享有的社会福利),“宇宙飞船经济”观(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终将使这艘飞船内有限的资源开发殆尽,人们生产和消费所排出的废弃物将使飞船舱内完全污染)。这些理论充分肯定了自然资源的价值。

2.生态文明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确立什么样的自然资源价值观,以哪种发展模式应对日益严峻的自然危机和生态危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重要话题。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自然资源有价值论,主张自然资源价值不容否定。国际著名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提出了“自然中的价值”,并对此予以肯定,他将这种价值分类为: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以及宗教象征价值等。④余谋昌教授在《自然价值论》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地球上任何自然资源都包括“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当自然资源同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时形成的价值称为“外在价值”或“外在尺度”,同时还具有其本身的“内在价值”或“内在尺度”。⑤

因此,生态文明的自然资源价值观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要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既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创造其他物种和资源的存在条件;要顺应和积极保护地球生物圈内部的自我维持、自我调控、自我组织机能。人类对于自然资源价值的具体价值取向要从以下四个维度考虑。

一是责任。当前,地球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复合系统,自然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破坏自然资源的后果不仅危及个体的生存,也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因此,个人、集体和国家都应把保护整个地球圈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尺度,充分重视自然资源价值,切实承担起维护自然资源的责任。

二是公平。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自然资源价值观体现两种公平:其一是对人类的公平。既追求最大程度地保证现世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资源与发展的成果,也涵盖代际之间利益的平衡。其二是对自然的公平。人类不应为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要承认自然资源的价值,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三是和谐。要努力做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也即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人类生态系统必须与地球生物圈的其他系统保持平衡。如果人类无视环境的自然资源价值,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人类最终会受到损害。

四是永续。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高于一切,生态文明之所以能够取代工业文明,就是因为它是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要义,具有开放的未来指向性。未来命运才是人类的终极问题,因此,生态文明的自然资源价值观要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的目标。

三、确立生态文明自然资源价值观的意义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进一步了解,自然资源所包含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对人类的意义会越来越大。科学认识自然资源价值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确立生态文明自然资源价值观,有助于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追求资源生产率,即从追求单位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转向追求单位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从现实来看,追求资源生产率与追求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只有当技术进步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二者才能够达成一致,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以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新的生产方式。自然资源价值观的确立,改变了人们视自然资源为完全没有价值的纯粹的人类索取对象的认识,自然资源被看做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需要人类加以关心和保护的对象。这种观点促使人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保持应有的慎重和节制态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实现劳动生产率向资源生产率的转向打下了思想基础。

2.确立生态文明自然资源价值观,有助于探求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可以成为资产,可以具有产权,这就具备了进入市场的基本要素。确立生态文明自然资源价值观,可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源,同时辅以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教育手段,把使用和消费自然资源纳入正常的经济行为规范之中,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确立自然资源价值观,还可以实现资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使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总之,建立科学的自然资源价值观,对于深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价值关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树立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促进经济决策科学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余谋昌:《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绿叶》2006年第11期。

②李霞、崔彬:《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思考》,《中国矿业》2006年第8期。

③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8页。

④[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5—160页。

⑤余谋昌:《自然价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3—270页。

责任编辑:随 园

猜你喜欢

自然资源生态文明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