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及路径选择探析

2009-06-20蔡元成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政府作用制度构建循环经济

[摘 要]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资和能量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剖析,从而得出阻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在于产权制度,最后在发展循环经济在产权方面的制度建构及路径选择方面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权 制度构建 政府作用

作者简介:蔡元成(1984-),男,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210098)。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技术创新理论,金融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1]。

循环经济以“3R原则”为行为准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2]。循环经济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依据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重新构建经济发展流程,以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经济活动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经济增长中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远没有建立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在冶金、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30%~40%;矿产资源回收率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金属资源再生率低,平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5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6%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80%。近年来,政府从企业、区域、到社会层面,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加深全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这些都显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环境在逐渐建立起来。但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发展循环经济的症结所在产权制度,引用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从而提出一些关于制度建构及路径选择的建议。

二、国内外理论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行为上,很少有专门的循环经济论著,多是关于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方面的专著或文章。

目前国际上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主要有:(l)生态效益理念。即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2)工业生态系统理念。即要求企业之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原则上不再排放到工业园区之外。(3)生活垃圾废物理念。即要求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我国的“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3]就是在此基础上确立的。

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迄今为止已发表了多部关于循环经济的论著。学者们都认为循环经济是要打破传统的线性经济流程,建立物质流动闭合回路,以此来降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使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输出降至最低。在循环经济实践方面,学者们基本都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但在“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方式”上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以及在循环范围界定上的不同,有的观点认为是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有的则认为循环是指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闭环流动。

从本文作者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刘学敏(2004)率先从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挑战既有的市场规律、挑战现代产权理论、挑战现有的环境政策等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张连国(2005)是从经济学视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王守安(2005)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污染治理的经济学特征、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的战略核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王朝全(2006)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特性及其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李云燕(2007)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内涵及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阐明了政府行为的根源、作用及其局限性,论证了政府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意义,探索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关系,提出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黄贤金、冯之浚(2006)则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理论框架,等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因素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障碍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有三个核心假设,但目前循环经济只满足资源稀缺性假设[4],因此很难被主流经济学接受。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这与经济人假设中的个人本位注意相矛盾。

自由经济假设是指政府只充当“守夜人”,所有经济活动都由市场机制来引导。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非商品经济中发挥作用,即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主体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主体是厂商和个人,而循环经济的主体不明确。企业内部循环,更侧重的应该是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之间的循环,主体应该是企业;社会大循环,政府和全体民众应发挥主体作用。

3.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要素存在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不仅强调了使用自然资源方面的减量,更加进了环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要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把环境纳入生产函数的经济增长模型,即Q=A·F(K,L,R)。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障碍

1.经济、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产权不明晰

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我国有关循环经济产权制度的法律法规出台很少,现有法规也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甚至一些政策影响和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资源税低,这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鼓励了粗放式经营和企业高能耗;增值税过高,加重了循环经济企业的税负,提高其经营成本,等等。

2.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经济效益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被加进经济增长模型后,科技进步已代表着第一生产力。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严重妨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

3.产业结构不合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

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制约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重工业化趋势仍在加重,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比重过大。废弃物的回收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现有的回收网络不够规范,回收企业能力弱、规模小,同时缺乏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综合利用企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加上循环利用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4.政绩考核标准扭曲

由于环境没有被纳入增长函数,所以单纯地经济增长率被作为唯一的考核政绩指标。传统的GDP计量,使得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有效保护,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5.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尚未形成节约型社会的公众意识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人们对循环经济存在一些误区。例如,人们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理解成只要注意末端处理的“先污染,后治理”,或简单地理解成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人们除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外,参与意识也不强,追求高消费和炫耀型消费方式比较普遍,缺乏绿色消费意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理念。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及路径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变迁模型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交换与交易过程。经济发展从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伴随着制度变迁。

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在坚持经济人分析的前提下,还把诸如利他主义、意识形态和自愿负担约束等其他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引入个人预期效用函数[5],这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矛盾。从庇古税到科斯定理,都是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做出的问题解决方式(陈柏福,彭秀丽,2006)。但正是科斯提出的外部性,成为制度创新的诱致因素。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主体应当涵盖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因此,它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变迁,也必然是诺思所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的综合,这样才能降低组织成本和谈判成本,使外部利润内部化,而明晰产权是其保障。

在“3R原则”下,我国在经济产权制度上还存在严重的缺陷。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显公有化,自然资源配置非市场化,造成资源过度浪费;自然环境产权方面实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困难、交易费用过高以及环境信息不对称等,效率低下;循环经济技术产权制度体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增加制度供给,完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增加制度供给。而制度供给的目的在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增加使激励机制更加完善的制度供给。

所谓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经济与非经济的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6]。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所赋予的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激励手段和非经济激励手段。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价格激励、税费优惠激励、投资激励和产业激励;非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舆论导向激励手段、奖励激励、能效认证激励和政绩激励[7]。

首先,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应明晰环境产权[6],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运营体系[8],重点在于利用市场机制,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进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其次,建立能效认证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污染产业,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例如,对企业进行能效认证后,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可以征收较高的资源税、环境惩罚税、环境维护税、环境费等税种,而对环保型企业则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征收较低的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再次,将绿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奖励制度。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等等。奖励制度应对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领域、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

(三)构建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体系

在我国,除了上述对民众教育和企业进行约束外,更重要的是改革政绩考核标准,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绿色经济核算包括绿色GDP、绿色税收、绿色审计和绿色会计,其中绿色GDP最为重要。

绿色GDP是指把资源环境资本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和会计科目中,用以表示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并设计一系列评估指标来约束和消除社会经济书体的不经济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在计算GDP时,将治理环境恢复生态所付的费用扣除。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绿色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核算的必不可少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工作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较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强和更多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自然环境,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绿色审计是针对全球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传统会计核算失真,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而进行的绿色核算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的认证审计监督。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绿色审计目标是为了开展环境审计所期望达到或应当达到的目的和境地,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国家环保总局、监查局、督查、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行为督查,加人中央监督力度。

绿色会计根本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资产中增加了自然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负债中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源加入其中。在收入要素中除了确认传统的生产经营所得带来的收人外,还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缴来的环境损害赔偿费或罚金收入,以及实施环保措施后企业形象、信誉度的提高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而费用不能仅仅计算经济成本,还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从而避免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耗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企业虚增利润的情况。绿色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从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力争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

探索构建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和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现实障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进行制度创新。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维维,循环经济及其制度安排[J]当代经理人,2006(9)

[2]姜涛,探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建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张录强,循环经济的宏观路径三循环理论[J]经济经纬,2005(3)

[4]李富田,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困惑[J]绿色经济

[5]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31115

[7]宝艳园,王积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8]闫敏,循环经济的新制度经济学探析[J]桂海论丛,2006(6)

猜你喜欢

政府作用制度构建循环经济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论消费者后悔权
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的政府作用探析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解决的路径选择
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政府作用浅析
试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发挥政府作用化解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题